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书东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以此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并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度理解和系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综合学力.本文以“相交线”为例,通过有效的问题为思维搭建阶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了知识,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学生;深度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尤其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习惯大包大揽,常常将定义、公式等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记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浅层的,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构,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舞台,带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研究方法,提升教学品质[1].笔者在教学“相交线”时,为学生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了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教学简录
1.1 温故知新
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谁来说一说,它们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生1:相交、垂直、平行.
生2:不对,应该是相交和平行,垂直属于相交.(学生点头表示赞成生2的说法)
师:很好,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关于相交的实例吗?
学生积极思考,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相交线的模型,如钟表指针、纵横交错的道路、剪刀、晾衣架的等等.教师展示晾衣架并点明本课探究的主题——探究“相交线”.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和生活实例引出本课的主题,以此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接下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1.2 探究新知
探究1 相交线的性质
环节1:互动交流,抽象概念
师: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组相交线,并仔细观察,看看从这组相交线中是否能够找到熟悉的几何图形呢?
学生画图并观察,很快就有了发现.
生3:图形中有角.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我们把这些角标注一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交线,并进行了标记,如图1所示)
师:两条相交的直线构成4个角,记作∠1,∠2,∠3,∠4.观察一下,这四个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并交流)
生4:∠1和∠4,∠1和∠2的位置相邻;∠1和∠3,∠2和∠4的位置相对.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5:相邻的还有∠3和∠4,∠3和∠2.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样我们就将四个角分成了两类,即相邻和相对.仔细观察∠1和∠3,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你理解的“相对”吗?(学生积极思考)
生6:它们有公共的顶点,且两条边在同一直线上.
生7: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由此通过观察、交流,教师给出对顶角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有利于提升数学素养.
环节2:互动练习促深化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发现对顶角的性质,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如图2,你能画出∠ABC的对顶角吗?
练习2:如图3,∠1和∠2是否为对顶角呢?(教师PPT给出图形让学生辨析)
对于练习1,教师点名让学生上台画,并口述对顶角的定义.对于练习2,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让学生给出不是对顶角的理由,以此通过说一说、画一画,促进对概念认识的深化.
环节3:合作探究,生成性质
师:刚刚从位置关系的角度出发明确了对顶角的概念.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又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教师给出图1让学生观察)
生8:∠1和∠3相等.
师: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8:我用眼睛看的.
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验证这一数量关系吗?
生8:可以用测量法.
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9:可以运用叠合法.
师: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不过利用这两种方法是否真的可以验证∠1=∠3呢?
生10:不能,这两种方法都是存在誤差的.
师:确实,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无法验证它们相等了呢?思考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平角知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生11:∠1+∠2=180°,∠2+∠3=180°,(∠1+∠2)-(∠2+∠3)=0°,∠1-∠3=0°,所以∠1=∠3.
教师对生11的证明方法给予肯定,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对以上证明过程进行简化:因为∠1+∠2=180°,∠2+∠3=180°,所以∠1=∠3.这样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发现了“对等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体验了几何证明的魅力.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用对等角的性质,教师又设计了相应的练习,进而通过具体应用促进知识的内化.
探究2 两直线垂直
环节1:巧用分类,引出垂直
师:思考一下,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角可以如何分类呢?
生12:锐角、钝角.(学生不假思索地说)
师:还有其它角吗?
生13:应该还有直角.
师:补充得非常好,两直线相交可以形成三种角:锐角、钝角、直角.
师:若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中,其中一个为直角,那么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呢?
生14:都是直角.如图1,假定∠1为直角,∠3是其对顶角,故∠1=∠3,所以∠3也是直角.而∠1+∠2=180°,∠1+∠4=180°,所以∠1和∠2都是直角.(学生掌声)
师:很好,对于两条相交线,若有一个角是直角,就称这两条直线垂直.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等.
环节2:巧借情境,促进深化
师:在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例子呢?已知一条直线,你能画出它的垂线吗?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表達、操作,进一步理解两直线互相垂直的定义.
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出了相关的定义、性质,充分体验了数学探究的乐趣.
1.3 课堂小结
师:在探究“对等角相等”这一性质时,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接下来可以研究什么内容呢?
在该环节教师先是让学生自己回顾、反思、总结,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并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互动,以此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回顾、反思、交流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定义、性质,同时让学生明白研究几何图形就是研究其构成图形的关系,以此让学生认清研究几何图形的本质,为接下来探究平面几何图形问题提供思想保障.另外,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明白,数学结论的得出一般需要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说理等过程,以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密性,为接下来的几何证明的研究提供依据.
1.4 课后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设计了相应的练习,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为此,在课后练习中,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之所惑,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帮助学生消除困惑,强化知识,提高作业有效性.
2 教学思考
以上教学设计贯彻了“以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驱动下变得更加“有序”,加速了新知的生成,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2.1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
理解并掌握知识是应用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关注对基础知识学习的整体建构,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数学学习,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2].在探究相交线的性质的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抽象出了相关的定义、性质,让学生领悟了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方法,提升了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提升了学生数学素养.
2.2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3].在课例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预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表达,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2.3 有利于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多个问题.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互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上教学活动以学生探究为主线,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知识系统的角度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而且能够掌握数学研究的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品质,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徐宣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J].好日子,2021(24):291.
[2] 丁晓玲.巧引数学反思,促进思维生长[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0):39-40.
[3] 褚蒙蒙.打造生长课堂 促进主动建构[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