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冯桂梅,王曙光,于勇文
药物不良反应指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1]。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发展和品种的增多及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增多,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频繁[2-3],因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越来越高[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中提到化学药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是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数量也仅次于抗肿瘤药物。因此,亟需关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推动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对湖南航天医院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发生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170例进行分析,以提高我院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收集湖南航天医院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7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抗菌药物种类及药品名称、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级别分布、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等。
2.1 患者基本情况 17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男82例,女88例;年龄>60岁占比最高(29.41%),见表1。
2.2 涉及药品前十与抗菌药物种类、具体药名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前十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占比最高(25.88%),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分别排名第二、第三,见表2。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及具体药名可以看出,青霉素类占比最高(31.76%),其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数量最多;喹诺酮类排名第二,头孢菌素类排名第三,见表3。
表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前十
表3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及药品名称
2.3 给药途径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169例,占比99.41%),仅1例(0.59%)为口服给药。
2.4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以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比最高(119例,占比70.00%),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28例,占比16.47%),见表4。
表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 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一般的不良反应(163例,占比95.88%),严重者5例,占比2.94%,见表5。
表5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级别
2.6 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共上报严重药物不良反应5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出院,见表6。
表6 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转归
3.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从表1可看出,女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男性,与文献[5-6]的报道类似。但由于样本量基数较小,具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性别有无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年龄≥60岁的老年人发生率最高,可能与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较多、用药较多和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有关。年龄<10岁的儿童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主要可能与儿童生理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对药物的刺激表现高反应有关。市场上儿童专用的抗菌药物剂型极少,医师根据患儿换算的抗菌药物剂量也不尽相同,导致患儿可能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较常见[7-8]。因此,这些可能是导致患儿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原因。
3.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前十及抗菌药物种类、药品名称分析 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占比最高,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莫西沙星仅次其后。我院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数最多,可能由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的抗菌谱广及我院临床医师习惯性选用该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有关。轻症感染的患者,建议临床医师根据该部位的常见致病菌选择窄谱抗菌药物,而不是习惯性的广覆盖,轻症感染患者广覆盖可能会加重耐药菌的产生。重症感染患者需“重拳猛击”,但临床医师需区分重症患者和重症感染患者,病情重不等同于感染重。临床上选用抗菌药物要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感染指标、培养结果、抗菌药物的PK/PD等选择恰当的抗菌药物,始终坚持“没有最好的抗菌药物,只有最合适的抗菌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尽早由经验治疗转变为目标治疗[9]。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和莫西沙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我院这两种药物的使用量较大有关,临床上头孢皮试阳性习惯性选择喹诺酮类药物。近期,国家卫健委发文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取消常规的头孢皮试。因此,临床上要仔细甄别是否为头孢过敏。
3.3 给药途径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1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占99.41%,口服给药1例。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这与静脉给药是住院患者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有关,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由于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无肝脏首过效应,对机体刺激性强,药物的浓度、pH值、渗透压、内毒素、微粒、杂质及附加剂均可能引发不良反应[10]。
3.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与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分析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胃肠系统、全身性损伤、神经系统、心脏及循环系统。因为不良反应的症状容易在上述系统中表现出来,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容易观察,因此上报较多。而需要临床检验数据对比的不良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及白细胞降低等,则容易忽视或漏报。
3.5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级分析 从表6可看出,我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一般的不良反应占比最高(95.88%),这可能与我院上报不良反应的积极性有关,我们坚持“可疑即报”的原则。因此,临床医护人员上报的一般的不良反应较多。此外,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上报较少,可能与我院药品的合理使用和严格规范超说明书用药有关。
3.6 严重不良反应表现及转归分析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规定,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指用药后出现并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反应:(1)死亡或威胁生命;(2)使患者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3)有永久的或显著的残疾或机能不全;(4)致畸、致癌、致出生缺陷;(5)导致其他重要的医学事件,如果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严重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临床医务人员应足够重视[11]。我院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共5例,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导致的不良反应2例患者均为白细胞下降明显,换药后明显上升,其可能机制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直接作用于骨髓,对髓细胞前体具有直接毒性,抑制骨髓细胞的增殖,引起白细胞减少[12]。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导致的不良反应1例出现恶心呕吐、肾功能肌酐指标升高,换药后肌酐指标下降明显。左氧氟沙星会产生轻微的剂量累积效应和相对较高的血浆浓度,肾负荷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增加[13]。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导致的不良反应1例出现呼吸困难,头孢哌酮的第3位侧链上有N-甲硫四氮唑基团,可直接抑制肝脏微粒体羟化酶或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导致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干扰凝血功能[14]。1例使用万古霉素后出现三系减少,停药后血象恢复正常。万古霉素所致血象下降一般发生在持续用药7 d后,一般停药后血象恢复正常,其机制可能与免疫反应与直接抑制骨髓有关[15]。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因素较多,机制较复杂,头孢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国家卫健委出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取消常规的头孢类药物皮试,临床更应关注头孢类药物使用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或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加强医、护、药之间的沟通和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