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2023-03-24 18:03贺全胜
观察与思考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现代化

贺全胜

提 要: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毕生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工业,奠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经济基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氛围;繁荣文化教育事业,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推进党的建设,巩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争取世界人民大团结,建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和平局势,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系列思想对于激励全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发展阶段、建构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毕生的奋斗目标。加快工业化建设,发展民主政治,繁荣文化教育,加强科学技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争取世界人民大团结等一系列重要方略原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极大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些思想对于激励全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化新发展理念、推进新发展阶段、建构新发展格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的历史演进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演进的过程,其发展逻辑、演进轨迹,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一是萌芽期(新民学会至建党前夕)。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就走上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漫漫革命道路,艰辛探索革命真理,寻求斗争致胜法宝、建设现代化国家方略。他组建“新民学会”革命团体,创办《湘江评论》革命刊物,领导驱逐张敬尧、“湖南自治”运动的革命斗争,建构“湖南共和国”的革命政体。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塑造了他日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坚强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观、价值观。1921 年元旦,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提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思想,抉择“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即“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25、428-429、433、444 页。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意识萌芽了。

二是奠基期(建党至大革命失败)。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缔造者、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卓越领导人,毕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砥砺奋斗。1921年7 月,毛泽东、何叔衡奔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从湖南到上海、再到嘉兴南湖,注定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要担当起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这可以从毛泽东在建党后的诸多革命活动中获得确切的证明。1925 年冬,毛泽东提出“实际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开展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极大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建设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世界联盟”②《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25、428-429、433、444 页。阵营。建党后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与理论思考,使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逐步萌发。

三是初创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引证提出“现代国家”概念并剖析了其实质要义。1936 年8 月,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起草并发表《致中国国民党书》,指出:“全国人民现在热烈要求一个真正救国救民的政府,要求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才是真正殖民地与半殖民地中国在现时代所要求的,全国人民现在正以热烈的愿望与坚毅的决心为着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斗争”。③《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25、428-429、433、444 页。在这里,毛泽东引证国民党二中全会宣言中“现代国家”的提法。但这仅仅是从历史时序而非生产力深层次来阐释国家发展水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必定会在地球上的东方,雄壮地站起来,高举着民族革命最后胜利的旗帜,同全世界一切自由解放的民族携手,共同“统治着光明灿烂的新世界”④《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25、428-429、433、444 页。。很显然,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初露光芒。毛泽东致信蔡元培,更为明确地阐述建设自由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思想。他指出,召集全国“人民选举”会议,“建立真正之民主共和国,致国家于富强隆盛之域,置民族于自由解放之林”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25、428-429、433、444 页。。这体现着民主共和、建设“富强隆盛”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光辉,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初创起来了。

四是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时期,毛泽东提出“工业国”概念,注重国家工业化、农业近代化建设,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初步形成。1944 年8 月,毛泽东致信秦邦宪提到,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实现“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①《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206-207 页。这里彰显工业化(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基础及其实现形式。这一思想要义,毛泽东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中已鲜明深刻地论述了。他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下,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敦促工人阶级要以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奋斗作为目标任务。应当说,在毛泽东的思想意识里,工业化、工业化国家,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雏形样态。对于工业化、农业近代化的国家来说,若无发达得多的农业和“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81 页。。这一论断的延伸意义,就是现代化国家比近代化国家水平要高,它是建构在农业发达、工业商贸经济占优势比重基础上的国家社会形态。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彰显出实体性内核要义而初步形成了。

五是正式形成(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国家”概念并进而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抗战胜利后,中国是走民主共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抑或让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实行独裁专制、奴役人民、国将不国的反动政体,中国处于“十字路口”。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转折的关键历史节点,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计,义薄云天,亲赴重庆谈判,商讨团结建国大计。主张军政“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③《毛泽东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9 页。。这里的“独立”“自由”“富强”,实乃现代化国家所蕴涵的主权地位、民主政治、经济基础等主体要素性内涵和实质性表达形式。这时,三大战役即将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国社会前途命运向着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力主提出要“造成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要“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要“造成由人剥削人的社会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可能性”。④《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75、1437、1477 页。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⑤《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75、1437、1477 页。。由此,“社会主义工业国家”的概念脱颖而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实行社会主义即实行私营企业国有化”“农业社会化”,建立和发展“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国家,“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的问题”。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75、1437、1477 页。中国开始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这样,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正式形成与发展起来,具有深远广大的时空维度和历史纵深感。

