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体应对

2023-03-22 20:35陈建飞
传媒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真人人工智能内容

文_陈建飞

核心阅读:“人工定要求、智能秒出稿”。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启了智能传播新时代,极大地加快了新闻业智能化转型和业态重塑的进程。当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掌握AIGC工具,可以随时生成内容,这对于从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主流媒体人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作者认为,AIGC是主流媒体实现自我革新的重要契机,是主流媒体人探索未来出路的重要途径,为内容生产和传播带来了无限可能。主流媒体要将AIGC带来的技术挑战转化为创新发展的新机遇。真人记者与AIGC之间的关系,不应被定义为非此即彼、相互替代,而是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携手”让新闻传播更快、更强、更美。

面对这种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有媒体人惊呼:“AIGC 虽然并不完美,但这回狼终于来了!”对此,我们需要做的是,全面深入地了解媒体运用AIGC 的特点,直面AIGC 所带来的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主流媒体运用AIGC的特点

伴随以ChatGPT 为代表的一批现象级AIGC 应用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引入AIGC作为内容生产工具。2023年8月15日施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当前,主流媒体运用AIGC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不断降低的门槛,让引入AIGC的媒体越来越多。自2022 年11 月ChatGPT 推出以来,AIGC 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多家科技公司则从2023年3月开始陆续推出AIGC技术服务,各种相关应用迅速从大公司走向普通大众,成为人人可用的工具。澎湃新闻、封面新闻、上游新闻等多家媒体机构早在2023年2月就宣布接入AIGC产品。2023年8月31日,百度“文心一言”等大模型正式向全社会开放,用户可在应用商店下载“文心一言” APP或登录“文心一言”官网体验,使用十分方便,操作极其简单。AIGC 使用门槛的降低极大地提升了用户黏性。腾讯研究院于2023 年6 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0%的国内新闻从业人员已使用过ChatGPT(或类似产品),其中超过一半(56%)受访者认为ChatGPT(或类似工具)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实际帮助。

(二)不断增强的功能,让输出的模态越来越酷。技术的革新是撬动新闻报道形态革新的重要杠杆。从低能到高能,从单能到多能,从多能到超能,AIGC已经有覆盖一切与内容生产相关的能力,传统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分发、核查,都可以运用AIGC作为得力的辅助工具。其可以根据人类指令,迅速完成写文章、绘画、作曲甚至制作视频和动画等任务,其“创作”涉猎的范围几乎可以媲美人类,内容极其丰富,模态十分多样。且随着数据、算法以及算力等核心要素的快速发展,AIGC 还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实现迭代与升级。

(三)不断提升的效率,让内容的生成越来越快。AIGC 拥有更快的创作速度,更高产的“创作”成果。就新闻业而言,AIGC 相当于给每一位媒体人配备了一个高效率的助手。其正在改变人们搜索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家不再需要在搜索引擎上逐条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只要和AIGC 对话就能获取它整理好的信息。这使得媒体人能从重复性、程序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川观新闻推出数字记者矩阵,为40个真人记者制作数字分身并通过AIGC的方式实现常态化的视频内容生产。数字记者打破了传统的视频生产方式,不再需要布景、妆造、灯光、摄像、剪辑,只需要输入一段文本或语音,几分钟即可生成一段视频播报新闻,极大地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

(四)不断迭代的技术,让传播的质量越来越好。AIGC拥有强大的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深度介入新闻生产,实现多任务、多语言、多形式的内容生成。更为关键的是,AIGC能够通过理解、模拟和学习人类的自然语言来进行对话,并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实时互动。有人评价它“比很多真人更能听懂人话、说人话”,和以往动辄“对不起,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的“人工智障”有着天壤之别。有资深媒体人受访时表示,“文心一言”回答的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都逐渐接近人类水平。当然,AIGC与新闻业的融合、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但通过人类反馈学习,AIGC将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

二、AIGC给新闻采编带来的挑战

AIGC 在给主流媒体带来内容生产的智能化与传播精准化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矛盾与困扰,甚至成为新闻业职业危机、认同危机的技术根源。面对AIGC,不能只感慨其超人能力,更要正视其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将其作为一面镜子,以反窥真人记者之局限。

