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绩 陈硕
人实际上有两个大脑,一个是操纵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功能的左脑,另一个是具有非逻辑思维功能,产生直观、形象、想象思维的右脑。如今,左脑的大部分功能都能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不能在计算机无能为力的领域产生新的设想,在综合判断等方面使用右脑,便会成为“无用”的人。可见,创造性主要源于对右脑的运用,加强左右脑的配合,左边负责对信息的初步整理、加工并将信息符号化、语言化的过程,右脑则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过程,储存大量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直观、综合、形象的思维活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说的正是这样的加工和联想过程,能获得多个创造性成果。思维是人脑以思考和表象两种不同功能对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传输、使用,以做出灵活多变的实践指导的心理过程。科学思维是对本质进行单方面概念加工的过程,是针对遵循共性的理性逻辑,力求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艺术思维则是对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于感性形式,遵循的是情感逻辑。前者利用共性概括个性,后者利用个性彰显共性。前者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后者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同时涵盖理性与感性,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结果是新的艺术形象、艺术作品诞生。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都是对艺术思维的典型样式表达。在以往的实践中,艺术思维的构建往往是基础部分,如果没有完善的理论作为支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艺术思维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创作方法,还能让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是不同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学的存在,它是一种用形象表达社会生活的艺术存在,用真实性阐释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形象性是其主要特征。
形象性
艺术思维的形象性是可感性和概括性的统一。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形象一直停留于创作主体的脑海中。艺术构思有时并不完整,艺术思维需要将构思好的形象变成客观的现实存在,需要一定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塑造形象,例如音乐运用音符、旋律塑造听觉形象,绘画艺术通过色彩、造型、构图、比例等要素塑造视觉形象,表演通过演员的表情、妆容、语言、动作等塑造舞台或影视形象,文学通过文章结构与语言文字塑造文学形象。作家高尔泰学术生涯的活跃期主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独特的美学观点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翻阅《寻找家园》仿佛走过高尔泰的一生,一篇篇零零散散的文章不断拨动读者的心弦,一幕幕场景仿佛在读者眼前闪现。字里行间充满情感,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令观者心存幸运又心怀遗憾。在动荡的社会和政治压迫下,他颠沛流离,还要承受父亲离世、妻子亡故的悲痛。《寻找家园》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露社会本质、讲述遗憾,在这样的时代,文人的悲哀是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生命也随时可能受到威胁。
因此,艺术创作者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必须包含可以具体感知的特征。也正因如此,艺术作品必然是具体的、个性的、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对形象的最初感知源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事物以各类形象或媒介为载体,由感官传达给大脑,形成形象感。艺术设计是集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产物,形象是设计作品的视觉论述,是思维载体及表达语言。艺术思维反映的生活形象越集中概括,越具有普遍意义,其所描绘的艺术形象就越有艺术价值。有价值的艺术形象必然可以被具体感知,同时是概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具体与可感的统一、概括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真实性
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里,人们为何还要坚持自己的思想,他们对艺术的坚持又是什么?有人说:“艺术最打动人的是悲情。”大多数成功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情色彩,这些作品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或者说最容易打动读者,对往事的回忆、痛苦的过去可以让许多人感同身受,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真实”。在《寻找家园》中,这种真实感受源于生活中的感动,不包含憎恨、痛苦、悲伤,层次更高,面对曾经经历的一切,感叹半世人生,看破人生的悲欢与愁苦,以平淡的心态回忆种种往事。罗丹创作的《老妓》(图1)中的艺术表象不是美的:干裂的嘴唇、干瘪的皮肤、佝偻的身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角色无法让人联想到“美丽”。罗丹这幅作品使人印象深刻的同样是对现实的隐射、对真实的描绘,这样的真实往往最易引发人们的共鸣。
在环境设计领域,卢浮宫门前由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是实用艺术,同时也是视觉艺术。这样的设计并非是悲情的,也不包含憎恨和痛苦,但这样的设计是真实的,映射了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寄托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化交流。他的设计与环境相融合,是一种现实的真实,切合實际情况并由客观要求决定。
