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应用维度

2023-03-22 21:33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活态场域文科

●崔 琨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2020 年11 月3 日,教育部在山东召开的《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新文科”概念。[1]这个概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学的未来发展趋向,同时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艺术创作与展演等层面拓展了更显多元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对其活态保护与应用、应用价值的互动实践、学科的整体建设、社会应用价值维度等多方面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在高校应用场域中,安徽民间吹打乐不仅可以作为音乐教学、文化教学等层面的教学内容发挥其重要的教学应用价值,亦可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内容;具体而言,除了民族音乐学等课程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研习案例之外,同时也在音乐表演专业中有较多教学应用,同时还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亦有多处应用。立足于新文科视野,安徽民间吹打乐可以从学校与教育、艺术创作与舞台实践、田野与社会的应用维度中把握到前沿的发展机遇、获得更多的活态保护与互动实践,并由多维互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譬如从当前的课堂教学空间,逐步将教学与科研活动拓展至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社会应用空间;实现教学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多维互动,形成艺术创作、展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理互动;将教育教学价值更加深入地延展至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顺应文化传播的实际、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在对文化形成活态传承的过程中拓展其应用维度。

从其应用场域维度来看,无论是学校与教学层面、创作与舞台层面,还是田野与社会层面,只有真正形成跨维度、综合性、系统化的创新发展模式,才能让安徽民间吹打乐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新文科”语境中形成更好的活态保护与互动实践。这样的方式不仅为其教学、研究、艺术创作、表演、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也对其长远发展与应用场域的拓展提供了极大助力。

一、学校与教学应用维度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维度的应用空间,这是基于其活态保护与互动实践的重要方式,亦在诸多实践案例中也产生了较好的应用反馈。近年以来,许多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已经在高校中有较多使用,也在部分中小学的音乐课堂的特色教学中多有出现,以逐步分级递进的层次形成了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其中,高校作为新文科的重要应用场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安徽民间吹打乐在学校与教学应用中,不仅能够实现其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符合新文科建设所强调的专业体系构设需求,而且也与时代及社会发展、艺术及学科发展趋向相适应的。在学校与教学应用维度所作的“新文科式”创新与应用拓展,不仅要在继承传统吹打乐艺术的同时,寻找到当前所存在的传衍机制问题,也要在应用中提高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应用方式,由此实现从单纯的艺术鉴赏、音乐技能教育上升到整体的美育、文化教育等更多维度。

安徽民间吹打乐自身的传承形态在民间具有较强的活态性,而在高校的传统应用场域中主要作为教学材料使用,也体现出高校与田野等应用场域之间较强的双向互动,而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正好为安徽民间吹打乐的发展中凸显出了突破传统单一应用维度、形成符合其文化活态的应用特征。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实践案例为例:学校与相关院系邀请安徽民间吹打乐艺术家们走进课堂,让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本地曲民间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开始自觉研习和传播这类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文化的区域局限、传承机制断代、与时代及大众审美脱节、传承人“青黄不接”等活态传承问题;在校园中开展特色民间吹打乐文化讲座、音乐鉴赏活动,让不同专业的师生参与到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的音乐鉴赏、审美教育、文化体验中来,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其文化影响力;与民间艺术家们共同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教育实践工作,不仅开始编纂教材、整理经典曲目,也从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到模式创新等方面使其教学体系变得更为完整等。由此可见,在突破高校传统教学空间的双向互动实践中,不仅借由新文科建设让传统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场域等拓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真正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传承发挥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于文化本身的传承活态特征与当前的发展趋向,新文科为安徽民间吹打乐等优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在于打通了高校“学”与“研”之间的壁垒,在多学科交叉、跨学科交流、学科知识系统的融合创革中体现出音乐表演、民族音乐学、文化遗产学、教育学等各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与特点,也在活态传承与互动实践中逐步实现涵盖着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学要求。当然,在学校与教学应用维度的“新文科式”创新对高校及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可能会显得更加复杂;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要求更为严格,在实践中部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的音乐鉴赏及演奏技法的研习层面,对课堂知识的思维延展不够,无法适应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安徽民间吹打乐本身的文化形态而言,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因为文化应用场域、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较难实现其真正的活态传承与高效的互动实践。质言之,新文科所带来的创新与发展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如何在新文科视野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做好并过度、衔接、适配到学校与教育应用维度之中,仍是当前高校与师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艺术创作与舞台应用维度

