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翡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影不仅丰富了娱乐生活,还向观众传递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内涵。电影作品的引进与推出也是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方式之一。外国电影的引入为我国观众提供了了解国外社会文化特色的渠道,有助于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英语不仅是国际通用语言,还是我国教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具有源语言社会文化特色的电影字幕,结合专业译员提供的字幕翻译,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和思想内涵,还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优质学习资料。
本文以2023 年真人电影《芭比》为例,在功能对等论的指导下,简要分析流媒体平台上该电影字幕的翻译,以期论证功能对等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为字幕译员的翻译工作提供可行性帮助。
2023 年7 月上映的奇幻喜剧电影《芭比》,剧情天马行空,语言幽默诙谐。该电影主要讲述了由玩具组成的“芭比乐园”作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联结,具有认知差异的虚拟人物芭比和肯进入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思想认知因此被引入虚拟世界,从而导致虚拟世界的混乱,并借此讽刺现实问题。该电影不仅在院线上映,随后还在不同的流媒体平台上架。因剧情的奇幻幽默,得到了部分年轻人的喜爱。
与其他文字作品相比,电影字幕有三个特点:瞬时性、大众化、情感化[1]。瞬时性指电影字幕随着电影画面的变化而快速切换,存在时间较短,这就需要字幕尽量简洁易懂。符合观众语言文化习惯的电影字幕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可实现观众对语言深层含义的快速理解。除电影画面及演员表演可以传递情感之外,一些电影字幕也可以表现情感,比如电影中的歌词等,这些属于电影字幕的情感化。《芭比》作为现代都市奇幻喜剧电影,台词语言表述契合现代社会的语言特色,并暗含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涵,符合“大众化”要求。同时,基于幽默及讽刺的特性,大部分台词包含人物的情感;而电影画面的流畅变换,使得字幕具有瞬时性。除此之外,流媒体作为当今流行且便捷的观影平台,其字幕翻译可通过增加注解为画面及语言内容提供详细介绍,观众可以随时暂停阅读相关注解,从而理解电影剧情[2]。
基于以上论述,目的语观众对电影《芭比》字幕译文也有同样的需求。电影字幕译文需要尽量简单易懂,从而契合快速变化的电影画面,符合瞬时性的特点;译文要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文化习惯,才能实现观众对语言深层含义的理解,以此实现大众化;对一些具有充分情感的字幕,译文应该同样具有可以传递相应情感的功能,以帮助目的语观众体会电影的情感表达。此外,也可以根据流媒体平台观众的需求增加注解。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于1969 年提出了翻译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目标语言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源语言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一致[3]。随后,为了消除对“动态对等”的误解,奈达于1993 年正式提出功能对等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替代“动态对等”这一表述。功能对等论强调目的语读者的地位,重视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理解能力以及对译文的反馈;对等的理想程度为“译文读者能以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而最低层次为“译文读者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了解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4]。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5]。
译文传递的意义是最重要的,译文的形式次之。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遵循三个步骤:首先,尽可能保证译文与原文语言表达习惯保持一致,同时还能准确传递原文语意;其次,基于文化差异,在无法实现语意与形式同时对等时,可选择改变形式、维持语意;最后,在改变形式依然无法完全实现语意传递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选择按照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对原文进行“重创”,从而实现功能对等[6]。观众是电影作品的主要受众,其反馈决定电影的影响力,电影字幕翻译要较多地考虑观众(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7],从而实现电影的传播。换言之,功能对等论理念符合电影字幕翻译的需求。基于电影字幕的特性,强调“意义”的功能对等论与电影字幕翻译对情感化的需求不谋而合;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均可以通过功能对等论的四个对等来实现。以词汇对等为例,因文化语言差异导致同样含义的词汇有完全不同的源语言及目的语表达,如green hand(菜鸟)。该词汇在功能对等论指导下的译文更加契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既实现了译文的功能对等,也符合电影字幕“大众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对等角度,分析电影《芭比》字幕翻译中功能对等的体现,从而验证功能对等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词汇对等主要强调源语言词汇和目标语言词汇之间的功能对等,即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源语言词汇给予源语言读者的语意内涵。文化差异导致一些源语言文化背景下特有的词汇表达,在目的语言环境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与之匹配,此时就需要考虑词汇意义方面的功能对等。以下案例中的译文在词汇对等的情况下合理传递了源语言含义,实现了功能对等。
例1: I feel kind of ill at ease.
我有点膈应得慌。
例2: You represent everything wrong with our culture.
你代表了我们所有的文化糟粕。
例3: Yeah, I’m, I... confused about that.
啊!确实,我……我也挺纳闷的。
例1 原文出现在芭比和肯到达现实世界之后,周围人群对两人的衣着打扮窃窃私语,对此,芭比说出“feel ill at ease”,其本意为“感到不安”,译者将其译为“膈应得慌”,不仅符合目的语的表述习惯以及文化背景,还体现了芭比此时心情的尴尬局促,实现了译文的功能对等。例2 原文直译为“你代表了我们文化中所有的错误”,虽然能够传递基本信息,但无法完全表达出说话人对“芭比”这一角色的批判程度;译者使用“糟粕”来表达“wrong”,不仅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惯,还体现了说话人的厌恶情感。例3 中“confused”的本意为“困惑的”,通常可直译为“不解,感到奇怪”等,但该版本译者选择“纳闷”一词,既表达了原文中的“无法理解”,又通过使用较为流行的中文表达实现译文大众化,符合流媒体平台受众的需求,因此实现了功能对等中的词汇对等。
句法作为句子成分以及结构的体现,在英语和中文之间有极大的不同。英语常常要求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完整、逻辑清晰,句子一般较长;而中文则更加侧重语意传递,不过分强调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句子表述略简短,但包含较多的语意。因此,在翻译英文字幕时,译者需要着重注意如何在目标语言背景下实现句法功能对等,使目的语观众在面对译文时尽可能体会到原文观众对原文句子结构的理解。以下案例中的译文均实现了句法对等。
例4: I have no difficulty holding both logic/ and feeling at the same time.
