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现状、热点和未来趋势

2023-03-25 10:32易小娟刘红花
教育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全纳随班支持系统

易小娟,刘红花

(娄底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娄底,417099)

一、引言

特殊儿童是指生理或心理发展有缺陷的残疾儿童,包括在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或情绪等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儿童,又称作缺陷儿童或残疾儿童。[1]学前特殊儿童神经系统结构可塑性大,越早接受干预和教育,就越有利于降低残疾的负面影响。[2-3]《残疾人教育条例》提出要逐步提高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将“坚持普惠加特惠,特教特办”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将“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

学前特殊教育是特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前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保障和规范引导,这对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衡。[2]与其他层次的特殊教育相比,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突出。尽管学界早已关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问题,但系统性的梳理较少。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其研究现状、热点与未来趋势,以期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是以知识域为对象,展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是科学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4]本研究采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作为绘制知识图谱的研究工具,分析我国学前特殊儿童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未来趋势。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检索条件为“主题=特殊儿童”和“主题=学期教育”,日期截至2022年6月2日,剔除不相关文献后,获得386篇相关期刊论文,随后将其以Refworks的格式导入CiteSpace V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和分析。

三、文献现状分析

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及其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年度发文量统计图

总体而言,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相关文献的数量自1995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共发表文章41篇,达到峰值。结合图1和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13年)是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渐进探索期”,这一阶段的发文量渐增。结合文献内容分析发现,1995—2013年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随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关注度日益增加,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丰富。

第二阶段(2014年至今)是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的发文量快速增长。结合文献内容分析发现,教育政策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2014年,国家相继颁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残疾人教育条例》《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受到相关政策的积极影响,有关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研究数量不断增长。

四、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能敏锐、直接地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5]如图2所示,圆圈表示关键词节点的出现频次,字体大小表示该关键词的中心性。“特殊教育”“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特殊儿童”“残疾儿童”是出现频次较多的关键词,这意味着融合教育是学前特殊儿教育研究的热点。同时,这几个关键词也各自形成了研究中心,生成诸如“全纳教育”“早期干预”“教育公平”“幼儿教师”“随班就读”等次生关键词,进一步丰富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内容。

图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中心性排名前20的关键词如表1所示,其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公平”“学前儿童”这6个关键词的中心性皆大于0.1,证明这些主题是学前特殊儿童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

表1 学前特殊儿童研究的关键词和中心性列表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显示,共生成10个聚类,S值均高于0.7(S值>0.5,表示同质性较高),说明聚类结果较为理想、可信。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选取S值大于0.7的6个聚类结果,如表2所示。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主要集中以下几个主题。

表2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S>0.7)

1.学前特殊儿童干预与治疗研究

早期干预和学前特殊教育被视为特殊儿童终身发展的最佳实践和黄金时期。[6]在学前特殊儿童研究中,研究者以特殊儿童的缺陷与障碍为重要前提,探索实施各类早期干预实践模式。服务范式经历了从专家中心范式到家庭同盟范式,再到家庭聚焦范式,最后到家庭中心范式的变迁。[7]随着生态模式对医学模式的超越,早期干预从儿童中心逐渐演进为家庭本位。[8]

在学前特殊教育实践中,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及学校教育均影响着特殊儿童的终身发展。在众多心理治疗方法中,艺术治疗因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和自尊,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心理与社会功能,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9]艺术治疗又称艺术疗法、艺术心理治疗,主要指运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治疗身心疾患。[10]发展教育取向的艺术治疗,是对我国特殊教育领域长期存在“重医轻教”偏差的纠正,意味着特殊儿童教育日渐转向“医教结合”。

2.学前特殊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在融合教育影响下,随班就读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学前特殊儿童安置方式,但这需要高质量的社会支持系统。学前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发展受限,可能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因此,很多学前特殊儿童被留在家中,这也增添了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和责任风险。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能缓解特殊儿童父母的压力。[11]

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探究,大多从现状入手来总结社会支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研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将特殊儿童社会支持来源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面,其中,微观系统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区。[12]换言之,构成特殊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与特殊儿童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主体。例如,具有早期干预意识,并积极参与干预训练的家长能为特殊儿童提供丰富、适当的物理和心理环境;相关部门加强特殊儿童教育立法,可进一步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13-14]

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理念研究

指导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思想包括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热门议题,对我国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融合教育关注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机构和主流社会的实践活动。[15]全纳教育关注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每一个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16]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17]不过,无论是融合教育还是全纳教育,二者的内隐核心理念均体现着追求教育公平的思想。

人们探究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时,往往离不开对教育安置方式的分析。例如,美国构建了完备的特殊教育安置体系,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残疾与教育需要,提供上下贯通的特殊教育服务。[18]我国构建了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特殊教育服务模式——随班就读模式,也被称为“中国化的融合教育”。[19]随班就读模式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20]随着一系列特殊教育政策文件的颁布与实施,随班就读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功能,其涉及的教育场域也更多地转向普通教育机构。[21]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的年度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属于热门研究方向。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巩固并提升了特殊教育的地位,促使更多研究者投入特殊教育领域。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学前特殊儿童干预与治疗研究、学前特殊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理念研究这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干预和学前特殊教育被视为特殊儿童终身发展的最佳实践和黄金时期,其中随班就读是我国现阶段较为理想的安置方式,但有效的安置方式需要高质量的社会系统支持。

(二)研究展望

基于文献分析结果可知,特殊儿童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学界关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入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尤其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以此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其次,已有研究大多倾向于对国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对本土化的实际探索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探索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融合。最后,对于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已有研究更多的是模仿普通教育教师发展路径,缺乏针对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策略的探究,因此,应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研究,完善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全纳随班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论高职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