艺术创作与舞台是音乐不可或缺的应用维度,因为它不仅是其艺术审美层面的重要实践载体,亦是其艺术作品产生与艺术鉴赏活动开展的首要前提,更是实现其艺术传播功能的主要应用场域。立足于新文科视野,我们将传统民间音乐从学校与教学层面的教育维度拓展至创作与舞台层面的艺术维度,这既是对其“表演传统”的活态传衍与延续,亦是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实现“课堂—舞台”多维互动的实践途径,还能够为传统文化与研习者提供重要的艺术实践平台、拓展其艺术的应用维度。

安徽民间吹打乐等民间音乐在传统的文化场域中本身就拥有着活态的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活动,这便要求我们在应用之中保持其活态特征。皖南皖北地区的民间乐班以一种自由、灵动、质朴的方式不断创作出各类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演奏作品,并在舞台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表现形态。由此可见,在教学与研究中关注安徽民间吹打乐的“舞台传统”尤为重要,只有把握其中活态的艺术创作与表演特征,才能真正理解其背后所含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舞台上获得更好的应用实践效果。

在传统的艺术学科体系中,技能教学是艺术教学基础与发轫点,具体在音乐表演学科而言,演奏相关基本功训练课程则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若将课堂所学知识通过舞台习得(观摩演出)或具体实践(上台表演)等方式来予以维度上的互通,亦不啻为艺术创新、文化传承、“理论—实践—理论”及“学—研—演”体系构设的创新途径。2021 年9 月27 日在安徽艺术学院所举办的“中国元气·周家班”吹打乐专场音乐会中,多位师生在舞台前近距离感受到了安徽“灵璧菠林喇叭”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诚然,周家班的传统表演活动主要集中在安徽地区民间文化场域,但我们依然能够在高校和舞台场域上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烈的活态传承特征、自由的艺术创作特点、丰富灵动的艺术表现力,可见安徽民间吹打乐不仅不会因为应用场域的改变而失去原有的文化精神内核,反而能够让师生也可以在民间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中学习到安徽民间吹打乐的即兴、合奏、互动“对话”等表现形态——这便是新文科观念中所体现出来强烈的实践性与互动性。除此之外,师生从周家班的活态演出中还能够感受到服装、道具、舞美设计、戏剧情节等丰富的艺术内容,亦能够对其所涵有的民俗生活相、表演程式、传承形态等有更为直观的感知,这些都是融合了多个交叉学科的、超出于单纯技艺研习而形成的多维互动实践的模式,更是与新文科的建设多重趋向是相符的。由此可见,新文科视野下的艺术研习已然超出于对技艺层面的单一研习维度,而是更为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应用、创作与表演之间的多维互动,在这样的活态传承的形态与应用维度的拓展中,也体现出多学科在舞台应用场域中的深度融汇。

当然需要尤为关注的是,新文科所带来的教学与研究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传衍”中所做的“合理延展”,更是基于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文化创新三重视域而不断探索其平衡点的同向多维发展。在此背景下,安徽民间吹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创新”,也需要“守正”:在艺术创作中既要符合当代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趋向,也不能失去原有的活态传承形态及文化内核;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个性教学方法,也要保留原生音乐的民间活态传习方式,仍强调以演奏技术作为出发点与重要基础,既要考虑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阶段层递的学习方式,也要考虑在合奏中如何凸显出原有的即兴、协作、互动、戏剧性等表演活态等。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吹打乐研究团队曾构设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堂舞台—艺术舞台—田野舞台—社会舞台”模式,即师生除了在课堂上以舞台思维开展基础演奏技能教学、在传统舞台上表演之外,还要深入到安徽民间吹打乐的原生文化场域与民间艺术家们共同学习、创作、表演,并积极在社区、中小学甚至街头开展表演活动。这样的模式强调了艺术创作与舞台表演过程中强调了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应用,在多个艺术创作与舞台应用场域中将音乐技能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这样既符合安徽民间吹打乐活态传承的规律,也能够探索出多维互动的实践途径。

