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实验学校 于 韬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实施, 使得体育社团活动迎来了自身发展和完善的绝佳时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哈尔滨市实验学校以落实政策要求为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专项特长,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利用自身作为全国校园足球、全国校园篮球示范校、市级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基点校的经验, 有效发挥校领导重视程度高、 体育基础设施全、 体育活动开展能力强的优势, 对原有体育社团进行补充扩展, 建立了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新样态,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体育社团是以体育教师为主、 学校各部门为辅建立的延伸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与的非盈利组织与开放性活动。体育社团的建立,既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助力学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1],又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精神、深入推进“五育融合”[2],还能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在保持原有社团课程的基础上,招募了多家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入驻, 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与学校体育教师团队配合,共同构建多样体育社团课程体系,拓展了体育社团课程类型, 社团课程数量也由以往的7 门课程拓展为现阶段的14 门课程(见表1)。
表1 学校体育社团课程项目
通过表1 可以看出, 现阶段学校体育社团课程类型比较丰富,从较为常见的球类运动到技巧类、技击类运动,再到比较小众的双截棍、跳绳运动,所设课程涵盖了多种运动类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
学校目前体育社团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共20 人, 由本校体育教师与校外体育培训机构教师共同构成(见表2)。
表2 学校体育社团课程讲师结构
通过表2 可以看出,本校体育教师共7 人,负责篮球、羽毛球、田径、轮滑、武术、散打6 个社团课程的教学工作;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共13 人,负责足球、健美操、街舞等其余8 个社团课程的教学工作。 校外讲师所负责的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校体育社团课程的多样性,也弥补了本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
学校针对“双减”政策,对所有社团活动进行了统一调整,一是对社团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将社团活动时间由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调整到周三下午(周三下午为每周的周中休息时间)进行,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二是对社团活动时长进行了调整,原本时长为50 分钟的社团课程扩展为90 分钟,学生活动时间更加宽裕。
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在其所在区域内属于较高水平, 拥有独立体育场馆一座,场馆内配有标准篮球场地一片、舞蹈教室两间、武术教室一间;室外场地包括足球场地一片、300 米环形塑胶跑道一条、轮滑专用场地一片,基本可以满足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需要(见表3)。
表3 学校体育社团课程活动地点
通过表3 可以看出,在开展的体育社团课程中,足球、田径、健美操、街舞、武术、轮滑6 个社团拥有独立的活动地点;篮球、羽毛球、跆拳道社团需要共用一块场地;散打、击剑、双节棍、棒球、跳绳5 门课程则需要教师自行寻找室内或室外空地区域带领学生进行活动。
学校目前开设了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只是其中一种,面向2~5 年级的1650 名学生开放。 学生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络报名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课程,不同社团课程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上限人数,2021~2022 学年秋季学期参与体育社团课程的学生较为踊跃(见表4)。
表4 2021~2022 学年秋季学期学校体育社团课程人数
通过表4 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社团活动所开展的14 门课程计划招募400 名学生,占2~5 年级学生总人数的24%, 实际招募360 名学生,占2~5 年级学生总人数的21%,低于预期计划,其中5 门课程招募人数未达到计划人数上限。
体育社团活动有效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丰富了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一,学校通过招募多家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入驻, 极大地丰富了社团课程体系,多种类型的社团活动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感受了不同运动项目所带来的运动体验;其二,学校通过活动开展时段的调整, 延长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需要,有效缓解了教学中“浅尝辄止”现象的出现;其三,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构建了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良好局面,形成了良好的凝聚力。
同时,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存在着不足。 其一,随着社团课程数量的增加,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逐渐显现。 由于场地的制约,大型活动难以开展,活动空间不够充裕,对热门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无法全员参与;由于器材的制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只能轮流使用器材进行实践,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进展速度。其二,校内校外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校外教师存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分,学校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无法及时判断,在某些社团的活动中,无法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指导。其三,家长对体育活动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过分担忧,因为担心孩子在体育活动中受伤,而禁止孩子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部分家长支持孩子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但却不愿意负担孩子在社团活动中所产生的开销,学生只能被迫接受家长的选择。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共同促进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体育社团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离不开学校的主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作为学校,一要制定课程方案。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地域优势,完善校本课程建设;根据自身场地条件、人员配备、学生参与程度等实际情况,合理增加社团课程数量。二要完善管理制度。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根据社团规模、参与人数,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整改;增加教师考核和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补充学生考核评定制度,检阅活动成效和不足。
作为家长,一要了解体育相关知识。 全面了解并遵守社团活动方式与活动要求,带动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均衡学生文化课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要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根据家庭经济情况为学生配备社团活动所需设备,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社团活动质效。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网络上的体育资源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增长态势,以线下体育社团内容为蓝本,推进线上体育社团教学深入,能够有效提高体育社团育人质量。
线上教学中, 一要巧妙运用网络技术。 通过影片、动画、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的整合,为学生生动展示体育技能与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教师教学负担。二要开发互动参与功能。 利用教学平台与互动软件开展“云端秀”“云打卡”“云对抗”等互动活动,打破时空约束和场地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成果展示与竞技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线下实践中,一要及时了解学生需要。 征求学生对待不同社团的兴趣爱好和参与感受, 及时调整课程类型,促进社团活动多样化,以特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 二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深入挖掘动作技能知识,在将每一项动作技能讲细致、讲透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展示、小组展示、生生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社团课程的教学与日常体育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补充,后者是前者的依托。通过完善设施、创设氛围,有利于达成体育社团与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让学生“既喜欢社团活动,又喜欢体育课”。
体育课堂上,一要加强理论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以最专业的视角和方式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纠正运动方法、掌握运动技能,为体育社团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善于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优异表现,及时与学生本人、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进一步将其优势转变为特长。
社团活动中,一要注重实践练习。 通过社团常规活动开展、专场活动展示、运动会比赛融入、与兄弟学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二要提高学生体育修养。 通过体育活动规则与要领的普及、精神与文化的弘扬,提升学生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总之,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是重视体育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是关注教育基本规律的体现;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手段,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举措。 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投入,推动体育社团“活”起来,学生快乐“动”起来,是体育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