(一)超快的速度,挤压媒体的生存空间。技术的革新首先带来的是新闻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说,一旦AIGC 技术得到广泛普及,新闻的生产方式和采编分工架构必然会发生颠覆性变化。AIGC最让人惊叹的,无疑是它快速高效的内容生成能力,采、写、编、评、剪等各个环节在AI 技术的辅助下,能够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效率的竞争决定了传媒的生存与发展。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最大差异之一是效率,包括传播效率、内容处理效率、反馈效率,也包括运行效率、资源利用效率等”[1]。一个媒体总体运行效率有多高,提升效率能力有多强,决定了其竞争力有多强。AIGC不仅以量取胜,而且以快占优,可以高效率生成大量看上去“令人信服”的内容而占领大众的注意力资源。这必然会极大挤压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削弱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超全的整合,挑战记者的专业能力。AIGC为内容创作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为内容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AIGC 具备超越人类的整合能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信息的搜集、整合、翻译、分析与生成,是妥妥的“十项全能”,几乎什么都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AIGC等智能工具的帮助下,普通大众都将拥有新闻“多兵种”的创作能力。易言之,当AIGC一旦普及,使用AIGC就成为“一般标准”,而“一般”肯定不是“卓越”。不会使用或滥用、错用AIGC的媒体人,其竞争力将严重弱化。

(三)超炫的功能,降低媒体的需求程度。现如今,AIGC具备了多模态生成内容的能力,能够广泛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当答案可以自己寻找时,人们就不会去媒体寻找了。这样AIGC就成功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分散掉,把人们的思考能力瓦解掉。更为严峻的是,AIGC应用于新闻生产,是将新闻价值判断的主体由人变成了智能机器。AIGC的评判标准势必影响主流媒体人的创作导向、价值取向和作品倾向,同时也对大众的审美标准和评价尺度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的舆论导向产生重要影响。

(四)超高的效率,消解记者的专注精神。AIGC作为技术工具可以给媒体人带来工作上的捷径。比如,其提供的参考框架能够帮助记者迅速地生成写作思路,从而在应对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压力时能够获得优势。但当一个人可以在几秒钟内得到问题的答案,多少人还会进行深入思考?当一个人被告知答案是1234 的时候,多少人会去思考5678 的可能性?如果主流媒体人选择“躺平”,过度依赖AIGC “写”文章、“变”视频,结果必然是整个媒体生态和新闻水平的大倒退。况且,AIGC提供的答案本身是一种公式化、浅表化的“思考”,如若主流媒体人在懒散中拿来就用,先不说影响自身的思考力与创造力,对主流媒体来说哪还有观点、创意、独特性可言?

三、主流媒体应对AIGC的举措

面对加速更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要做出哪些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AIGC带来的挑战、抓住AIGC带来的机遇?

(一)培养与AIGC互动沟通的新素养。从长远来看,在规范使用、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功能强大的AIGC将成为主流媒体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帮手。

1.要辩证看待AIGC的功能,充分认识技术的局限性。真人记者在AIGC 面前,大可不必自惭形秽。不可否认的是,AIGC确实可以在许多方面提升效率,但真人记者自然有着无可取代之处。迄今为止,虽然AIGC 看似“聪慧异常”,但也有不少“硬伤”。如作为人造物的机器人难以产生“恻隐之心”和“类的意识”,人工智能也缺乏基于道德、亲情的伦常关系,不可能真正拥有与人一样的情感,因此人机之间的界限无法逾越。另外,科技创新历来都是双刃剑。AIGC 也面临技术“黑箱”、侵犯版权、暴露隐私等风险。

2.要系统看待AIGC的作用,充分认识工具的辅助性。作为一种技术工具,AIGC 永远是辅助性的。辅助不是依靠,也不是替代,更不能是主宰。不可否认的是,在未来,AIGC 势必会终结平庸。一些重复性高、创造性差及思想性低的新闻内容,会被AIGC生成内容所取代。不过,就像ChatGPT 在回答中所说,与其担心工作被AI 取代,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尽可能保持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3.要全面看待AIGC的发展,充分认识人类的独特性。如果以生成的速度评判、以出品的产量衡量,真人记者肯定干不过AIGC。但AIGC的“模式化”“套路化”无法取代人类的“差异化”“个性化”。人类生而不同,特别是人类在文明演进中形成的智慧,更是这世界上独一份的珍贵。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差异性才让人类文明得以绵绵延续、生生不息。AIGC 可以“写”关于童年的文章,但我的童年里有蝉鸣、有星星、有蒲扇,他的童年里也许有糖葫芦、补习班、游戏机,这些又怎么能用现成、固定的答案来描摹呢?

