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同体导向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建构

2023-03-23 05:47:35王春梅王新云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中教育

王春梅 王新云

摘  要:家校共同体教育导向旨在增强家长的教育参与意识,让家长充分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以此优化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家校携手育人已成为教学管理的大势所趋。基于此,文章以强化高中班级管理效果为目标,以家校合作为基本原则,从搭建沟通渠道、创造育人环境、组织家校活动的角度出发,探究家校共同体导向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有效策略,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教育;家校共同体;班级管理模式

家校共同体指在家校合作概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家长分别在家校合作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双方需以一致性教育目标为依据,遵循教育地位平等原则,明确合作班级管理规则,构建贯穿学生校内、校外活动时段的管理体系。健全的管理模式能缩减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息差,减轻社会不良信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为此,教师要重视班级管理工作中家长的参与,发挥校园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引导家长参与管理,相互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一、建立家校共同体的重要性

建立家校共同体是高中阶段班级管理方面的必要教育举措,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以家校共同体为价值导向建立合作式班级管理模式,能使学校的班级管理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在校时段延长至校外时段,实现对学生成长空间的全覆盖。一方面,可视化管理范围的延伸能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安全系数,帮助学生规避客观风险,及时发现学生的身心发展问题并解决,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校内、校外管理模式的构建便于教师、家长交流信息,深度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心成长等方面展开针对性指导,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第二,建立家校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家校联手为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良好成长氛围的营造和正确教育方法的应用,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较为深远的积极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价值观念和思维品质均能在管理模式中获得积极转变。

二、以家校共同体优化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的策略

构建家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沟通与实践的效果。一方面,教师需积极、主动地投入家校沟通中,建立沟通渠道,提供管理建议,与家长协同制订管理规则,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还需创造亲子互动、家校互动的机会,以活动促成长。

1. 积极展开线上交流,提高家校合作效率

搭建线上沟通渠道,是家校双方保持积极沟通的基础和前提。在线上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家长展开定期联络,促使家校共同体发挥信息互通优势,深化家校双方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可以增强引领作用,主动营造和谐、平等的交流氛围,提高家长对家校共同管理模式的认可度和配合度;教师可以就双方的管理原则、管理目标和具体管理任务提出明确的规划意见,完善协同管理制度,明确阶段性任务,规避管理混乱现象;教师可以从情感角度出发,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促使双方能站在同一角度思考问题,各司其职,联动教育,切实提高家校共同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如此,能提高家校沟通、合作管理的频率,逐步增强家长的管理参与意识,为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建立班委会机制,鼓励家长轮流任职家长班委会,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教师可以组建家长交流群,借助群发布公共班级管理通知,帮助家长了解班级日常事务和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时间,如每天下班后线上联系1 ~ 2位学生家长,就学生的阶段性表现展开细化交流,与家长交换学生在家、在校的活动信息,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访谈时间以家长空余时间为准,合理安排家长沟通顺序;第二,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教师可以撰写访谈笔记,深化学情记忆,便于后期结合访谈信息制订合理的班级管理策略。如此,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初步建立起联系,向家长渗透家校共同体教育理念,建立家校合作班级管理秩序。

2.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旨在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分别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在校学习环境及和谐的家庭育人环境。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建设、个性塑造的关键时期,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运用自己的专业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建设性的环境创设意见。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流高效学习环境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家长提供可行性思路;教师可以为家长推送相关教育文章,促使家长认识到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教师还可以开展家访、视频访问等管理交流活动,发挥监督、提示、帮扶作用,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优越的成长环境和生活氛围能有效降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可以在访谈过程中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长开展合作教育。首先,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与家长展开针对性交流。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排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明确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后,教师可以应用专业知识为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与孩子的冲突、为孩子提供独立的空间、降低家庭噪音、改善沟通方式等。教师还可以与家长共同制订育人计划,分头行动,确保学生在校、在家均能受到关照。如此,能使学生逐渐敞开心扉,走出困境,塑造健康、平和的心境。家校合作,共创育人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3. 组织趣味家校活动,创造教育管理机会

家校共同体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参与班级管理事务,践行管理职责。富有趣味性的家校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为师生、家校、亲子创造良性沟通的机会,促使学生敞开心扉,与家长、教师建立情感联系,增强对教育管理者的信任感。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参与入园类活动,如节日庆典、校园开放日、亲子主题互动活动等,促使家长近距离感受孩子在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共情的方式建立情感链接,及时展开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学生的积极配合也能有效增强管理共同体的教育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入园,组织亲子沙盘活动。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空间,让家长和孩子合作创设沙盘情境。在此之前,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有技巧地询问建构问题,营造和谐的亲子交流氛围,并在此基础上侧面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沙盘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家长交流,听取活动过程及对活动的看法,与家长分享个人教育见解,共同制订教育管理计划,促使孩子对家长产生信任感。教师还可以组织感恩演讲、成長纪念、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为亲子交流创造机会,使学生在多元活动的作用下逐渐增强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感,积极配合教师、家长完成班级管理活动。互动性的活动设计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认识到良性沟通的重要性,逐步引导学生与他人建立正确的情感联系,落实家校共同体的教育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家长和教师是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责任人,双方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家校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家校双方交换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在提高双方教育精准性的同时,使校内、校外教育管理步调保持高度一致。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家校共同体的构建,通过使教师和家长协作教育的方式各自发挥教育角色的最大优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内驱力。

基金项目:甘肃省“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城区中学班级管理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实践研究(GS[2021]GHB1595)。

参考文献:

[1]苏琚. 高中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 学周刊,2022(33).

[2]邵南. 家校合作对高中班主任优化学生管理的影响与实施路径[J]. 高考,2022(22).

猜你喜欢
高中教育
一堂数学小班化教学课后的体会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1:21:57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08:01:59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33:30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教育如何才真的“为了学生好”
试论新媒体对高中德育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的教育创新之再思考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5期)2016-10-12 2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