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微课与高校公共书法课程的深度融合

2023-03-26 04:45秦文文
秀江南 2023年9期
关键词:书法互联网+微课

秦文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虽然未涉及教育事业,但为后续“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借鉴。随着多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疫情时期”直播、微视频、录课等教学形式的呈现以及“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开展,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诞生,如“互联网+微课”。在公共书法课程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微课深度融合是对一线书法教师的新挑战,同时是对传统书法教学模式的升级,如何将“互联网+微课”教学形式与课堂和传统书法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当下书法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微课的概念和特征

“微课”最早可追溯到美国LeRoy A.Mc 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和英国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11年,我国佛山胡铁生老师提出将微课广泛应用于教学,他认为微课的载体是教学视频,用于记录重要知识点或者重要授课环节,具有短小精悍、资源多元、使用便捷等优势。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在《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也界定了微课的含义:“微课程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自2012年“互聯网+”概念提出后,尤其是新冠疫情时期,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笔者通过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书法教师的调研发现,微课并没有广泛应用于书法教学中。基于微课短小精悍的优点,将其与高校公共书法教学融合势在必行,可以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线上直播+线下课堂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教师以微课形式讲解本节课的书写要领、概念、拓展内容等重难点,可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本课重难点。书法是全国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教学课时不足和学生缺乏课后练习的良好环境,学生难以深入学习书法相关技能,而微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

广西高校书法公共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对广西38所本科院校(含民办)书法上课形式进行了调研,据统计,有22所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其中6所高校在开设书法专业课程的同时开设了书法公共课程)或开展了三笔字书法教学,占比约58%。针对这22所高校的调研内容包括授课形式、直播教学效果反馈、是否结合微课教学三个方面。

首先,从授课形式是否结合微课教学的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口传亲授”的教学模式,占比87.4%。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范字演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新冠疫情时期的网络教学模式亦是如此,只是在网络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呈现传统授课模式,本质并未改变。其次,从教学平台直播反馈结果来看,83.6%的教师反馈学生整体书写效果与技法表现、上课认真与积极程度都较差。

综上可知,书法教学模式以传统式为主,虽然有教师意识到教学信息化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他们并未与传统书法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和策略研究。虽然笔者仅调研了广西高等院校,但笔者不认为这是地区个案,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现状。

微课与传统书法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微课+传统授课”是当下大中小学书法课堂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一线书法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教改课题之一。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实施和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意义都十分明确,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近十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分别出台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目的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传统教学+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意义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学科教育现代化,因此,制定微课与传统书法课堂教学融合的策略有积极意义。

从学校层面来看,政策的实践场域即高等院校,其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是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师范类专业学生群体庞大,书法技能是其必备基本素养之一,但是由于课时、学时、学情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学习难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或难以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可依托实验实训中心构建“书法微课程数据库”,以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即将学习或已学的书法技法;学校根据教学规章制度构建“书法微课程数据库”课前、课中、课后使用监管制度,逐渐改变传统书法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书写技能,同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从教师层面来看,21世纪是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时代,是教育多元化、科技化时代,只有升级“口传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与教育部规划的教育信息化目标相匹配。公共书法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笔者认为理论学习应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实操部分采用“教师课堂演练+微课”的教学形式,教师范字演示具有课堂时效性,以微视频形式保存教师范字演练的技术法则,可以解决教师范字演示时效短的问题。此外,学生上课玩手机是普遍性问题,如果将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技术提前录制好视频,可以缩短教师示范的时间,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探索时间,同时可以覆盖所有学生。因此,微课与传统书法教学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鉴赏、弘扬、传承书法的积极性和兴趣,弥补传统书法教学的不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微课与传统书法授课形式深度融合的

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根据微课程的特征、公共书法课程的教学现状、实际教学需求等,在书法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赋予书法课程教学微课的优势。笔者以公共书法课程第五讲“颜真卿《勤礼碑》偏旁部首(走之底、绞丝旁、单字训练)”(图1)为例,阐述微课与授课形式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

教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书法微课程数据库”,要求学生观看本课程第五讲“颜真卿《勤礼碑》偏旁部首(走之底、绞丝旁、单字训练)”,看完后根据要求完成微课中的课前技法理论和实践作业。理论部分是教师对偏旁部首书写要领的理论阐述;实践部分是学生根据微课课前自主学习完成的临摹作品。书法的学习是由局部(用笔、线条、点画、偏旁)到整体(结构、布局)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点画和偏旁部首技法的學习,探寻走之底、绞丝旁以及单字训练的技法要点。教师通过课前提问学生观看微课后技法理论已掌握和未理解之处,了解微课介入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而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

1.走之底和绞丝旁书写要领(教学重点)

(1)讲解走之底和绞丝旁的书写要领以及在字中应用的规则。

(2)教师分别演示走之底和绞丝旁的点画,最后组合为完整部件,同时演示1~3种错误样式。

(3)学生根据微课视频自主临习走之底和绞丝旁并应用到例字中,同时记录书写过程中的不确定技法。

2.拓展教学(教学难点)

(1)书法临摹可以为书法创作奠定基础,实现临创自由转换的效果,增强学生的创作意识。

(2)自我展示。学生根据临摹要领,将所掌握的临摹技法转嫁到自选字中,并进行自评。

课中融合

首先,教师检查微课课前作业完成情况,据此进行整体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了解学生的书法理论掌握情况、学生对微课介入课前预习的接受度和书写完成度。教师根据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笔法、线条、结体等问题再次进行示范,此次示范与微课中的技法讲解不同,不要求全面详细,而是以技法纠正为主。

其次,学生根据教师的课中示范再次书写本节所学内容,并与课前的书写进行比较分析,保留每次对比训练的内容并建立个人学书档案。在“微课+传统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

最后,教师基于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微课进行讲解、指导学生临摹与创作,有效弥补了传统书法教学模式的不足。

课后巩固与延伸

教师根据学生课中书写出现的问题,以学生书写作品为例,运用微课进一步总结和分析,讲解书写技巧,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微课总结教师课中示范和学生书写出现的问题具有延伸性,解决了时效短的问题。此外,针对相似偏旁部首和单字进行强化练习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高效、省时。

结语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书法教学信息化、多样化、科技化提供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在此概念下诞生的微课为一线书法教师提供了便利,微课与书法课堂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同时有效促进了高校书法传统教学模式的升级与发展。

课题项目:2020年度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名称:“互联网+”视域下微课与高师院校书法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研究。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书法互联网+微课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书法欣赏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