(二)提升与AIGC 协同工作的新能力。AIGC 势必重构新闻生产流程,重塑记者的角色和职责。就主流媒体人而言,需要掌握驾驭AIGC 这项新技术的本领,理解人机交互模式,探索人机协同应用场景,找到人机共存关系中的最佳定位,实现人与AIGC 等智能工具的有机融合,借以提升新闻生产质量和新闻传播效能。

1.正确使用AIGC 工具的能力。随着AIGC 的推广普及,AIGC 必将成为媒体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变成智能传播时代真人记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可以预见,AIGC 这样的应用将成为许多记者工具包中的常规应用,具备AIGC 技能的人将更容易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不会运用AIGC 就像现在不会用电脑一样,将无法顺利开展新闻工作。所以,媒体要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采编人员尽早学习、及时掌握如何使用AIGC,提升对AIGC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AIGC成为采编人员的基本技能,确保有效应用于采编业务中。

2.高效采集有用信息的能力。面对AIGC 带来的媒体变革,主流媒体人必须有能力依靠自己的新闻素养找到新闻人真正能够发挥价值的空间,培养AIGC不能替代的差异化优势。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记者不能变成像AIGC 一样的互联网上已知信息的搬运工,只会包装别人的观点。毋庸置疑,面对AIGC,只有真正有记者思维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在未来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认为,记者的现场采访、人性化写作、直觉、创造力、深度思考等优势禀赋,可以和AI工具的智能聚合及快速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人通过智能机器进一步延伸,优势互补、互相成就,更好地实现新闻创作中人的主体性。主流媒体人要提升在热点事件当中发声定调、在敏感事件当中引导有力、在突发事件当中抵达现场等一系列正面叙事的能力。

3.科学判断AIGC生成内容的能力。AIGC生成内容应该与人类的价值观、目标和意愿一致。面对AIGC,主流媒体人既要做积极的新闻信息采集者、解释者,又要做数据的管理者和分析者。面对复杂事物所表现的敏感性、洞察力和判断力以及质疑、追问、寻找对方话语中的新闻线索等记者的基本功,是AIGC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企及的。在面对AIGC生成内容时,需要始终保持质疑的态度,加强事实核查,增强辨别力和判断力,不断提升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新闻的真实与客观。

(三)挖掘真人记者内容生产的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很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2]

1.破解新闻同质与独家报道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有深度的原创产品。就新闻而言,那些彰显个性、充满创意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复制粘贴的。AIGC 只能基于过去的信息来回答问题,无法身临其境、现场即时采写新闻。如果过度使用AIGC 会因内容的“唾手可得”,而使得原创新闻更为稀缺、独家报道愈发珍贵。新闻本源于社会实践。采访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强调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观察,在与一线的互动中了解、理解社会问题,发现一手的、鲜活的新闻线索,并根据价值观和人类经验进行报道。与AIGC不同,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改造自己的社会实践,可以在新闻作品中融入记者的个性、才智、品德、思想、感悟等。试问,如果你是受众,看到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机器人生成的“神作”,你还想阅读吗?

