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学颖 陈 畅 闫 艳 吴 茳
终结性评价是衡量教育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尺,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次做出明确清晰的质量判断。终结性评价方式的变革将对教育教学产生巨大的反拨作用,将直接影响教育改革的总体进程、促进教与考的同域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选拔人才和考核教学成果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终结性评价方式是活动型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享的标志性概念。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变革,需要符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规定,即“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其终结性评价方式必须符合并落实活动型课程的要求。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2]终结性评价是相对于“过程性评价”而言的一种评价方式,侧重于对课程学习结果进行质性总结,给出总体结论,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终结性评价是在教育方案、计划和教育活动完成后,或进行到一个节点后进行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学活动效果做出评定。《学校体育学》中认为,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教学成果进行的总评价,是对已经完成的教学加以价值判断,目的是为了做出各种决定或为决策提供资料或依据[3]。《教育学基础》中将终结性评价界定为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它表示距离最终目标的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区分,一般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4]。《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中认为,就教学过程而言,终结性评价主要就是为评定学生的成绩或总结教师教学工作而进行的评价[5]。综上所述,终结性评价是教育方案、计划和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或是进行到某一阶段时,为检测教学活动的达成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或结果评价。
终结性评价主要采取试题考试的形式,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高中阶段主要包含三种形式,分别为:“期中、期末考试”“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考查的是每半个学期和一个学期内的较为全面的状况,主要测定学生期间的学习完成情况,具有一定的鉴定意义,可以视为学生某个阶段的终结性评价。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学考”)是指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是确定高中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通过界定学生在学业质量上的合格表现,为命题提供依据,使测试题目与相应的表现水平相匹配。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下简称“等级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全国统一考试,通过检测学生在完成高中学科学习之后的成果表现,来为高校选拔合格人才,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是一项具有重大的社会和教育影响的考试制度。本文终结性评价特指“学考”和“等级考”。
终结性评价在选拔人才和考核教学成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用来做决定的。人在不同阶段都是终结性评价在发挥作用,对人生走向及发展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纸笔测试容易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以考查学生对于知识记忆的能力、概念理解的能力、规则运用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6]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评定出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用于学生奖惩或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这种评价以记录学生成绩为导向,通过结构化的正式考试,能够对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进行记录,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终结性评价除了评定学生成绩、证明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以外,同时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具有预测、评估的作用,有助于确定学生在后继课程中的学习起点,具有概括和总结的意义,有着其他评价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之处。同时,等级考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关注度最高的竞争性考试,具有人才选拔、影响学校教学、评价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管理、作用人才评价、促进学生成长、保障教育公平、引导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助推国家发展等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需要评价与教学一体化
随着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的发展,评价成为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成分,与教、学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活动型学科课程主要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习得知识、提高能力。相应的,终结性评价要考虑能否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学,可以把学生参与态度、活动能力及素养生成等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维度的观察指标。具体来看,要观察学生是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否准确并有依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否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能否在辩论等思辨性活动中反思,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评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
2. 需要评价重视学生主体性
活动型课程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都要通过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来实现。对应的,终结性评价应以弘扬学生个性、增强自我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和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坚持问题导向,对准学科内容,以系统化、序列化的问题任务实现情境与学科内容的有机链接,试题要展现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坚持试题的开放性和引领性。同时,试题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社会和现实情境有机联系起来,创设真实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3. 需要评价注重情境创设
活动型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教学建议,可见情境创设对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终结性评价,需要“注重情境对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价值。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学生能否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素养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情境的创设是否巧妙。因此,终结性评价要创设真实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直面现实生活,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取学生真实而有效的学习表现。
4. 需要评价及时给予反馈
评价结果作为一种信息的反馈,既可以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活动型课程作为一种新形式的课程,其实施的效果和价值也亟须在评价中检验。因此,学生在直面现实生活的情境试题中,对现象进行描述、比较和分类,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与论证,对情境中问题的结果或方案的选择进行预测与选择,对情境中某个事物的价值或某个立场的辨析与评价,都有助于促进和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从而促进活动型课程更完善地发展。
终结性评价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上,是由于活动型课程对终结性评价的特殊要求决定的。学考和等级考采取的纸笔测试是一种兼具公平与效率、适合大规模测试的测评方式,具有形式简单、操作简易、普适性的优点,但面对活动型课程的要求,也凸显了评价方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教学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纸笔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对概念的理解以及解题的思路,能够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但只能起到给学生下结论或划分等级的作用,然而在平时活动型课程中学生的各项活动能力的评价、平时的课堂表现和进步情况难以考查,不能够很好地评价学生的思政学科素养,极易出现教学与评价相脱节的情况。
2. 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关注
活动性课程的课内外活动主张尊重学生主体差异性,而面对千差万别、生动活泼的学生,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比例极小,过于死板。答案的设置也欠灵活,以统一的标准答案为参照,踩点给分,抠“关键词”,这就忽视了分数相同的两份答案背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可能存在着较大差异。客观化、标准化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允许学生出现标新立异的思维,难以科学地检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和主观体验,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3. 试题情境性不强
