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笑寒, 宋晓丽, 崔丙群
(山东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随着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动力和源泉,促进了农业的健康发展。21世纪被誉为人类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加快,科技创新成为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保障,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在发达国家,大量的高新技术农业企业正在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中国的高科技农业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中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引》),第一次以农业高科技产业建设为主题,对中国农业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指引》强调,要把农业改革和创新精神视为发展的驱动力,加强科学和技术改革,专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培养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中国农业产业化硅谷。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既与其自身的资源状况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因此,选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助力中国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与加速发展。
从世界各国实践来看,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1]。国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多为:专业技术人才占整个公司总人数的比重,以及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国内主要以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界定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在和外在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不同学者探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从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研发条件来看,企业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国内外学者对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存在分歧。大部分研究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创新能力有明显正向关系[2]。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度,能够获取异质性资源[3],帮助企业研发新产品[4],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但也有部分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不仅不能提高其创新能力,反而会使其创新能力下降[5],甚至产生抑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6]。同时,也有研究显示,研发投入与公司创新能力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或者是非线性的。随着企业研发投入力度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7]。除此之外,企业规模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影响也一直是企业创新研究领域争论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大企业一般拥有充足资金,保证创新过程顺利进行,企业规模越大,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强,进行创新活动会获得高额回报,企业进行创新研发的意愿更强烈[8]。也有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并不总是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型公司比大型公司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9]。在新的条件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知识转移,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Kobarg等[10]研究表明,建立产学研关系可以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积极影响。产学研合作各方通过获取各种资源进行联合研发,形成一个研发的联合体[11],从而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最终达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农业现代化科技发展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际贸易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认为,进行国际贸易企业能获取丰厚利润以弥补创新支出,同时从发达国家吸取创新成果,降低创新成本[12],进而提升创新能力。但也存在相反结论,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可能面临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等问题,阻碍了与创新相关的要素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进一步损害企业创新能力[13]。
从高新技术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来看,良好的创新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不断吸引外来投资和创新人才,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于农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具有弱质性,需要政府支持。研究发现,创新环境可以显著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激励企业创新。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使企业获得政府层面的“认证”,企业可获得更多外来投资,减少企业投资约束[14]。二是区域市场环境为企业提供创新基础。区域创新环境决定了企业创新过程所需的人力资本、创新资源。中国东、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创新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15],但整体上促进了绝大部分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主要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
1.2.1 创新环境与研发投入的关系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行为风险较大,容易导致“市场失灵”。政府补助是一种有效控制市场失灵的方法,它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了最直接影响。然而由于在研究方法、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使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存在以下3种观点:①大部分学者认为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信号传递理论出发,政府对企业进行研发补助,给外部投资者传达了良好的投资信号,扩大了企业的外部融资途径,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为企业研发提供充足现金流,增加企业研发投入[16]。Oliviero[17]通过对意大利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政府补助与研发投入的相互促进效应。②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抑制作用,产生部分挤出效应。企业在获得政府补贴及外部金融投资后失去了自己进行研发投入的动力,产生外部研发投资依赖,政府研发补贴挤出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Wallsten[18]对美国中小型企业的研究、Montmartin等[19]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研究都支持此观点。③随着研究的深入,少数学者提出,财政补助与科研经费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只有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才能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政府补助对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挤入效应。但是,随着国家财政补助力度的提高,政府补助对企业的研究投入的正面影响将会逐渐消失,从而产生挤压作用[20]。
在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高新技术企业要想实现自主创新,必须要有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因此企业研发投入也会受到高新技术企业所处区域创新环境影响。位于不同城市的企业,由于在政策支持、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研发投入上存在明显差别。在具有良好创新条件的区域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会更高,从而形成了一个城市创新水平和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21]。然而,崔也光等[22]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研发投入作用不明显,甚至有反向调节作用,即当区域创新环境较好时,区域内企业主体研发投入较多,政府政策则会“挤出”企业原本计划的研发投入。
