张悦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建设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起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中小学和高等教育都具有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在弘扬和传承我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明显。在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推动各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前教育;高校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73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宗旨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还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培育。在学前教育专业授课工作中,需遵循师德为先、以生为本的授课理念,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文素养的专业化人才,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水平。
1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包含书法、诗词、绘画、雕刻等多个方面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思想与智慧的体现,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彰显出华夏人民的人文理念。除此之外,中华传统文化还融合了儒家“仁”的思想和道家的“道”的思想,强调在与人交往、待人接物过程的礼貌、宽容和体谅。所以,在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引入华夏传统文化的课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意义:
第一,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文化自觉观念。文化属于无形资产,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影响人的一言一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我国幼儿教育行业的后备人才,在幼儿园教育中,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使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具有趣味性,使幼儿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提升幼儿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巩固学前教育效果,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设置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并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树立重视传统文化的观念,促进学生接触并学习诗词、服装、绘画、书法等中华优秀文化,以推动学生在实践、表达过程中提高文化自觉。
第二,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培育学生的文化沟通能力。高等院校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会结合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知识点予以讲解,例如,插画、唐诗和书法等,这些知识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深受幼儿喜爱,也是较为基础的文化知识,对以上传统文化知识开展教学,并在授课工作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监督、评估与考察,可使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明确学生学习情况,并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传统文化内容教学中,还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安排学生展开文化沟通,进行实践表达,这种授课形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特征,学生通过诗词记背、舞蹈表演等诸多形式的活动,会对华夏优秀文化有更加独到的了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片面
综合分析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发展,不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片面、学习较为功利、学习缺乏自觉性、对传统文化不够自信等一系列问题。首先,部分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觉得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无足轻重,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知识时缺乏动力。其次,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后期的发展不看好,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华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不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不会主动学习,个别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开展与否持无所谓的立场,在面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时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受到应试思维的制约,学前教育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功利性的问题。
2.2 学生传统文化素养需要提升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需要提升。首先,一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一些学生甚至缺乏文化素养。不少学生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诗歌、绘画、书法等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而且掌握的情况不尽人意。其次,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践行上有待加强。不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与的各种传统文化累实践活动较少,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这表明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上有待加强。
3 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科学策略
3.1 结合专业和培养对象的具体特性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园教师在授课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做好启蒙,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使每个幼儿都能快乐开心地成长。因而,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结合幼儿园学前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宗旨,充分考虑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意识到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要在文化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分析、挖掘、改进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传统蒙学教育中教育价值突出的内容,剖析其内涵,赋予其新的价值和内涵,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滋养品德、塑造心灵,促进学生形成全面的人格,为我国学前教育行业输送大量德才兼备、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才。
一般而言,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大多数学生是女生,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对本专业学生的男女比例进行分析,了解各性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设置文化教育内容时满足绝大多数女生的学习需求,也考虑男生的想法与学习诉求。相关资料表明,女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习俗、饮食、服装等内容较为感兴趣,而男生则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科技、建筑和思想文化表現出探索的兴趣。
3.2 充分利用学校与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时要巧妙利用教师和学校的力量,发挥学校和教师多重引领作用。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的引领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办学宗旨,也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核机制,塑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授课氛围。要界定提升传统文化素养的宗旨、任务、方法,应结合立德树人授课理念,以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高素质人才,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的贯彻培养接班人为目标,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成绩之外,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培育,培育学生的全面素养。二要,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之中,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增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研究、建设贴合学前教育专业和该专业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资源以及教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保障,提升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建立开放型的实践体系,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机会,高效利用本校图书馆、学习平台、社团等资源,结合学前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在参与中切实体会传统文化,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全面看法,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三是,设计全方位、多角度、整体参与的“三全”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发挥协同作用,借助多方力量,使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主动担负起弘扬和践行文化素养培育的工作,开展相关工作,使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能够贯穿、渗透到各方面,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高等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也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明确好“育什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分析人才培养的目标,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性地组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还要注重社会关爱教育以及品格修养教育,强化学生的爱国观念,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熏陶学生的个人品格。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在选择文化教育内容时,要考虑该专业学生的爱好,对学生关注度高、探究兴趣强的传统文化知识予以讲解,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巩固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二是,要明确“怎么育”的问题,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研究贴合各自岗位和科目特点、学生青睐、行之有效地培育模式、方法。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课堂与课下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社会合作的培育机制,全方位助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效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目标。要利用学生主体地位,借助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和实践参与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三是,明确“谁来育”,主要考虑的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革新自身的授课理念,主动参加传统文化教育培训,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种知识,持续优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在授课工作中以言传身教,做好典范,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持续提升。
3.3 提高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文化教育,要在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上发挥主体自觉性,提高主体的文化自信。要想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看法不全面的问题,强化主体自觉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手段,使学生能通过学习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首先,要借助多种方法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上,下功夫。要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新时代的立场讲述传统文化的过往,让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产生共振,贴合时代发展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其次,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改革、拓展传统文化弘扬与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最后,要分析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探索和践行传统文化的内驱力,需在各种文化的比较中剖析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创造力和活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要重视知行合一,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强化个体的主体自觉。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要做到知行合一,鼓励学生主动践行。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较差、践行自觉性不高的问题。首先,要提升学生探究和传统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向主动探究转变。其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设置、授课方式与手段的选择上要利用学生主体性,参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见和兴趣点做到统筹规划,保证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来,消除一边冷一边热的问题,避免教与学错位的现象。
要在传承和革新上提升主体自觉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再创造。所以,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形成理性、科学、礼敬的态度,主动继承,积极创新。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好传承与创新的联系,使传统文化教育面向新时代,持续革新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使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更加多元化,注重补充、延伸、完善,使中华文化基因与其它国家融通、与时代同步。其次,要鼓励学生形成“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责任意识,自觉传承践行传统文化。要研究并建立促进文化传承的机制,引导和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的实践,使学生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增强学生的中华优秀文化素养。
4 结束语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成为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教师,学生自身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储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前教育授课工作的效果。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高等院校要重视传统中华文化的教学,在增加学生学前教育知识储备的前提下,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形式,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希望本文提出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教育机制的革新。
参考文献
[1]徐建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基础”课教学中的原则与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3335.
[2 ]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安身立命之本(第三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 ]刘志甜.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方向 [J ].课程教育研究,2016,(28):11.
[4 ]石建宇.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5 ]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教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 ]刘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途径 [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4):3.
[7 ]王东辉,李娟,赵濛,等.“三阶段交叉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