活动型课程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形式,相应的,试题情境的创设也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学科的试题情境可以分为三种:简单情境、一般情境和复杂情境。不管是复杂程度高或低的情境都应该重视情境的真实性且有意义。但目前评价中往往存在情境不真实或情境缺失、任务不真实的问题。试题的情境性不强,很容易使学生只关心快速写出答案;而情境的随意堆砌对于培养学科思想、方法等能力没有任何帮助,导致试题情境设计多此一举。此外还存在情境素材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即多为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导致学生容易凭借记忆完成任务要求,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不利于启发学生的真知灼见。
4. 对考试结果的反馈不足
目前的考试方式将学生复杂的学习活动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只能看到冰冷的评价结果,没有订正、分析的环节,没有合理的分析与总结,学生得不到起关键作用的反馈信息,使考试流于形式,不利于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这就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极易促使学生形成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工具性学习动机。同时考试过分强调鉴定、分等功能,片面重视学生之间的成绩比较。这样一来难以依靠试卷分析来发挥考试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反而弱化了考试评价的功能,忽视了评价本身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要构建以培育四大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课程,这就需要革新终结性评价方式,综合立体地对学生进行考核。
注重课程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考核并重,可改变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纸笔测试的方式,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大作业与操作相配合的考核方法,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访问、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和社会调研的成绩按照一定权重计入学考、等级考总成绩,也可以灵活运用口试、面试、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考核方式,实现教学与评价的同域性,提高考试的信度与效度。
21 世纪以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可适当调整试卷结构,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因为主观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客观题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弊端。主观题可采取选做的方式,如“三选二”“五选三”等,并增强命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可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设计灵活多样的题型,如“热点透视”“回顾展望”“活动模拟”等,允许学生合理地自由发挥,以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适当增加开卷、半开卷类型的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同时要体现思政学科的特色,要求学生运用某一模块或综合多个模块知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思政理论,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辩证分析,深度思考国内外热点问题,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以顺利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水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答案是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题目的落脚点。参考答案要联系实际,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也要有现实依据;参考答案要关照生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贴近生活素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答案开放灵活,也是好试卷的重要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提倡答案的开放性,并不是说回答漫无边际、答什么都对,而是只要符合要求、见解独到、言之有理即可。这就有利于改善学生只是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浅层次记忆知识、墨守成规地搬运教材内容,而忽视深层次理解、惯于罗列知识条目的情况。避免学生照搬套用所谓的万能模板,使学生能够把实际的或亲身体验的东西在试题中各尽所能、各展其才、各得其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出题和阅卷环节也不能撇下学生。学生可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反复揣摩教师所给出的经典参考例题,整理出重难点,把相关知识点创造性地转化为考题。像随机测试、周考之类的小型考试,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由学生来出题并参与阅卷和评分;参考意义较大的题目可以纳入学校重要考试题库,尚不完善的题目可由教师选出几个代表性题目在课堂上进行斟酌、比较和修改。阅卷环节也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考试的公平性,并提高学生对考试的认同感。
情境可以作为考试的考查载体,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的内容要求。高中思政课中的概念、现象以及规律等都可以依托于一定的情境呈现出来。可以选取具体、个性化材料,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锻炼归纳思维;也可以选取抽象、结论性材料,让学生从一般到特殊,考查其演绎推理能力。情境应注重时代性,选取社会热点为素材,如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这一社会热点进行切入;在对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回顾中,引导学生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思考“党如何始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自觉解码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政治认同,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情境化的试题应注重人文性,贴近学生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真实的代入感,从而依据自身生活经验和学习认知体验进行题目分析。例如利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让学生体验智能手机的功用,以此商品的基本属性、市场竞争以及创新等新发展理念的相关知识就得以考查,赋予了学生当事人角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让学生入境、入情,感同身受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将有利于实现考试目标和育人价值的有机统一,体现思政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以往终结性评价关注结果,是面向“过去”的评价;现在基于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要面向“未来”,应让考试分数或等级发挥其导向、诊断的作用。赛德勒就曾强调反馈的必要性,指出只有当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时收集到的评价信息才会更有价值[7]。可以在试卷、小论文等书面考核以及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考核结束之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纠偏,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反思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加以改正和调整,教考同向发力、良性互动。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哪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查漏补缺,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开放性试题所呈现的开放性并非注重对知识的检测,更多的是对思维的考查。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立意注重导向性,尤其强调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考查;开放性试题的设计强调情境性,其情境要求真实、接近学生现实生活;开放性试题重视思辨性,有统一标准但无标准答案的设计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关键;开放性试题的考查评价体现了综合性,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和基本素养,又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性试题使得考试从单向解答到双向判断、从单个素养走向多素养综合,充分地展示了活动型课程的优势。小论文试题是一种命题情境设计、试题呈现方式的革新。要始终遵循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充分挖掘思政育人资源,选取时代性强、体现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题材,用灵活的命题形式如倡议书、主持词、发言稿、颁奖词、演讲提纲等,来综合考查范围和考查内容,实现不同模块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不限定考生具体答题的方向,使其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最大优势,达到最优效果。等级考作为现阶段最有效、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之一,关乎社会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可以打破单一纸笔测试一考定终身的测试方式,进行创新性尝试,采用思政思想更丰富的方式,如采取“等级考+面试”的方法,先进行笔试,再进行口试,口试使学生面对考官的同时直面自己,能够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书本记忆知识外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借鉴面试、口试、档案查询、导师推荐等多种考查方式。当然,面试招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如何避免主观性过强、克服“暗箱操作”,怎样使档案查询、导师推荐不流于形式、不被权力左右,达到真正实现等级考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还需要在尝试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考试方式也呈现力求多样化的趋势。事实上,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方法,难以达到全面理想的评价效果。设置终结性评价、进行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应该决定一切。满足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思政人才的需要,理应作为思政教育的发展目标,也同样应该成为终结性评价中使用的价值判断标准。学考和等级考作为有着深刻影响力的社会性教育考试,要不断努力适应活动型课程标准,来适应、提升人才选拔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