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肖慧
摘 要:在通过深度学习实现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圆的认识”为例,依托APOS理论的支撑,在学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具身体悟,验证体悟,符号体悟,迁移体悟”四步走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深度体悟中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并进入到方法与策略、经验与联结的思维拓展层面,培养高阶思维.
关键词:体悟;思维;概念本质;圆
近期,笔者有幸加入广东省“南方教研大讲堂”活动的备课团队,参与“圆的认识”一课的备课过程.“圆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学的经典课例,是从认识直线图形向认识曲线图形转变的一次飞跃.本课依托杜宾斯基等人的APOS理论,遵循“感知概念—理解概念—描述概念—应用概念”的教学结构,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以深度体悟引领学生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培养高阶思维,打造深度学习课堂.
1 学情分析与课前思考
为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备课团队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问卷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前测.
通过前测,发现大多数学生知道半径、直径,但能够在圆中准确表示出来的只有10%左右;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曾经用圆规画过圆,但能准确画指定大小的圆只有极少数.超过70%的学生提出:想研究圆的周长、面积,圆环面积,而“圆的特征”“圆的画法”这些问题被关注度不高.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未能从数学思考层面来描述圆的本质属性.
“圆的特征”“圆的画法”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指向“圆是什么”.通过研究“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可理解“圆是什么”,而理解了“圆是什么”,才能深刻领会“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因此本课主要分四步走,引领学生深度体悟,发展高阶思维.
2 教学实践
2.1 具身体悟:从操作到想象
圆与其它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相比,是与众不同的.首先,圆是一个中心对称的曲线图形,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其次,半径、直径作为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藏于圆的内部线段.这些都与其它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1]通过分析圆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平面图形概念体系中的位置,本课创建“寻宝情境”,来帮助学生获得“平面内与圆心距离相等的动点轨迹”的感性认知,在情境中洞察概念属性.
【片段一】情境中感知圆
师:同学们,根据“宝物在距离小旗2米的草地表面”,你能说出宝物可能藏在哪吗?
小组合作:用一个红点代表小旗,在透明纸上把宝物的可能所在位置用点表示出来.教师展示作品,把各组作品堆叠在一起.
师:当这无数个点汇集在一起,想象一下,连起来会是一个什么图形?你能用手在空中描出这个图形吗?
学生的认知依附于身体,而身体又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情境是学生快速进入认知过程的有效途径,它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投入程度[2].动手描点,指尖动作参与概念建构,直观形象地表达动点的抽象轨迹;想象补充,促使动点成圆在头脑中生成;徒手绘圆,及时把头脑中的圆具象化.
2.2 验证体悟:从操作到推理
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认为,第二阶段是概念的过程阶段,是对“活动”进行思考,通过一定的抽象得出概念的特有性质.与引领学生经历“活动”相比,启发学生对“活动”的本身进行思考更为重要.关注获得知识的策略,聚焦数学方法论,才能更深层次地发展学生思维,实现深度理解.
【片段二】验证圆的特征
师:老师提供一些不同大小的圆形纸片,请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探究圆到底有什么特征?
学生合作探究,集中反馈.
师:大小不同的圆,是不是都具备了这些特征?
你是怎么发现这些特征的?
……
师:如果不操作,你能联系情境解释以上特征的合理性吗?
生:宝物距离小旗2米,在以小旗为圆心的2米距离画点,这样的点有无数个,这无数个点与小旗所在位置(圆心)连接,就形成了无数条半径,它们都是2米长……
在探究圆的特征这一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层次,相当一部分只关注“我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教师适时追问:“大小不同的圆,是不是都具备了这些特征?”这暗示学生通过找不同大小的圆,举更多的例子来验证.但是,停留在“舉更多的例子”也是不够的,因为例子再多也只是同一思维层面上的单调重复.此时,教师再追问:“你是怎么发现这些特征的?”“如果不操作,你能联系情境解释以上特征的合理性吗?”这是更高层次的引导,从关注“是什么”转向关注“为什么”.思维从动手验证的感性水平上升到推理证明的理性水平.诚然,前者指向知识的陈述,后者指向策略的反思,对学生而言后者是更具成长价值的学习.[3]
2.3 符号体悟:从操作到抽象
杜宾斯基的APOS理论提出:第三阶段是对象阶段,是对“活动”与“过程”的升华,将抽象出的概念赋予其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成为一个具体的“对象”.
虽然小学教材没有正式提出圆的概念,但是把圆的概念符号化还是必不可少的.进入第三阶段,要把情境中的圆、学具圆片抽象成“对象”,落到纸面上,让学生体悟符号的生成.[4]
【片段三】对比中画圆
先让学生用圆规在纸上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
师:草地上半径2米的大圆,还能用圆规画吗?
师:纸上画圆与草地上画圆,方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没有圆规也画出了圆呢?
生:确定了圆心和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就能画出圆.
“两种画圆方法有什么不同?”,这是同中求异,再次引证圆心决定位置,半径决定大小;“为什么没有圆规也画出了圆?”,这是异中求同,引导发现不同工具发挥的相同作用,感受“一中同长”.思考直达概念的核心,逐步实现圆的符号化.
2.4 迁移体悟:从理解到运用
杜宾斯基等人认为,概念学习的第四阶段是运用,是概念进一步的理解、揭示和实例化,最终要形成综合的心理图式.本课的练习环节尝试从概念理解过渡到概念应用,催生联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片段四】练习中内化圆
练习一:
地震局预测A地于14:23左右将发生6—7级地震,波及范围为20千米.
(地震小常识:地震波在地面的波及范围是一个以震中为圆心的圆)
(1) 在图中画出以A地为震中的危险区域;
(2) 判断B、C两地是否在危险区域内.
练习二:
师:公园里有一个摩天轮,如果两个人想坐在摩天轮距离最远的两个座位上,要怎么坐才可以呢?
练习三:拓展研究
寻宝活动中,如果信息改为:“宝物藏在距离小旗2米的地方”,猜想一下,宝物所在位置的轨迹,会是一个什么形状?
练习一创设地震应用情境,进一步揭示圆的本质特征,使圆的应用实例化.练习二创设摩天轮的应用背景,建立圆与其它平面图形之间的知识联结,启发学生对平面图形中线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建立平面图形之间的横向联系.练习三是对概念内涵、外延进行扩大,获得圆与球体概念的逻辑联结,从纵向上初步建立曲线图形概念体系内部之间的联系.
综上,概念学习是不断构建活动、对象、图式的过程.经历感知、内化和概括、复述和反思活动,在深度体悟中把握“圆”的概念本质,并进入到方法与策略、经验与联结的思维拓展层面,方能培养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 赵元中.用“行”撬动深度的“知”——“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1(10):70-72.
[2] 侯凯莹.小学数学具身教学设计研究——以“图形与几何”为例[D].山西大学,2020.
[3] 姚进.小学数学中“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研究——基于APOS理论[D].扬州大学,2016.
[4] 陈江辉.关于“圆的认识”教学的再思考[J].小学数学教师,2018(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