六是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个时期,毛泽东完整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的概念,创建和发展完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体系。从1953 年起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在中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国情基础上,“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⑦《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90 页。,需要全党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以成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1954 年6 月,毛泽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作出说明时,就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性和外部环境因素。他指出,在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党全国人民要付出“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的艰辛努力,才能勉强“像个样子”。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9、329 页。这里,毛泽东把社会主义工业化、机械化并列言说,是为了阐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的内在关联性和发展层级水平的相近性特征。1957 年2 月,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07 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显露雏形。1959 年底1960 年初,毛泽东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完整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思想。他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有机构成的统一体。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341 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概念正式完整地面世。1964 年12 月,毛泽东审阅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草案时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④《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16、341 页。思想。把“现代化的国家”提升为“现代化的强国”,表征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发展到更深认识层次、更高目标境界,开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先河。1964 年12 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75 年1 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庄严宣告我国将致力于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⑤参见《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568 页。这标志着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构成了一个完备科学的理论体系,达到深刻完整的思想境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继续奋进的方向,提供了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政治条件和深厚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毛泽东孜孜以求的崇高目标。在毛泽东的思想世界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当是经济物质充足、民主政治完善发达、国民的文化教育素质普遍高、社会安定发展、人与自然“天人合一”、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国家形态。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砥砺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前进方向。其基本内容,概述起来,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工业,奠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坚实经济基础。近代以降,中国因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宰割、蹂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落后的生产力状况直到新中国伊始也还未根本改观。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的重任和目标。关于新中国初期的生产力状况,毛泽东于1954 年6 月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9、329 页。从中可以映照出他深沉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思想,以及加快发展工业生产、彻底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愿望。毛泽东关于发展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要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1937 年3 月,毛泽东同史沫特莱谈话时就表明了我们党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思想,指出:“我们从来就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红军所至,无不保护商人”,“并且连地主的土地也没有没收一家,取得了各界的称赞”。①《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482、408、446 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特别关怀我国民族工商业发展。1956 年12 月,毛泽东提出要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这是“因为国家有需要,对人民有利益,可以增加工业品”,“同时,还能比较好地稳定物价,保证市场供应”。②《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71、27-28、199 页。20 世纪70 年代,毛泽东多次提出要大力保护和发展商品生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发展国防工业。1937 年10 月,毛泽东提出要“扩大与建立国防工业”,“募集国防公债,发展国防工业”,“特区亦应着手做这件事”。③《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8 页。他在《论十大关系》中纵观我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发展国防工业的关系,预想我国国防工业“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等高精尖技术,但这应当在“首先加强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下“加强国防”工业建设。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71、27-28、199 页。20 世纪60 年代,毛泽东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领导“三线”建设,在广大中西部兴建一大批新兴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发展军工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巩固了国防。1974 年,毛泽东提出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线,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是发展工农业经济,力争自给。1944 年5 月,毛泽东提出全党要努力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保障“日用工业品要全面自给”,特别是“纺织和炼铁这两项”要做到自给。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53、42-43 页。1957 年1 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工农业产品,保障供给。他指出:“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农产品变成外汇,就可以进口各种工业设备”。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71、27-28、199 页。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市场和积累资金的内在关联意义上,探索并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夯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基础。