三、田野与社会应用维度

回归田野与社会应用维度是新文科人才完成研习任务、践行知识系统、实现自我价值、构建文化自信的必经实践途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从田野与社会中生衍而出的,也需要将其从高校、舞台等维度中“反哺循环”至田野与社会之中,即为“源自民间、面向社会、服务人民”。安徽民间吹打乐等音乐类传统文化在民间文化场域的传承中通常会与其他多种文化因素(如传统舞蹈、文学文本、乐器制作、戏曲表演乃至民俗仪式、岁时节庆等)伴生共衍,这不仅是其在不同文化场域中所发展出来的活态应用维度,也是其在整体性文化空间里发展的具体体现。安徽不同区域的吹打乐在当地的岁时节庆、民俗活动、日常生活中实现着宣传教化、精神激励、娱情宣泄等作用,我们只有深入到民间之中才能将其中的宝贵文化内涵予以挖掘、整理、呈现,并在理论研习之后又在田野、社会中予以实践应用,这样的多维互动实践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与应用价值。这样的多向互动的应用维度在民族音乐学、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专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价值,也使得当前的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空间的制约,在田野与社会中践行应用维度拓展与方法创新。

扎根田野、发扬中国优秀文化内涵、积极走向世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也能够在新文科背景下拓展其应用维度、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比如安徽民间吹打乐艺术在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团体——周家班立足于本土文化视野、积极从田野走向世界,不仅曾在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处举办过多场音乐会与文化讲座,也在世界各国举办过多场专场音乐会,并受到多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可见这类中国传统音乐完全可以被不同文化环境所接受并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2]从世界文化整体发展趋向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让安徽民间吹打乐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实现更好的创造性转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寻得安身立命与平等对话的位置,在尊重西方文化并进行合理借鉴与扬弃弊端之同时,进一步由此加快“中国乐派”、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设,真正构设起具有中国理论特色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安徽民间吹打乐在不同文化语境、应用维度中的预期目标。

在田野和社会应用维度中,借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应用,可以由此唤醒全民文化情感、实现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进而让新文科的多重应用维度实现更大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提供助力。安徽民间吹打乐充分体现出新文科视野下音乐学科的多元性与交叉融汇性,除了在应用方法与途径上打破了学科边界、理论与实践有了协同配用,也需要对传统教学体系有更好的平衡、拓展、完善、补充。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与部分学生们也曾经在全国多地进行安徽民间吹打乐的艺术交流、展演、创作工作,走进田野学习当地原生音乐的演奏技法、表演程式,通过与民间艺术家的口述史对话、合作演出、创作交流,加深了从艺术技能教育、美育、思维教育、文化教育的多维互动,由此在田野与社会应用维度中唤醒了师生对本土文化的强烈文化情感,也使他们研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民间艺术丰富独特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逐步增强了内心的文化自信,同时也让他们形成了深入民间、认真研习、自发传播的文化自觉,最终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传承与应用维度拓展产生更大裨益。

当然,应用维度的拓展让传统的教学维度面临着更具变率的复杂境遇,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还需要思考许多现实问题:新文科观念引导下的创新如何真正在田野与社会应用维度中发挥作用、提高文化应用效率;如何权衡好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传承”与“应用创新”的关系,获得并行不悖、共生同衍的科学发展;人才培养是否能够与中国时代发展需求及未来趋向相适应,是否符合人才自身的生活与发展需要;如何在此之中设立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价值内涵、评价标准;相关人才又能够如何在田野与社会应用维度寻找到自身准确定位,让教学、表演、社会服务等形成和谐互动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基于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传承实际与多个应用维度的实践,对此给予深切思考。

四、余论

新文科给传统音乐学科带来的改变与革新是前所未有的,它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协奏壁垒,在学校与教学、艺术创作与表演舞台、田野与社会等多个应用维度中实现着更多价值。新文科背景下音乐学科可以自觉提高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养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探索民族文化的自主性;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发展需要;担当美育任务,引领审美素养的形成;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派”等。[3]

诚然,新文科观念为安徽民间吹打乐的活态传承与应用提供了诸多机遇,但我们仍然需要正视各种现实问题与现实发展桎梏。“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其 文化本体的‘原生性’、文化传承的‘活态性’和文化环境的‘整体性’”[4],所以通过对安徽民间吹打乐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应用,应该体现出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原生性、活态性、整体性的观照,也要具备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思想信念感、对文化的坚守与传衍、对艺术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所以基于新文科的发展趋向,我们则需要在创新发展中助力于安徽民间吹打乐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式发展,并在未来多个应用维度中实现其预期设目标,并不断调整、融汇、完善体系,由此获得科学、长远、创新、合理、活态的传衍形态,由此产生更为坚定地文化自信、助力于文化繁荣、发挥文化软实力,使得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未来发展需求,最终期待在全新的新文科教学体系中将安徽民间吹打乐予以更好的研习、保护、传衍、阐释、创新、传播、发扬,使其活态传承与应用维度拓展实现预期目标、综合价值。

猜你喜欢
活态场域文科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豆文科作品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