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虹
【摘 要】道德修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个人美德。要培养学生的守信品质,教师须“把脉学情与教学内容,把准教学基点;夯实课堂教学,强化守信品质培养;关注日常实践,引导行为落实”,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跨越,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修养;守信品质;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道德修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个人美德。其中,“诚”是人的内在德性,“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内而信于外,诚信结合在一起就成了言行一致的代名词。《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中的《说话要算数》一课着重培养学生守信的良好品质。教材提取生活场景,选取典型事例,链接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守信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实践路径的引领,多数学生无法将正确的认知落实到行动上。对此,教师不仅需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找准教学基点,还要求真务实,建构培养学生守信品质的路径,促进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到行动自觉的跨越,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一、把脉学情与教学内容,把准教学基点
(一)结合调查,把守信之起点
学生的守信意识常常形成于人际交往中,尤其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教师要以生为本,筛选、优化、活用生活资源,落实生本课堂,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为了有效展开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守信情况进行初步的调查。
如在《说话要算数》一课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自我分析”一栏,设计学生课前调查单,并以访谈、网上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从而全面了解学情,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二)内容分析,明守信之漏洞
教材的内容具有范例性,要真正发挥其价值,教师还需要引入真实的事例并加以解释。教师可以用筛选、替换、重构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如从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事例着手,帮助学生将个人想法、个人经历与公认的正确价值观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守信意识。
《说话要算数》一课的教材呈现了“爱保证”同学“说到没做到”的三个场景,分别对应三类原因:受到诱惑、忘记承诺和草率答应。课堂上,笔者结合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受到触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提到自己爽约的原因是课后有很多兴趣班,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少,有时也因家长不同意而食言……这些都是课本中没有的、源于生活的真实问题。
二、夯实课堂教学,强化守信品质培养
(一)找方法,创守信之路径
教材创设的情境具有开放性,解决其中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只有掌握有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才能真正建构个人的守信品质,做到知行合一。
1.连接“生活场”,自主探寻
分析完教材中的情境后,笔者提问:“你与‘爱保证’同学有相似的经历和困惑吗?”由此连接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带学生走进“活”的教材。在学生分享了与“爱保证”同学相似的经历和困惑后,笔者用课件呈现同一类型的真实问题,如答应家长回家后先完成作业,但由于受到零食与电子产品的诱惑,把作业抛在了脑后。笔者相机追问解决办法,让学生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学生积极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解决路径。
2.设置“情境场”,合作探讨
在富有生活气息且趣味十足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内化情感,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课堂中,学生分享了避免忘记承诺的好办法,如让人工智能产品提醒自己或请爸爸妈妈督促自己。这些是解决问题的一类方法,但都是依赖他人的方法。笔者随即创设情境:如果你今天忘交作业,答应老师第二天上交,你有什么好方法信守承诺?学生合作讨论后,提出用家校聯系本、便利贴、日历进行备注等方式提醒自己,使问题得到解决。
3.借助“家庭场”,深入探究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学生建构守信品质的引导员。且学生尚未正式踏入社会,家庭依然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教师可借助典型事例中的“家庭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入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学片段如下。
师: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导致我们无法守信,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生:我答应给弟弟买一个汽车玩具,但因为零花钱不够就没有做到。
师:针对这件事情,你的弟弟和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呢?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师播放视频)
师:现在,你觉得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可以向弟弟解释一下,请求他的原谅。或者和爸爸妈妈协商,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师:我们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履行承诺,但在没办法完成的情况下也可以跟对方说明原因,相信对方也会理解我们。
(二)树榜样,立守信之标准
1.引入榜样事迹,激发共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榜样更具力量,是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身边那些说话算数的人,借助榜样的力量助推学生深化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课堂上,笔者介绍了班里的“守信小达人”:开学初,她定下跳绳的目标——从1分钟180个跳到220个。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真的做到了。由于是班级同学的真实事迹,学生顿时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比起口头的事实陈述,榜样的真实言行更具震撼力,更能让他人产生敬佩感、信任感。笔者在介绍完榜样的事迹后,请这个学生上台展示1分钟跳绳。其他学生看到该学生取得的进步,纷纷鼓掌,并称她为“守信小达人”,还表示要向她学习。
2.解构榜样精神,获得启发
上述案例中的榜样使学生明确了守信的标准,学生很容易产生向榜样学习的意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前了解榜样的内心想法和行为规律,笔者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该同学说到做到了?笔者播放该学生家长的语音:她牢记承诺,每天都会回家练习;她抵制了所有诱惑,坚守自我;她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完成每天的任务……其他学生再次为“守信小达人”送上热烈的掌声,其中包含着对榜样的赞许与敬佩之情,也包含着自己受到的启发。
(三)辨困惑,增守信之理解
学生的品德建构过程遵循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在初建守信品质意识、加强守信品质认同、创建守信标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道德识辨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情感。但要最终形成道德行为,还需道德意志的加持。道德意志是解决内心矛盾和支配行为的力量。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辨析,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上述教学环节中,榜样学生家长在语音中提到该生为解决下雨天不能下楼跳绳的问题,就在阳台上坚持跳绳这一事例。对此,笔者提出思辨性问题:少跳一天绳不可以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因为下雨少跳一天没关系。更多的学生表示不可以少跳,如果今天因为这个原因说话不算数,那么明天就会因为其他原因说话不算数,这样就永远无法做到守信了。在对这个真实问题进行辨析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要做到说话算数须付出很多努力,由此才能克服困难,做到言行一致。
三、关注日常实践,引导行为落实
(一)行动为先,行守信之事
1.倡議行动,深度推进
守信品质的建构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教师要基于课堂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帮助学生实现课内外的无缝衔接,深度推进守信品质的建构。
课堂尾声,笔者发出“全班争做守信小达人”的倡议,下发行动表和倡议书,引领学生在课后持续开展守信活动。
2.融合德育,提升效度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与学校德育活动目标往往具有一致性。学校开展的活动可以成为培养道德修养的载体。
在学校,“国旗下讲话”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以诚实守信为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在班级,教师可开展相关主题班会,引领学生将守信意识落实到行动上。
3.联合家庭,拓展宽度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聚焦学生家庭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道德教育更具生活性和针对性,由此也能拓展守信品质建构路径的宽度。
课后,笔者建议学生和家长在家庭中也开展“争做守信达人”的活动,比一比谁的守信指数更高。有的家庭中,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起到带头作用;有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互相监督,共同成长。
(二)评价为辅,促守信之自觉
1.多元主体,实施多元评价
守信品质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教师应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引导学生践行守信行为,并在真实的生活中实施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除了自评,还可以加入同学评、教师评、家长评等。这样全方位的评价与监督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进一步认识自我,有效落实守信行为。
2.重在行动,实施过程评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道德修养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笔者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表中增加了守信这一项,每周根据学生的行动表现进行评分,由此落实过程性评价。
3.点赞表扬,实施激励评价
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扬能使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巩固守信行为,逐步使守信成为行动自觉。笔者每月为班级学生颁发“守信小达人”的奖状,在班级内和钉钉群中进行宣传表扬,鼓励学生积极践行守信行动。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紧紧围绕“真”而展开,并以此为基点,努力开拓各种形式,积极构建学生的守信品质。调查学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以学定教、课后实践……这些从课本到生本的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学生内化守信知识,践行守信行为,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詹世友.从信用到信任:从公共伦理学的角度看[J].社会科学,2003(7).
[2]丁欣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9(8).
[3]楚公芬.小学生诚实守信品质培养的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3).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之江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