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时空思维力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

2023-03-23 04:21陈冠雅海南省海南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维力商鞅变法

陈冠雅 海南省海南中学

布鲁纳《教学论》中写道:“对于一门学科而言,没有什么比思维方式这个问题更为重要。”[1]一言蔽之,思维方式是智力、能力的核心体现,而历史思维力是一个历史教育学概念,它指向的是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历史思维力囊括在历史知识体验、建构过程中历史能力和智力的互动,更包括一种历史人格品质的升华——成为善于独立思考、逻辑思维清晰、把握历史脉搏、能顾大局和担责任的合格公民。[2]

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研究的是发生在过去时空下人类社会的一切事件和活动,时空是历史的本质属性,时空思维力是历史思维力本质的体现。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布罗代尔提出的时间理论包括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个时段,影射历史是一定时空下的产物总揽观点,这为我们从更宏阔的历史视野洞察历史的延续和变迁提供启发。诚然,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结果毋庸置疑会成为下个阶段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因此,其赋予历史时空思维培养的意义是在历史前后时空的延续和变迁中思考历史,建构历史事件间的联系,感悟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时代价值和魅力,这便是对历史深切的温情和敬意。下面就以统编教材《诸侯纷争和战国变法》一课为例,浅谈基于历史时空思维力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落实。

一、穿透教材文本,萃取教学立意

历史教育始终在叩问、追寻着“历史教育本义”,不外乎两个最基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而教?怎么教?于友西曾说:“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形成历史认知。”[3]在历史思维力体系建构中,历史教育的功能不再限于知识的传递、记忆,更囊括知识的建构和逻辑的重塑,即教会学生怎样全面系统、公正客观、辨证发展地看待人类的过去,并架构、串联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唤醒历史课生命力、统摄历史课留有回音便是寻觅到课程的“灵魂”——教学立意。为此笔者将从单元设计、课程标准和文本结构的角度叩问时空逻辑。

1.基于教材单元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两册,以时空为基本框架、设立若干学习专题,按照通史的体例进行编撰,展现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脉络。从中国古代的长时段中,总览中国古代史,其核心要义与史实阐述相得益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于历史时空中,脉络更加清晰。通观古代史四个单元的架构中,会发现“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几个“乱世王朝”——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夏宋金多民族政权。无一例外,这几个王朝经过几百年乱世的之下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乱世生机,经济的发展、政权的更迭、汉族农耕文明与胡族草原文明的交融、文化的交流,汇聚成更加生机勃勃、多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此,《诸侯纷争和战国变法》一课所描绘的也是多元一体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华章。

从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布罗代尔提出的历史中时段来审视,就本单元的设计而言,本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下设四课,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我们高扬西周和秦朝,西周开启了中国礼乐文明的滥觞,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常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对于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总是讳莫如深。而当细细研读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新的单元设计时,会发现从早期的国家经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法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时空演进脉络中,涉及三个重要概念的演变:“国家”——国家形态从早期国家经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县制的建立等向统一多民族国家过渡,相应的带动了国家治理模式向封建的中央集权制转变;“民族”——民族由以族系认同为标志的血缘宗族文化认同:黄帝是人文始祖经过春秋战国的华夏认同,进而促进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文化”——文化由极具吸力的礼乐秩序到礼崩乐坏,到孔子、老子和诸子百家乱世求治的共同愿景的凝聚,文化的凝聚最终促成了秦的大一统。

为此,从单元的时空脉络、核心要旨和历史的学理逻辑下之下,本课的价值和魅力在于梳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形成和演进脉络中,早期国家经过春秋战国的蜕变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2.基于课程标准和文本结构

聚焦于历史的短时段,本课的课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浸润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改革变法运动、经济蓄势发展、思想争鸣繁荣等都纳入一般“了解”的水平层次,这些恰恰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而从初高中学习衔接角度而言,高中学习应在激活和扫描初中具体知识基础上,侧重于本课所规定的“理解”层次的学习重难点。从教材上看,本课下设四个子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

历史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抽丝剥茧、见微知著,于历史时空脉络中,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促进学生时空思维能力的落地,本文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概而言之,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导致生产关系变化与宗法关系解体,井田制逐渐破坏,传统的农业集体劳动让位于个体劳动、个体经营,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周天子不遵守宗法制,诸侯有能力、有理由、有必要挑战周王室,进而使得维系西周王室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县制的确立从政区划分来看,地缘关系逐步取代了血缘关系,行政组织逐步代替了宗族组织。政治变动猛烈的情况下,诸侯国不变法就会被取代,因而,各国纷纷展开变法。春秋时期,由于中原各国的政治文明、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在频繁交往中,周边部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进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把无数部族合并到一起,周边的戎狄蛮夷不断融进华夏族,华夏族不断扩大,更加稳定。此时,社会大变革下意识形态的反映就是百家争鸣。

