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兰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6)
求连续流体冲击不同冲击面的冲击力的两个典型问题时,用两种常见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其原因是什么?一直以来成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谜.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一步探讨和反思,以期消除困惑,达成共识.
例1.如图1所示,水平粗管道的两端与大气相通,在粗管道中插一根两端开口的“L”形的细弯管,细弯管底部开口处的横截面积为S,当粗管道中的水以速度v匀速流动时,求细弯管中的水柱高h.
图1
例2.用高压水枪喷射出的强力水柱冲击煤层的采煤示意图,如图2所示.设强力水柱冲击煤层的冲击面面积为S,水流速度为v、密度为ρ.水柱垂直射到煤层表面后,垂直于煤层的速度变为0,求强力水柱对煤层的平均冲击力.
图2
点评:例1和例2是两个不同物理情境下的典型问题,从冲击面上的受力角度看,例2中求强力水柱对煤层产生的冲击力与例1粗管道中流体对细弯管下方开口处液片的冲击力,其本质都是运动的流体对冲击面的冲击力.即两个问题的共性:都要求解连续流体对冲击面的冲击力.但是,两种常见方法采用不同的物理模型,求得的结果却相差一半,原因何在呢?
方法1:应用动量定理求冲击力.
两例中冲击面的面积均为S,在极短时间Δt内,到达冲击面的流体微元质量为Δm,则
Δm=ρvΔtS.
(1)
设流体微元与冲击面之间的冲击力大小为F,冲击后流体微元的速度为0,则对流体微元由动量定理得
FΔt=Δmv.
(2)
由(1)(2)式得
F=ρSv2.
(3)
方法2:应用伯努利原理求冲击力.
设大气压为p0,两例中冲击面S处的压强为p,冲击面处的流速为0,根据伯努利方程有
(4)
而流体微元对冲击面的冲击力(不包括大气压力)为
F=(p-p0)S.
(5)
由(4)(5)式得
(6)
显然,两种常见方法得到的结果(3)式和(6)式相差一半.
例1中冲击面的面积很小,求其所受冲击力时文献[1]用的方法2,文献[2]用构建连通器模型给出的新解的结果与方法2的结果相同;例2中冲击面的面积较大,求其所受冲击力时文献[3][4]用方法1.因此,许多师生死记方法“冲击面小时用伯努利原理,冲击面大时用动量定理”,但不知道这样选择方法的道理是什么.
要搞清选择方法的道理,除了理解伯努利原理及使用条件以外,还要弄清楚两个典型问题中冲击面处冲击前流体微元的速度特点,在两个典型问题对应的物理情境下正确应用物理模型和规律是关键.
图3
例1中通过细弯管底部开口处液片的流管,如图4所示.由于细弯管底部开口处液片的面积很小,所以是细流管.这保证了同一截面上各点的压强、流速具有同一个值(或近似值),可用一个点(这里用驻点)的压强、速度代替该点所在的微小截面上各点的压强、速度,满足了伯努利原理的使用条件.这就是例1求解中选用方法2(应用伯努利原理)的理由所在.
图4
另外,若互换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的问题,即已知细弯管中的液柱高度,求粗管道中流体的流速,其原理与早期用来测量液体流速的比托管[5]原理类似.因此,例1用方法2(用伯努利原理)求解的正确性毋庸置疑.
例1为何不用方法1(动量定理)的理由分析如下.
如图4所示,在极短时间Δt内,细流管截面a2和a2′(截面积为S)之间的流体微元全部到达细弯管开口的液片处,以速度v′冲击细弯管开口处的液片后速度变为0.则由动量定理得
FΔt=Δmv′-0.
(7)
根据连续性原理,极短时间Δt内通过截面a1或通过a2截面的流体微元的质量相等,即
Δm=ρv′ΔtS=ρvΔtSa.
(8)
细流管截面a1处的流速为v,并设该截面面积为Sa,由于冲击面附近的截面面积增大,即Sa
因此,由(7)(8)式可得冲击力为
F=ρSv′2=ρSav′v<ρSv2.
(9)
(9)式表明:例1用常见方法1(动量定理)求解时,忽略冲击面面积的增大导致的流速变化而列出的(1)式和(2)式,最终导致结果偏大.但(9)式中v′和Sa未知,无法得出需要的结果.这就是常见方法1(动量定理)求解例1时出错的根源,也是求解例1时不选择方法1(动量定理)的道理.
例2中,从高压水枪出水口出来的水柱表面形成的流管,如图5所示.由于高压水枪的出水口和水流冲击煤层的冲击面均不是很小,即不是细流管,也就无法保证同一截面上各点的压强、流速具有同一个值(或近似值).这样就不能用一个点(驻点)的压强、速度代替冲击面上所有点的压强、速度,即不满足伯努利原理的适用条件.这就是例2不用方法2(伯努利原理)的原因.
图5
综上所述,笔者的结论是:常见方法1、2均不能正确地计算例2中的平均冲击力.若要估算例2中的平均冲力大小,用方法2比方法1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