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顾宁馨
《第一视点:乌镇十年容融与共》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十年之际,聚焦乌镇“包容”与“融合”两种特质,阐释“容融与共”的主题。节目以微纪录片+微访谈的形式,探访乌镇向“网”的生活,记者与人工智能专家通过走读乌镇,在火热的场景、鲜活的故事里,看乌镇蝶变、见思想伟力,探索了一种电视评论节目“内外兼修”“大题小作”的新模式。
大时代是小变化的叠加,小人物是大时代的缩影。《第一视点:乌镇十年容融与共》主题较为宏大,一在时间跨度,一个小镇触“网”十年,留下了哪些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二在全球视野,作为互联网江湖的“华山论剑”,乌镇峰会在数字领域结出了什么样的果实;三在思想厚度,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指引乌镇发展?要通过电视语言回答好这些“大”问题,角度很重要。
节目策划之初,考虑通过群像来呈现主题,在收集素材和实地踩点后,择取了1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羊肉面店的店长,在小镇从业7年,从一个只会端盘子的服务员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店长;再如旗袍店的老板,不仅在家门口做大了生意,还提高了旗袍这一传统服饰的普及度和影响力;哈佛博士团队在小镇创业4年,已经成长为腰部企业;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落户的新能源车,已经出海10多个国家……每一个都是好故事,每一个都能讲10分钟。如果要在一个节目里集中呈现,那么平均每个人露脸不足1 分钟,点到即止,跟新闻海采差不多,更遑论有观点、有深度。
节目最终从10个踩点人物中择取了4个,故事包括85岁高龄的老奶奶通过上网“冲浪”,走出了人生阴霾,还学会了直播和剪辑,和姐妹团跳舞、上村晚、拿奖,以阳光快乐的姿态拓展着人生的宽度。90后灯笼铺学徒,十年如一日地过着慢节奏的生活,但仅仅就是坐在这里,他也看到店铺外的世界越来越多彩。还有无人车团队和山东农业团队在乌镇扎根,不仅为自己造一个AI 梦,也解放了别人的双手,呈现了小镇令人羡慕的数字基因和创新氛围。这些人物和故事,无论从新颖性、生动性、画面效果上都更胜一筹。
在确定人物之后,节目在对每个故事的细节挖掘和呈现上也做足了功课。“大题小作”,角度要小,人物要少,故事要精,而且要见人见事见真情。例如85岁老太太说“人生如果有光,我就一直追那道光”,镜头中她满脸笑意、手指阳光,画面层次感和光影效果将氛围和意境拉满;90后灯笼铺学徒说“外面世界很大,但店铺望过去也不小”,镜头则从他的背后推向门外,店铺的安静与巷间的喧闹形成和谐又强烈的对比,多元共存的状态通过一个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山东新农人发出“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感慨,焦点由虚到实,从一盘五彩斑斓的5G 小番茄移到他表情坚毅的脸上,让观众不禁为农创客的坚持而动容……这些写意的镜头设计让电视评论节目放下了身段,像纪录片一样贴着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给予观众细细品味的时间,感受留白的深意。
《第一视点:乌镇十年容融与共》除了用小故事呈现大主题,在节目的呈现形式上,通过“大材小用”、巧择角度、虚实结合等技巧,起到了“一叶知秋”的效果。
节目策划之初,考虑了双人访谈、采访+访谈、行进式访谈等多种形式。但由于双人访谈场景古板、节奏慢,可看性较低,采访+访谈两种形式画面割裂,行进式访谈节奏太快、对场景要求过高等因素,最终选择记者与专家“双线”走读的方式,使节目在呈现上可静可动、可反差可呼应,更具有可塑性与发挥空间。
走读的精髓在于,走是直观的,读是内化的。在四个平行章节中,每个小故事之后都会用记者和专家的走读体会进行衔接,既表达了主观感受,也提炼了章节立意,随之再引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无论在情绪上还是在形态上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每一段走读体会,都融入了小巧思,从亲眼所见,升华为共情可感。比如记者在谈到“互联网浸润了人们生活的点滴”时,以老太太的手机是主打拍摄的潮牌这个小切口,论证了“小镇生活如棱镜,折射出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观点,使评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再如从灯笼铺学徒被更好地看见,引发“乌镇看见世界,也被世界更好地看见”这样的感触,让观众对于小镇的成长壮大感同身受;而第四章结尾更是巧妙地用3位外国游客对乌镇与峰会的评价代替走读体会,升华了“同在地球村、天涯若比邻”的情感与胸襟。4 个章节的立意从“数字技术带来深刻影响”、“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到“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层层递进,共同筑起乌镇十年发展的大框架,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理论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文、科技双线走读的表象下,节目还有一条逻辑清晰、设计巧妙的暗线。行程伊始,记者与专家在桥头错身而过,一个坐船慢悠悠感受人的故事,一个坐无人车蒙太奇式体会技术的生发。而在篇末两人汇合时,又为彼此的经历进行了思维导图式的梳理。4 个章节分别对应“老与新”“数与实”“快与慢”“你与我”4组对仗。“老与新”“快与慢”体现的是乌镇的包容,“数与实”“你与我”体现的是乌镇的融合。“容”与“融”所汇成的“共”字引出习近平总书记“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节目的点睛之笔,立意高远,也呼应了“容融与共”的主题。
《第一视点:乌镇十年容融与共》在拍摄和剪辑手法上可以看到明显的融媒体思维。例如在专家的科技线走读中,每一次出场都是一组炫技快剪,节奏、音乐、特效直接将观众拉入科幻片一般的立体空间;专家也一改端庄说理风格,戴上墨镜,时而酷拽、时而可爱,配合“剧情”转换自己的出场风格,让观众不禁莞尔。
记者与专家在各自的走读中也避免背词式的尴尬,自然融入场景,通过一些适当的“毛边”,使故事呈现更为自然。例如记者被老太太拉着一起跳舞,有感而发“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再如专家在尝了5G 小番茄后不禁想问“身价不菲吧”,都使“剧情”的推进恰如其分,按网友的话说就是“毫无PS 痕迹”。而在场景切换上,摒弃转场特效,通过汽车刹车特写、低机位跟拍、滑行穿越等引人入胜的方式,实现了“丝滑”衔接。
融媒体思维的前置,使节目在小屏端的碎片化分发高质高效。在电视端播出前就推送了4个故事对应的海报与短视频,并以新媒体传播特点重新命名、编辑文字,为大屏播出造势。在节目播出后,精剪内容推出《走读乌镇》短视频,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截至目前,节目全网点击量超过1000万,无论是评论性还是观赏性都得到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