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羡,李东武,陈鑫磊,陈小龙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内容,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提高升学指标不择手段,中小学生作业繁重,闲暇时间少,在无形之中“增负”给学生,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占比重的情况在全国屡见不鲜。“双减”政策政策下,体育表现出的重要性极为突出,课后服务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体性,课后体育服务至此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双减”政策政策颁布两年以来,各地中小学陆续实行,但课后体育服务仍处于探索阶段,课后体育服务如何有效实施、保障措施是否落实、评价体系是否完善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尚未给予答复。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课后体育服务在“双减”政策政策支持下的演变生成,对课后体育服务提出实现路径并对目前全国实施“双减”政策的现状进行反思,旨在持续推进课后体育服务工作高效开展,严格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课后体育服务即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学生个人需要为目的,以学校体育资源为载体,为解决放学后部分学生因家长接送不便导致无人看管的问题,在正常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21世纪初期,我国在教育领域对课后体育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萌芽与探索阶段;2020年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等内容,此政策的颁布为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掌前行之舵,扬迎起之帆,至此课后体育服务正式迈入发展阶段。
1.1.1 “双减”政策背景及部分相关政策的夯实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双减”政策政策应以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学生校内校外双重压力为目标,坚定了国家大力推进课后体育服务建设的信念和决心,不但积极调整了我国的教育生态现状,而且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对我国教育理念的伟大变革。体育作为推动“双减”政策政策的重要手段,要保障维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巩固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工作;缓解学生因作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牢记“双减”政策政策的初心和使命。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将语文、数学等主科列入学科类进行管理,而将体育学科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这为课后体育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也为课后体育服务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1.1.2 时间冲突导致学生放学滞留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物质水平和经济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伴随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家庭结构中“双职工”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上学放学无法被家长接送,这就导致“三点半现象”、学生放学滞留等现象的产生。鉴于此,伴随着“双减”政策政策的出台,课后体育服务担起为学生甚至家长减压的责任,学生在放学后仍能在校内延时学习和放松身心,家长也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学校贴心,在多种外在因素的共同制约与维持下促进了课后体育服务的生成。
1.2.1 学生体质每况愈下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虽有所回升,但当前青少年体质肥胖超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仍呈下滑趋势,青少年儿童肥胖症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调查显示:青少年近视基数和比例较大是目前全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三方面趋势之一。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低下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仍是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学生没有强健的体魄,其全面发展实为无稽之谈。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健康成长应刻不容缓。科学有效地安排课后体育服务,既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满足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课后体育服务作为课后服务中的一种,又能与其他学科的课后服务协调配合,相互依存,相互监督,使学生体育、智育、德育全面发展,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是开展课后体育服务最重要的主体,但缺乏有力保障;政府是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主导,但失灵现象时有发生。显而易见,只有学校或政府的单方面参与是不可行性的,“双减”政策是一项多主体、多元化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基层社区、企事业单位、家庭、志愿者等多方协调配合。“双减”政策政策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时也增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为解脱当前师资力量匮乏、场地设施受限、保障措施欠缺等困境,在课后体育服务中,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实现多元化主体协同推进。第一,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各级各类的盈利机构中,政府应挑选出有助于延伸课后体育服务利益的相关机构或单位,要通过合法合规的形式,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认知和体育文化素养,加强学生国防教育知识、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为有效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埋下伏笔。第二,维护家校社三方联动。首先,建立健全的家校社链接机制,提高家校社的协作效率,夯实清晰坚实的合作基础。其次,建立家校社长效工作机制,厘清各方在三方联动中扮演的角色,合力推动课后体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三,动员基层社区力量。我国对全民健身重视度的提高,使基层社区的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应该摒弃顽固思维,冲破界限,大胆创新,借助基层社区的力量,以社区的场地设施为媒介,动员退休教师、退役运动员等社区人员对社区的中小学生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可有效缓解场地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