同时保持逻辑与情感/对姐来说小事一桩。
例5: Even if-Even if you can’t make it perfect,/ you can make it better.
就——即使不能尽善尽美,/至少可以让它更好。
电影画面的切换将例4 原文分割为两部分,译文也分为两部分出现。原文句子以“I”为主语,因此先出现了“I have no difficulty”,并在“holding”的宾语“logic”和“feeling”之间断句,源语言观众对这种句子结构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快速理解;但是目的语观众对这种句法不够习惯,且短时间内切换画面将导致观众无法快速理解。在该例子中,译者按照中文句法结构调整原文的句子结构,将主语表述部分放在后面,并使用“姐”来表示“I”,用“小事一桩”表示“have no difficulty”,该断句不仅完整传递了源语言信息,而且符合目标语言的句法习惯,实现了句法对等。例5 中原文句子结构与目的语句子结构并没有冲突,译文可以按照原文结构组成;但在句子成分方面,在对话双方了解信息的情况下,中文通常会选择省略主语,因此该译文就省略了“you”这个主语。该译文实现了语言信息的传递,其句法也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实现了句法对等。
篇章对等主要强调语言在特定语境体现其语意和功能,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对等对前后剧情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所要求;情景语境对等则需要译文符合语言环境、人物背景,例如旁白可以书面化,但人物对话应尽量口语化;文化语境则需要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符合目的语文化内涵的译文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功能对等。
例6: Flat feet!
平脚掌!
Flat.
着地了。
例7:Girls can grow into women,/ who can achieve everything and anything they set their mind to.
待到及笄、花信时/她们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愿望与抱负。
例8: It’s okay if you’re crying.
男人哭吧不是罪。
例6 两句话发生在两个情节中,第一句话是芭比给其他芭比展示自己出现问题的脚时,其他芭比在惊惧交加下说出的台词。在该情节的画面中,芭比抬起脚,并没有站在地上展示,作者将其译为“平脚掌”而不是“扁平足”,使该译文更加符合电影画面的表现:芭比不再是一贯踮脚的状态。第二句话则发生在“怪人芭比”看到脱了鞋子站在地面上的芭比之后说出的,是一句客观描述,表示芭比不再是时刻用脚尖走路。译文“着地了”传递出来怪人芭比对这一状况的简单描述,也符合之前剧情中芭比自己曾说过的“我的脚后跟着地了”,实现了上下文语境的对等。例7 句子作为电影旁白,没有较为复杂的人设背景,主要是来描述芭比对女性的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选择较为书面化的表达,同时使用“及笄”“花信”这些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汇,实现了情景语境以及文化语境的对等。例8 作为芭比安慰肯的一句话,原文如果直译为“你哭也没关系”,就不符合原文中芭比对肯表示安慰但有点尴尬的情景;译者将其译为“男人哭吧不是罪”,既符合对话发生的情景,也符合影片作为喜剧的基调,同时该译文作为一首较为流行的中文歌曲的歌名,符合目的语社会的流行文化,即大众化,实现了文化语境的对等。
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差异,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并使用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特色的译文来传递源语言的语意,从而使译文体现出源语言的文体、风格以及特色。因此,译者需要了解源语言所处的语言环境及其语言特点,同时熟练掌握和运用目标语言,才能消除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使译文能够向目的语读者传递原文的文体特色以及语意内涵。
例9: Good luck in reality.
现实生活行大运哦。
例10: Hey, Barbie. Check me out.
嘿,芭比,看我露一手。
例11: You have to be their mommies/ but not remind them of their mommy.
你要做家里的老妈子/但必须默默无闻。
例9 原文在源语言环境中是较常使用的语言表达,表示对他人的祝福,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会在新年使用“新年行大运”这种祝福词。考虑到源语言文化特色以及电影人物的台词,该译文中的“行大运”契合目的语言文化特色,同时使用“哦”这一语气词,符合原文说话者的文体特点,实现了文体对等。例10 中的“check me out”用来表达自信,以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可以翻译成“看看我”,但该译文不足以传递说话者的自信与自恋的情绪。译者将该句翻译为“看我露一手”,既达到了引起注意的目的,又准确地向目的语观众传递了说话者的自信状态,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例11 为芭比在现实中的朋友替广大女性说出来的抱怨话语,其中包含说话人在情绪上的不满。原文中用“mommy”描述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角色,译者没有使用中性词“妈妈”,而是使用“老妈子”这一具有贬义的词汇,保留了原句中的比喻修辞,同时传递了说话人对婚姻中两性关系的讽刺情绪,其表述也符合目的语文化背景,整体来讲实现了文体对等。
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指导理论,将流媒体平台奇幻喜剧电影《芭比》的中文字幕作为研究对象,从功能对等论的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四个对等方面分析了电影字幕译文。电影字幕作为观众获取电影信息的渠道之一,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引入我国的外国电影,电影字幕的翻译直接影响观影者对电影剧情以及思想的理解。功能对等论作为较多考虑目的语读者的翻译理论十分契合电影字幕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译者可将功能对等论作为翻译指导理论,从而实现字幕译文帮助目的语观众理解电影剧情,同时尽量使目的语观众体会到源语言观众对电影的欣赏过程。随着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增加,电影作品在不同国家之间流行,电影字幕翻译的相关研究也需要广大学者共同努力,完善电影字幕翻译相关理论,从而帮助译者译出更具有竞争力的电影字幕,帮助目的语观众理解剧情,扩大电影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