结合以上分析,本课教学立意设定为春秋变局下的诸侯纷争与战国变法,之所以引入“春秋战国变局”的概念,正是因为经由春秋战国的流变最终为历史时空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并且也想通过春秋战国的变局使得人们能更加真实、立体、多元地审视春秋战国。

二、科学设计问题链,建构历史时空逻辑

问题链教学倡导以主干问题为轴,驱动学生深入思考、建构知识,以发散思维为轮,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积累历史时空逻辑经验的一以贯之的有效思维方法。本课例中以学习要点“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为突破展开问题链教学。本课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战国时变法有必然性?为促进核心问题的突破,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如下:(1)春秋时期各诸侯主要是争霸,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生产工具的变化和战国变法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3)各诸侯国参与变法的主观目的是什么?以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关注到春秋至战国早期,铁器的使用范围有限。到战国中晚期,铁器广泛使用。伴随牛耕的推广、铁器广泛使用,导致生产关系变化与宗法关系解体,进而使得西周的统治秩序崩溃。疆域扩展、人口的流动、私田占有的矛盾,都要求建立更为严密的管理体制。当然,各诸侯国为在兼并中取得优势,也纷纷延揽人才,广纳贤士,实行君主集权,提高统治强制力和效率,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经过问题链的层层设计、解决,才能渐渐明晰战国时空背景与战国变法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对话历史时空,涵孕历史人格品质

历史教育的时空思维力除了是冷峻的义理,更是一种历史的解释,处处彰显着在今人与古人的时空、设身处地与古人“同理”理解和对话。“变法运动”一目中,在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中,着重刻画了秦国的商鞅变法措施,“学思之窗”中也呈现了《史记·商君列传》中一段话和问题,在课堂生成中,如何认识商鞅思想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为此选取了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和西汉政论家贾谊《治安策》为例。

史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史料二: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鉏,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

——贾谊《治安策》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阐释了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治国王天下必须变法。而在西汉政论家贾谊《治安策》所述中,有一句反差很大的描述,“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顺势提出问题,在古代汉语逻辑中,“然......”是怎样的逻辑关系?从秦国所处的时空背景中,如何解释“然并心而赴”与“蹶六国兼天下”之间的关系?由于历史问题与语文古文学习发生交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从具体措施的认识入手,有同学认为奖励军功一方面打破贵族特权和长期疲态,打破禁锢,使平民有了战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土地、住宅、奴仆和佃户;也有同学认为什伍连坐在于治民,是商鞅的首创;甚至也有同学商鞅变法奠定了秦朝暴政的基础。

基于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秦国的时空环境入手,商鞅的变法是时代之变的回应,是为了适应战国变法的必然性,为打造高效的国家机器,为实现秦国在激烈的兼并环境下,摆脱被兼并命运、富国强兵的应然之举。改革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但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充斥了好战、扩张、嗜血的气氛。商鞅用了18 年时间,使得“战国七雄”原本最积贫积弱的秦国凝心聚气,最终打败六国,统一天下。从教材文本表述也可窥伺到其对于商鞅变法的评价是顺势而为的、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与此同时,站在更为宏阔的时空里,商鞅“奇技强秦”最终助推秦国改革变法,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基础,而这无不与商鞅的谋略、胆识、毅力相关。当然,也必须看到,商鞅主张的是富国强兵而弱民的措施,以法拟制,以刑治国。但是,历史也证明这样的治国方法不能长治久安,秦朝的短命,在历史天空划过,使汉初几代皇帝不得不反其道而行之。而贾谊作为汉文帝时期的政论家,上书《治安策》便是在秦骤亡汉初兴之际总结经验的安邦治国之策。

历史的天空,鱼骨延展的脉络清晰,于纷繁复杂中又可提纲挈领、摹划大势。有了时空、有了人、才有今天与古人的心心相印,才有对于历史审慎的思考、温情的敬意,才有对于历史中人的人文关怀和体贴,才能培养善于独立思考、能担责任、质良善的合格公民。

【注释】

[1][美]布鲁纳著,姚梅林、郭安译:《教学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年,第136 页。

[2]张汉林:《从历史思维到历史思维能力》,《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 年第7 期,第8 页。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第248 页。

猜你喜欢
思维力商鞅变法
徙木立信
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力的培养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树敌太多商鞅
测一测你的思维力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青年思维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