课后体育服务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种拓展形式,与常规体育课相互联系却又有所差别,要结合常规体育课的内容并强调课后服务的开放性、多样性,不能生搬硬套。部分地区在实行课后体育服务时,内容形式枯燥单一,设置不合理,背离了“双减”政策的初衷。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种类多样的课后体育服务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后体育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且有助于学生调整心态,减轻学习压力。第一,参考学校的实际情况,丰富课后体育服务的门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学校在研制课后体育服务内容时,要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足球、篮球、排球、手球、跳绳等学生喜爱的传统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也可以依据各地区的民族传统和地域风格开设武术、民族舞、舞狮等别具一格的体育运动项目;场地资源充足的学校还可以尝试创新,设置冰雪、水上、户外等新型运动项目以供学生选择。第二,依据青少年的生理学特征,在选择服务内容时对待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要体现出针对性。如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内容设置应以体育游戏为主;初中阶段的学生骨骼发育相对完善、速度和力量素质快速发展,则应以培养运动技能为主,体育游戏为辅。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男生女生的生理特点不同,身高体重、心肺功能、运动能力等指标也参差不齐,对内容的设置也要尽量做到男生的负荷强度、时间略大于女生。第三,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补充内容来源。首先,社会上有许多丰厚的体育学习资源,如体育培训机构、体育院校、专业俱乐部等开设的相关体育课程或比赛都是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补充和拓展。其次,学校可利用线上的体育学习资源,如慕课平台、CCTV5、相关体育广播、体育电影等,将高质量的体育资源提供给学生。
体育教师是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设计者、指导者与实施者,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以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目前我国体育人才的大量流失、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与其岗位严重不符等现象的显露,无疑影响着课后体育服务的育人质量和效果。因此,配足配优体育教师,可以为课后体育服务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扫清障碍。第一,扩充体育教师的数量。从长远目光来看,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各中小学的岗位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扩大体育教师招聘的数量,但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短期时间内,利用社会资源拓宽渠道引进体育人才,如对退休体育教师、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或兼职教师等具备相关资质的社会人员系统全面考核后予以聘用,可以有效改善师资力量薄弱的窘境。第二,优化体育教师的质量。学校及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课后体育服务培训活动和交流活动,培训的重点要落在服务的安排设计、如何实施等方面,也要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体育教师要通过活动抓准课后体育服务的定位,将课后体育服务内容的设计与常规教学任务区分开,服务内容不是对课堂任务的巩固总结,是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设计的新型体育活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勤沟通、多交流,吸收借鉴彼此的创新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体育教师的服务水平,高效利用教师资源。同时,教师要自觉加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通过阅读书籍、观看教学视频、参加培训和实践活动等途径升华自身。教师要将“学”与“教”巧妙融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应用到课后体育服务之中,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正确的的价值观念。
健全的保障制度和评价体系是落实和实施课后体育服务的关键一步,关系到学校、家长、学生等多个利益主体。实施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经费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要针对学校特点制定课后体育服务经费保障方案,通过政府资金支持、社企捐赠、服务性收费等多种渠道确保经费充裕。政府亦要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公示课后体育服务项目经费,并定期检查学校是否有财政来源不明、收支不匹配的管理混乱现象,对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教师予以薪资保障,以提高教师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如江苏省教育厅规定,法定工作日内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教师的报酬为每课时不低于60元。第二,健全政策法规保障制度。教育部门要积极落实与课后体育服务相关的政策,提高课后体育服务的关注度,明确学校的主体地位,保护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体育教师的劳动津贴,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体育教师由上至下实现层层监管,促进课后体育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构建安全保障制度。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会导致运动损伤,制造运动安全顾虑。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引发安全事故,这不仅使学生自身受到伤害,更会造成家校关系紧张的局面。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法律法规,学校应制定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有关安全规定,明确学校责任边际,还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师生参加安全防范演练,设置校内卫生站并配备校医,对在校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与家长共同向学生灌输安全理念等。第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双减”政策政策下的课后体育服务是一项多主体参与、覆盖面广泛的工程,对课后体育服务的评价要面面俱到,统筹推进。对学校的评价包括学校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的进度成效、是否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服务经费是否充足、是否满足师生的教学需求等;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是否认真设计实施服务内容、是否合理利用校内资源、是否提升自身专业性、薪资待遇是否得到保障等;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是否达到实际“减负”、服务内容形式的选择是否多样、兴趣特长是否得到发展、体质体能是否增强等;对家长的评价包括是否督促学生锻炼、是否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是否担忧学生的安全问题等;对社会机构的评价包括是否违章乱纪、服务价格是否合理等。所有评价要客观公正,统一度量评价标准和方式,维护评价体系常态化运作。针对部分考核评价结果要实行奖惩制度,如对开展课后体育服务效果显著的学校及教师给予经济奖励或精神支持,对服务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的社会机构要予以剔除等,做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双减”政策政策颁布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开展课后体育服务,产生的反响差强人意。从宏观上看,课后体育服务开展效果良好,基本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难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所回升。但服务的实施过程和情况还存在诸多问题。西部地区课后体育服务的合理度、保障度和效果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在不同学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服务开展的频率和时间呈现高开低走的趋势,尤其当学生进入升学期阶段,部分学校就会利用课后体育服务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数学、语文等主科的辅导甚至关停服务。诚然,政策法规不健全、服务内容手段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场地设施受限、各方联络不畅、服务存在运动安全隐患等固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在后续的课后体育服务开展工作中要汲取经验、加强宣传、完善政策、补足师资、健全体系,扬“双减”政策之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并最终实现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