1.2.2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的关系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在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结论。有学者根据“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在技术创新上越具有优势,相较于中小企业,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研发实力更雄厚,进行研发投入的愿意更强。大量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熊彼特的观点。企业规模的扩大能激发企业的研发投入意愿。大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大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等级,能够增加研发投资来源,融资能力更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研发资金相对充裕;其次,大型公司的管理水平更高,可以有效分散和抵御研发风险,因此研发投入的力度相对中小企业更大[23]。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的创新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研发经费将会得到相应的支持,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24]。但也有学者发现,由于中小企业更具灵活性和执行力,因此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这说明了“熊彼特理论”在创新经济时代并非完全成立[25],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规模和研发投入。
1.2.3 创新环境与产学研联系的关系
产学研合作不仅需要企业内各部门的配合,还受到外部创新环境影响,这是推动其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三元参与理论”认为,在高科技园区内,大学或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三方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彼此发展,提高高科技园的发展水平,促进高科技园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研发需要较大规模的研发资金投入,尽管公司将率先从内部出资,但是由于其与其他领域的协作,其风险较大,一旦遭遇资金中断会产生不利影响[26]。政府提供研发补贴一方面弥补了研发所需资金,另一方面给外部金融机构提供了有利信号,有利于缓解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融资约束,使产学研合作项目顺利进行[27]。刘和东和钱丹[28]对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发现,企业外部创新环境中的政府支持政策对产学研模式和合作方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支持力度越大,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越高。区域市场环境也是影响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外部环境。区域市场环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往往拥有雄厚的资金,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开展。
1.2.4 企业规模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21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则是当今世界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关注点是生产率异质性,近年来,关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规模异质性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多从技术创新和融资优势两方面探讨了公司规模对高科技公司出口增长的作用机理。就技术创新效应而言,企业规模愈大,其生产力愈高,参与科技创新的能力愈强,其出口愈强[29]。而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其出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公司规模融资优势效应的角度看,出口企业因长途运输、汇率波动等因素,其融资限制比非出口公司高[30]。大企业一般经营状况较好,本身资金雄厚,更易得到外部融资支持。因此,企业的规模扩张会使公司的资金限制变得更小,进而扩展其出口市场和产品的种类。因此,企业规模越大,越具有外部融资优势,从而促进企业出口增长[31]。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只注重单个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而从整体视角分析各要素与企业创新能力内在联系的研究却很少。传统实证分析在解释各变量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利用控制变量来分析一个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关系[32],而忽略了解释变量之间的联系。而定性比较分析法可以从整体论的角度解决复杂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基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如何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分析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揭示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理,从而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其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查尔斯·拉金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了定性比较分析法(QCA),这是一种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集合研究方法。QCA能从整体上探究由多个因素导致的复杂社会问题“如何”出现[33]。近年来,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采用QCA方法的原因:①将68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样本,属于大样本分析。QCA方法可以用于大样本分析,在分析时,对样本数据要求较低。②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众多且实现过程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满足该研究的要求。QCA可以从组态视角确定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条件及变量组合。
基于以上机制分析,根据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特点,参考郭捷等[34]对涉农企业的研究,利用 CSMAR 数据库,首先筛选了“农、林、牧、渔业”“农副食品加工行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4类上市企业,其次筛选出经过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实证分析前,对数据进行以下处理:①剔除ST和PT的上市公司;②为了避免极端数值对研究结果的不利影响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了68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选取了2019年数据作为样本。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研发投入、企业规模、产学研联系、国际影响等企业层面所需的数据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中2019年上市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政府支持和区域市场环境所需数据来源于2020年各省份统计年鉴。
2.3.1 结果变量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产生科研成果,从而带动企业发展[35]。企业的创新能力一般用企业技术创新所得的数量成果来衡量[36]。因此,选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新增授权专利数(Inno)作为衡量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
2.3.2 条件变量
影响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至今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借鉴已有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将条件变量定义为5个方面的8个变量,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的关键是将变量转换成模糊集,研究人员必须根据对应于理论结构的隶属度来校准模糊集[37]。通常用0到1的连续化来代表隶属度的不同。运用fsQCA3.0软件,确定3个锚点,将研究数据分别以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与上下四分位均值作为完全隶属点、不完全隶属点和交叉点对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进行校准。其中,由于不是所有企业都会与大学开展合作,故将与大学开展合作的企业赋值为1,将没有与大学开展合作的企业赋值为0。具体校准数据见表2。
表2 各变量校准锚点
在进行QCA分析之前,基于8个条件变量(研发人员投入规模、研发经费投入规模、企业员工规模、企业资产规模、政府支持、区域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和国际影响)与1个结果变量(企业创新能力),运用SPSS 26对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旨在分析单个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见表3。通过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的方差膨胀系数(VIF)均小于10,表明各条件变量不具有共线性关系。政府支持和区域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政府提供的创新经费越多,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变量在回归模型中显示出不显著,无法判断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在传统的定量分析中,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无法被发现。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是一种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综合问题,非单一变量解决的问题,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导致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条件组合。
表3 回归结果
QCA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变量的必要条件进行检验。通常当变量的一致性大于0.9时,说明该变量为必要条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检验结果见表4,从中可见,所有条件变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表明所有条件变量均不是结果变量的充要条件,单个条件都不足以满足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农业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必须运用变量组合对其进行分析。
