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宜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积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力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唯有找到适合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道路,才可更好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新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来的新型信息传播方法与途径,如手机媒体、数字电视与移动终端等。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优势较多,有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工具,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在降低,这些都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但包含文学、哲学等思想文化,还包含琴棋书画、戏剧、民间工艺、建筑、服饰等艺术文化,这些文化凝聚了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无数人的心血,是我国最珍贵的资源。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也是我国人民思想认知、风俗习惯与意识形态等综合展现出来的文化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均有着良好的引导性,意义颇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然而,纵观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有传播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导致传播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大多具有地域性,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语言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在继承与传播时也会受到地域限制,传播难度较大。
以往,大多数传统文化如戏曲、文化讲坛等集中于电视、舞台表演等传统渠道,这种传统渠道形式单一,受众多是老年人,传播受限。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宣传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接触文化信息更加倾向于移动终端, 如在手机上打开抖音、微博、微信等就可以随时观看微视频,并且网络用户逐年增加,可供人们消遣和愉乐的节目日益增多。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一些娱乐节目也侧重于宣传娱乐性的文化,导致关注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现代技术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相继播出,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节目的兴起。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出现节目同质化的现象,这就导致一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收视率不高。
传统文化节目在制作与宣传上离不开政府和群众的支持。第一,政府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为当地宣传传统文化的企业与相关机构招商引资,让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公益性活动,这样有助于人们了解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感受其魅力所在。比如,河南卫视在2001 年推出的《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创作,14 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丰腴身韵、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该节目精美绝伦,加之抖音、B 站的精美剪辑片段,使更多人看到节目的精彩之处,短期内扩大了宣传效应。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让不少人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达到这样的宣传效果,华美的中国服饰、精彩的演说词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辅助。又如,浙江有出名的丝绸文化、花鸟文化;甘肃有出名的敦煌文化,山东有出名的美食文化,黑龙江有出名的冰雪文化;江西有出名的陶瓷文化等,这些都是值得传播的地域性文化,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做好宣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二,传播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现如今,传播与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让民众参与进来,需要每个人有持之以恒的行动。例如,构建多元化的宣传团队、组建传统文化基金会等,在公益活动中宣扬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一定要合理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丰富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扩大传统文化宣传范围,使人民树立传统文化传播意识。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首先,学校是传播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青少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人与继承者,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极为重要,是树立传统文化传播意识的重要主体,所以教育部门需要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出一些要求,让各个院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增设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多组织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江西有闻名的景德镇陶瓷手工艺术,学校可开展一些关于陶瓷艺术的文化宣传活动和陶瓷手工技艺比赛;浙江有丝绸文化与茶文化,学校可组织相关的手工技艺和茶道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树立传统文化传播意识,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其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广大人民群众。在传播传统文化时要增强对传统文化传播者素养的培养,确保传播内容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广大人民群众。具体来说,政府可以与媒体机构合作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娱乐活动,并进行专题报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给广大群众。媒体拥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通过与媒体机构合作,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传达给更多的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者,应该积极迎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需求,借助新媒体多样化的渠道,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以微信为平台提升传播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不但功能齐全,用户数量也很庞大,所以传统文化传播者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借助平台给用户推送传统文化故事,比如,以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讲述唐朝的历史与服饰等文化。又如,讲述历史名人的故事等,他们的传奇经历充满吸引力,容易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此外,还需要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提升宣传效果,公众号和视频号的运营者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征文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故事的传播中。其次,设计传统文化交流版块,让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体可在交流版块内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用户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性。
2.以微博为平台提升传播力
微博是年轻人经常关注的信息平台,用其宣传传统文化很有针对性。因此,可以在微博上挑选文学领域、传统艺术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博主,让其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让知识渊博的人讲解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全面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3.以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提升传播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直播,直播平台还设计了“弹幕”功能,成千上万的观众可同时观看一个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因此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网络直播平台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唐宫夜宴》《敦煌飞天》《中秋奇妙游》等传统文化节目,经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的宣传,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关注。节目播出后,直播平台也有人争相模仿,挖掘出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直播宣传,这些节目让人们见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精美华丽的传统服饰、翩若惊鸿的舞蹈等。此外,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还为观众提供了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示,包括书画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等,艺术家娓娓道来,为观众讲解了详细的创作过程和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为人们提供了盛大的视觉盛宴和精神享受。
现今,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了吸引很多的人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只是侧重于宣传当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措施可以有效地强化人们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但是只宣传不创新往往会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所以还需要开发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开发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产品。传统文化产品可以是以传统文化元素为特点的文创产品,如以传统绘画、剪纸、陶瓷等为原型的手工艺品,以及以传统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图书、电影、动漫等。这些产品不仅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特色,还要结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注重设计、品质和功能的提升,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购买。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还需要开发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服务。传统文化服务可以是以传统文化技艺为核心的体验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书法、茶艺等培训班和工作坊,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和展览。这些服务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技艺和知识,还要注重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让参与者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推广和传播。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例如,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魅力,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以及通过在线购物平台销售传统文化产品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总的来说,在新媒体日益盛行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当然也面对着很多挑战。我们要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方面着手,通过政府支持、树立传统文化传播意识、借助新媒体的多元化渠道、开发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