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的希望
——读小说《夜阑珊》

2023-03-26 09:26李德平
娘子关 2023年5期
关键词:围城经历青春

◇李德平

看着眼前这篇叫做《夜阑珊》的小说,蓦然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前大学读书期间的一些往事,读书、谈恋爱、写小说,无来由的为未来发愁。那些青涩的岁月和文字,虽然懵懂,却自带青春的光芒,绽放希望。

之所以说这些,是为了说明,《夜阑珊》的情节,笔者似乎都见过、经历过,年轻人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有些话,不说,大家也懂。这篇小说写得如梦似幻,显然是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手法来架构故事,如果不是有类似人生和写作经历的读者,会被文中的风、雨、雪、月弄得云里雾里,搞不清四季。

但我觉得这篇小说的“好”,还正在这种云山雾罩的朦胧状态。有些话,直白说出来就没有意思了,比如莫名爱上一个人。中国现代新诗的开山鼻祖胡适,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因为爱过,所以懂得,比如文中这句:“长裤如夜,没过他的脚踝,可如果上半身是普通的休闲T 恤,应该搭一条刚刚过膝的裤子才相配吧。”假若不是爱上一个人,谁又会闲吃萝卜淡操心,像家人一样关心你的衣服搭配。这样心细如发的小心思、小细节,似乎漫不经心又令人心动。

这篇小说值得玩味的正是这种欲说还休的蕴藉和含蓄。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其实没有太多的故事和交集,作者也没有围绕一个集中的矛盾冲突点进行展开。但谁说小说一定要全部写故事呢?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情愫,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啊。比如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其实并没有多少故事,但最后男主人公在船舱里灯光熄灭之后,黑暗中听任自己泪水向下流,感觉“甜蜜的愉快”的笔触,就无声胜有声,胜过千言万语。

有的故事既然没有发生,从此就让它算了吧,化作风,化作打火机下的一堆灰烬。《夜阑珊》中最后女主人公精心准备的书信,也许化为灰烬,才是最好的结局。青春是残酷的,很多故事走到最后,或许就是张爱玲《爱》中的表达,当人生走过万水千山,“后来”的故事,只是那么轻描淡写又意味深长的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夜阑珊》这篇小说,表达了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惆怅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对小说技巧的掌握和理解,比如之前读书会上的“那本书”,比如后来离别时的《围城》(或者说“围城”意象)的出现,看似互不勾连,却又草蛇灰线,暗通款曲,耐人玩味。

但因为作者的年轻(这次评论是匿名评论,所以笔者对作者一无所知,只能根据文中的表达大致作出判断),小说显然有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该有的沧桑感和成熟度没有彰显出来。文中的部分语言和对话,没有掌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化,模仿痕迹较重,老让人想起鲁迅《孤独者》《在酒楼上》或者现代某位作家作品的风格、口吻。

这是一个初学写作者的必经之路,目前作者自身尚克服不了。只有随着阅读的进一步广博和人生经历的进一步丰富,才能在文白之间自由切换,故事冲突、结构搭建方面更加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围城经历青春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围城”内外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