定性比较分析需要通过设置条件变量的频数和一致性判断指标筛选出对结果变量具有充分性解释的前因条件。参考Fiss[37]和杜运周等[38]的建议,将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案例阈值为1,PRI阈值为0.75。基于此,对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组态分析。
表4 单因素必要性检验结果
通过对68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QCA组态分析,结果发现8条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其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96,高于一致性接受程度0.8。总体解的覆盖度为0.400 8,即所得结果解释了约40%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途径。8条路径的一致性均大于0.8,表明所有路径均通过了QCA检验。表5中的8条路径可视为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组合。
通过对8条路径进行对比发现,8种条件变量可以归纳出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5种决策情境。从各个组态来看,组态1a和组态1b研发人员投入规模和政府支持的存在、研发经费投入规模的缺失发挥了核心作用。可以看出这两条路径通过政府提供资金和企业提供创新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政府介入型。组态2a研究经费投入规模和进出口贸易的存在、政府支持和区域创新环境的缺失发挥了核心作用。组态2b区域市场环境和进出口贸易的存在、研发人员投入规模和企业与大学合作的缺失发挥了核心作用。这两条路径表明在企业发展成一定规模时,可通过进行进出口贸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可将其命名为进出口贸易型。组态3a和组态3b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政府支持和企业与大学合作的存在、进出口贸易的缺失发挥了核心作用。该路径表明通过企业内部研发投入与外部环境转化吸收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可将其命名为技术转化型。组态4政府支持、区域市场环境和进出口贸易的存在、研发人员投入规模的缺失发挥了核心作用。该路径表明在缺失企业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外部创新环境支持和国际影响也能够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可将其命名为外部环境主导型。组态5研发投入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存在、政府支持的缺失发挥了核心作用。可以看出该组态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加研发投入,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作用,因此可将其命名为企业发展主导型。
表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组态结果
1)政策介入型路径。当企业自身研发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时,通过政府的创新资金支持,弥补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上,健全企业的研究开发机制,以达到提高公司创新能力的目的。企业可考虑进行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弥补企业自身不足。也可以通过进出口贸易,扩大市场空间,在国际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投入到企业创新研发中。该路径适用于缺乏创新条件的企业,吸收外来的创新资本进行研发,从而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2)进出口贸易型路径。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可利用国家对外贸易的激励政策,将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到进出口贸易领域,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技术,新产品投入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缩短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回报周期。地处沿海、交通便捷和研发经费充足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考虑该路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在进出口贸易中吸收国外企业的创新知识,改进和完善企业自身已有技术知识,提高企业识别经济价值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3)技术转化型路径。该路径以吸收外部技术和内部成果转化两种模式为基础,主要有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两种模式。位于政府科研投入多、高校与科研院所较多区域的企业可以考虑该路径,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创新技术,利用内外部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内部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在配置创新资源时应将外在创新引进与内在科研转化并重,鼓励当地产业与高校、研究所合作,发挥区域内高校优势,促进科技成果有效整合,提高农业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外部环境主导型路径。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家对大量的资源进行了控制,而能否实现企业创新,关键在于政府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地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政府注重企业创新区域的企业可以选择该路径,政府所支持的创新政策给企业传递了丰富的外部信息,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资源,企业能够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及时调动创新资源,迅速、高效地作出正确的、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决策,抓住机会并提供符合市场及客户需求的创新产品。
5)企业发展主导型路径。该路径主要是从企业的发展状况出发,企业规模对公司研发投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而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创新绩效。因此,企业要尽量扩大规模,充分发挥科研和技术开发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同时可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进出口贸易获取外部技术。注重自身发展的企业可以考虑该路径,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招收创新型人才和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员工,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能力相适应,提高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
选取68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条件组态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存在8条路径并归纳为5种决策情境,分别为政府介入型、进出口贸易型、投入与环境结合型、外部环境主导型、企业发展主导型。不同企业在5个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途径也不尽相同。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单一条件变量并不能直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而多元因素构成的组态是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
1)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合理配置创新资源。首先,通过多种途径注入创新资金,增加创新投入,从而提高研发资金投入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其次,高科技企业要加大对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知识型人才的快速发展,注重培养和利用知识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再次,要加强对创新资源的各个环节的整合,运用市场机制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确保创新资源的最大效用。
2)注重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研发力量协同与促进。加强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深化科研合作,实现开放式学术创新,促进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是一种能够降低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的战略,同时也是企业获得外部市场资源和技术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领域中共同努力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通过合作发展模式,把企业内部研发力量与产学研外部研发资源联系起来,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共同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3)充分利用创新环境,优化使用政府资金投入。鼓励创新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或补贴政策减少了企业资金流出。政府资金支持增加了企业开展创新投融资活动的规模和资金来源,减轻企业融资负担,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政府在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时,要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扶持措施。同时,要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政府的资源来规范企业,让政府的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4)拓展对外贸易,优化贸易结构。在对外贸易发展初期,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拥有巨大的海外市场,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将销售资金投入到创新研发中,给企业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随着全球价值链的紧密联系,中国给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实践。对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不能满足于当前以加工制造为主的贸易,要通过研发创新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