第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营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政治一体化,依存发展、辩证统一。毛泽东一贯重视民主政治建设。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来说,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营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环境。1936 年9 月,毛泽东阐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时,提出“必须建立民主共和国”,“给广大人民以民主权利”。⑦《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482、408、446 页。在大敌当前、寇深祸亟、抗日烽火燎原的时候,提出必须实行“三三制”,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抗日民主政权,以联合全国各党各派各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与国家,实行对日武装抗战。并强调只有实行这样的“民主制度”,方能精诚团结、共赴国难,达到“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之目的”⑧《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482、408、446 页。。1943 年7 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阐述民主政治与团结抗战的内在关系,指出:中国“应该改良政治”,“中国没有民主政治,因而没有发动全国人民的抗战积极性”,“这种政治上壅蔽抑塞的情形,如不实行必要的改革,则其对于抗战的妨碍将是不可计量的”。⑨《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53、42-43 页。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社会矛盾大量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发展民主政治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强调,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思想性质的问题”“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不能采行压制的、压服的方法。压制,只会是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压而不服”,越压越不服。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这种民主的方法”,简化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切实有效的“新方法”和科学公式。这一公式的哲理表达,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0、225、359 页。。在民主团结氛围中共同创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93、282 页。,那样一种民主氛围,那样一种团结环境,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三,繁荣文化教育事业,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文化教育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毛泽东历来重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信任和保护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承者和创新推进者。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了。我们党“对知识分子的关系,过去与现在也是一贯的保护政策,优待技术人员、文化人员与艺术家,对他们都采取尊重的态度”③《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482 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真正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知识分子,我们都应当给予信任,从根本上改善同他们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使他们得以积极地发挥他们的才能”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0、225、359 页。。二是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开展学习竞赛运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革命干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毛泽东提出,“我们采取学到底的方针”,“学习已经看到了成绩,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成绩”。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5、180、269-270 页。1940 年春,经毛泽东提议,我们党作出决定,延安的中央机关在职干部“实行两小时学习制”,并规定每年5 月5 日为“学习节”,开创学习制度建设的新风尚。毛泽东还提出,“这样的学习制度,中央要在全国推广,只要共产党力所能及,就要把它推动起来,造成一个学习的热潮”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5、180、269-270 页。。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的陕甘宁边区的施政纲领中就高度重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并指出:“边区一百四十万老百姓,十万党、政、军,一共一百五十万人,都要识字。我们要有文化,才能学习政治,将来当乡长、区长、县长都要有文化。边区的经济发展了,农民也要求有文化。我们要使边区所有的老百姓,每人识一千字,搞他十年八年。如果能识一千五百字、两千字、三千字,那更好。”⑦《毛泽东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第154 页。并且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同时,积极推广卫生行政,增添医药设备,欢迎医务人员,以达减轻人民疾病之目的。毛泽东还提出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⑧《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93、282 页。的学习教育制度,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三是学习自然科学,促进工农业生产。1940年2 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这从边区的生产运动和农工业展览可以表现出来”。⑨《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185、180、269-270 页。1958 年1 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要“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⑩《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10、225、359 页。,促进工农业生产。四是制定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提出文艺科学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五是领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掀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高潮。1960 年3 月,毛泽东批示要“加强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指导,“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①《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2-153、294、305 页。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也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和繁荣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巩固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毛泽东从来就重视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要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论断,巩固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工作制度。毛泽东提出要“建立全中国的强固的共产党”的重要论断,“严肃党的纪律,坚决遵守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②《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60、60、362-363、90-91 页。尤其“在党委会内部只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③《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2-153、294、305 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毛泽东指出,必须“加强党内的马列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际的一致”④《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60、60、362-363、90-91 页。,坚决“反对将学习马列主义原理原则与了解中国社会情况、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互相脱节的恶劣现象”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60、60、362-363、90-91 页。,增强全党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三是践行群众路线,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科学领导方法,全党必须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观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毛泽东教导全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者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一切工作要“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4-1096 页。全党努力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契合、有机统一,才能永远胜利。四是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即党领导“工、农、商、学、兵、政”。⑦《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2-153、294、305 页。因此,要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稳健发展。

第五,争取世界人民大团结,建构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和平局势。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争取世界人民大团结,建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和平局势,具有重大意义。1938 年2 月,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就宣示“这样的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和全日本人民的大团结,其力量是如何伟大,这种伟大的力量是无疑要把侵略者的力量逐渐削弱下去,最后把它打倒”,坚信“中国一定能够战胜侵略者,新中国的创立是必然的”。⑧《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9-60、60、362-363、90-91 页。新中国伊始,毛泽东在抵达莫斯科时的书面演说中强调:“新民主国家及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努力”,必将巩固和发展“世界和平阵线,反对战争挑拨者”,也必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⑨《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1 页。1956 年3 月,毛泽东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艾地谈话时指出:“我们要争取和平进到社会主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和扩大,就会推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个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①《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6 页。世界人民大团结,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大发展。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世界人民大团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建构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好局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对外关系,在国际交流和跨国合作的常态潮流中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和实践参照。

三、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将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丰厚思想滋养、有益理论启示和可资实践借鉴。

第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价值目标和科学指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为新征程上全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铲除妨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性弊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价值目标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21-22 页。。百年沧桑,百年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真的能,博大精深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真的行!历史逻辑和实践经验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致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奠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条件和制度基础。

第二,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理论滋养。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动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思想为全党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丰厚理论滋养。当前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增长动力,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特别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产业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此外,还要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以及加快发展物联网和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从而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目标迈进。“中国实践”“中国奇迹”“中国成就”向全世界宣告,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动力。①参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

第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资源、精神力量和实践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场接力跑,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同心同德、同力同向、同行同进,一代又一代接续跑出好成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谱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的新篇章。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2022 年,中国GDP达到121.02 万亿元(折合18 万亿美元),人均GDP 超过1.27 万美元。未来,我们要接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工业反哺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达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主要是做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工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深入乡村,促进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主要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三是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主要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络;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深化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巍巍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当下,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制度优势和强劲实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制度意义和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现代化
《熊铁基文集》出版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汉城文集》简介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抉择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