“形象”的表达通常是基于观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产生的。通过想象和联想,观者能够从全新的角度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达到艺术创作的目的。与“形象”相比,针对同样能够在第一时间引发大众共鸣的题材,“真实”用更加细腻的手法进行表达,将设计方法论移植到设计中,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众所周知,设计涉及的美感问题的本质都是对美的追求,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既然本质相同,真实性和形象性为何分开讨论?高尔泰的半世风雨、罗丹手下的社会真实、贝聿铭对现实和环境要求的真实反映亦是如此。相比于“艺术最打动人的是悲情”,我更赞同“艺术最打动人的是‘形象与‘真实”。
艺术思维的影响
高尔泰前半生的经历与后半生的感悟反映了一段深刻的历史,《寻找家园》是精神上的,他的记忆是他创作的源泉,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那么艺术是什么?生活又是什么?在我看来,艺术就是“形象”,它不仅是视觉上的东西,更是精神的产物,艺术作品往往带着创作主体的思想,包含其对某种事物的思想感情,需要通过一个或多个媒介抒发出来。这种东西带有目的性、计划性,图的是情感表达。“生活”是何物?是“真实”,是艺术赖以生存的根本特征。艺术表现在现实中,而设计存在于现实中。所以,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设计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贴近大众的生活,才能得到理解和接纳,才能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梵·高的绘画艺术是一种深层次的感受,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创作灵感源于现实社会,是梵·高自我加工的产物;包豪斯的极简主义美学主张形式为功能服务,所设计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也是包豪斯对现代建筑设计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油画《拾穗者》(图2)描绘了农民拾穗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经常出现,当时地主允许工人和小孩到田地里捡粮食,画面描绘的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一方面,地主准许工人和小孩拾穗是对他们的同情;另一方面,底层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需要靠拾穗生存,也许在米勒看来,劳动者才是最美的。米勒通过绘画将这份美丽定格下来,不同于上位者,画中人纯朴自然。拾穗的动作很常见,但在米勒的笔下得到了升华,变得真实、感人。“艺术是把最真实的东西形象地描绘出来”,他们将这种真挚、虔诚定格在画面上,让人感受到他们最真挚、最虔诚的情感。
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也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去讨论,也不可能一味地炫技,否则毫无意义。艺术应该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思维的运用
不论哪一种艺术,只要有生活素材,就有创造更好的作品的可能。在那个时期,对高尔泰而言,也许想做自己的渴望远远大于外界的困难。在《寻找家园》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发现,那时候,随着肉体的复活,我的灵魂已走向死亡。我已经失掉自我,变成了他人手中一件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人的物化无异于死亡。高尔泰用一生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正因为源于生活的真实,感人至深又震撼人心。
《寻找家园》这本书不仅使我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在那个时代生存的高尔泰用自己的方式斗争,坚定地做自己,不为外物外事压倒,半世之后用“形象”的语言文字述说自己人生的经历,透过书中文字窥视那段历史,是多么的悲惨。同时,《寻找家园》也是一部艺术作品,告诉我们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抱着怎样的态度进行创作与设计。感人至深、使人产生共鸣的故事往往源于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真实”,要有自己的思想与自由。在“真实地描绘事物”中,“真实”是本质的真实,并非外表的模样。我们要调和两者的关系,从“形象”和“真实”的角度进行分析。总之,当大量信息快速传播时,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艺术,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因此,艺术思维也是各种环境影响下的产物,同其他领域的广泛结合,能够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和机会,设计作品必然会更具多样性和不同的价值体现,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艺术思维的主体作用力有助于我们确定藝术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艺术创作虽然会用到一些科学知识,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艺术思维为导向的活动。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活动中,科学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形式,重点在于针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艺术思维以艺术创作为目的,将艺术特有的感性形象与真实的情感从大自然、社会中提炼出来,使之进入新的理想境界。从艺术创作思维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集意识活动的客观认识、群体积累的经验和个人情感于一体,三者共同决定了艺术设计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向,完整的艺术思维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观察、虚构、艺术表现都以塑造艺术形象为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银绩,男,汉族,重庆人,常州规划院,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陈硕,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武进区淹城初级中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