2.破解自动生成与议题设置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有角度的独特产品。它将是真人记者在未来战胜AIGC 的最强武器。只有让自己创造出的东西,能够让受众感觉到它是不可替代的、有意义的,主流媒体人才能有生存的价值。主流媒体要靠新闻的内涵吸引人、靠思想的力量感染人。主流媒体人创作的内容中所体现的报道视角、创造力、思辨性便是难以被AIGC 生成内容所替代的价值所在。对此,主流媒体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背景、提炼观点和见解,发现新的报道线索、思路和角度,助益自己的报道,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3.破解冰冷数据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矛盾,生产更多有温度的共情产品。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其功能是对人类行为的模拟、物化和延伸。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只是物质世界范畴的概念,不具备感性思维。AIGC 按照语料库的模式生成内容尚不能满足人类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缺乏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文关怀缺失,很难给受众带去感动和思考。如何通过真人记者个性化体验与个人化思考来展示内容的情感温度,实现作品与人之间的情感、意志、情绪、经验等方面的自然交互?这正如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卢新宁在2017年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所言:“作为记者,我为地震颤抖,但机器人不会。”这也是真人记者创作与AIGC生成之间的根本区别所在。

(四)构建人机交互协同生产的新机制。传统新闻生产运行的底层逻辑因为AIGC 将发生根本性改变。真人记者和AIGC 共同协作、共同推动内容生产与传播将是未来的趋势,对此主流媒体要未雨绸缪,制定相关的规定和制度。

1.明确AIGC 的应用边界。应用边界的划分是使用AIGC 的规范与保障。要“将魔鬼关在瓶子里”,制定AIGC的使用新规则,明确AIGC这类智能工具的使用范围、程度。同时,要明确AIGC 的归责体系,增强系统可追溯性,确保在损害发生时可问责。主流媒体可以将使用规范、方法和学术道德都明确教给采编人员。不管是人工写作,还是AIGC “创作”,如果只是将AIGC 用于有限的目的,如查找文献、罗列大纲、整理思路等,是无可厚非的,但按现有的学术论文规范,只要超过规定的重复率,都应视为学术不端。此外,AIGC 是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检索与加工,必将涉及知识产权、肖像权等方面的纠纷,应该严格加以规范。

2.建立AIGC的审核机制。AIGC不能对其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原创性进行判断,无法评判创作的作品是否涉及法律或伦理道德问题。特别是通过换脸、重新投射、口型同步、动作传递、图像生成、音频生成、文字生成等方式伪造照片、音频或视频,篡改新闻事实,这让虚假信息更加难以识别。作为AIGC 的使用者——主流媒体,要坚持新闻专业、遵守伦理规范。面对AIGC 生成的内容,主流媒体人要能对作品的信源可靠性、内容真实性、表达客观性、论述平衡性甚至算法程序进行审核把关,具备前代记者所不具备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编码能力。为此,要建立跨部门、跨职能的人工审核团队,包括编辑、技术人员和伦理专家共同审核AIGC 生成的内容,确保符合新闻标准和伦理规范,从而保持主流媒体人的独特立场。

3.规范AIGC 的内容发布。由于AIGC 具有智能化、仿真性特征,真人记者生产的内容和AIGC生成的内容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容易导致受众混淆或误认。这种情形还会进一步引发受众对新闻业的透明度和问责制的疑虑。所以要重视AIGC内容发布的规范和标准,应当在生成或编辑的信息内容的合理位置、区域进行显著标识,并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保存日志信息,以将AIGC 参与制作的内容和完全由真人记者创作的内容进行区分。如在每篇由AIGC创作(或参与)的内容的署名位置,都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或“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写作”之类的说明。同时,主流媒体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建立用户投诉接收处理机制,及时处置关于更正、删除、屏蔽相关人工智能生成信息的投诉;发现、知悉AIGC生成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时,应当采取措施,停止生成,防止危害持续,并公布处理流程、反馈时限和处理结果。

四、结语

总之,面对AIGC 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和新机遇,主流媒体要善于以内容为导向运用技术工具,着力培养能与AIGC 良好协作的数字素养,掌握好驾驭这项新技术的本领,解决好在人机协同中遇到的问题,强化核心竞争力,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全力打造人机和谐、量质齐升的智媒传播新格局。

猜你喜欢
真人人工智能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James Legge’s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English:An Exam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and his Multidimensional Adaptive Selection
Imaginations and Reimaginations of National Origin—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imes that the Gaxian Cave was Discovered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传播真相 追求真理 涵育真人——我的高中历史教育之梦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主要内容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