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误诊为Gilbert综合征2例

2023-03-22 11:35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网织溶血性基因突变

孙 舟

湖北省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二科 (湖北 荆州, 434000)

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升高(>17.1 μmol/L)导致皮肤、巩膜、尿液等发黄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众多疾病均可导致黄疸升高。黄疸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尤其是肝病科医师经常碰到的。临床中黄疸按病因学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各种黄疸疾病临床表现存在交叉,甚至存在2种黄疸均升高的混合型黄疸的情形[1]。临床诊疗上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黄疸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与总结的内容。现报道2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年被误诊为Gilbert综合征病例。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李某,女,23岁。因“尿黄10年,加重伴乏力3 d”入院,患者近10年来反复出现尿黄,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多次在劳累、感冒后症状加重。曾多次就诊当地医院,一直诊断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未予特殊治疗。此次连续熬夜后症状加重入院,其母亲与其有相同症状。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肝掌阴性,未见典型蜘蛛痣,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0 cm可及,平脐,质地韧,无触痛,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3 g/L,嗜碱性细胞计数0.08×109/L ,余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92 μmol/L ;直接胆红素78.3 μmol/L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10.70%(正常参考值0.5%~1.5%)。coombs试验阴性。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开始溶血5.2 g/L,完全溶血4.0 g/L。外周血细胞形态:成熟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可见球形红细胞约占30%。上腹部CT提示脂肪肝、脾大影像学表现,胆囊小结石。基因检查: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取患者及其母亲外周静脉血2 ml,送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对样本DNA进行相关基因目标趋于捕获和深度测序,平均测序深度500~1 000X;突变分析方法包括:SIFT;Polyphen2;LRT;MutationTaster。分析结果回报发现患者SPTB基因有一处杂合移码缺失改变,遗传自其母亲(NM:000347:exon29;c.6131_6132del:p.2044_2044del,SPTB:NM_001024858:exon29:c.6131_6132del:p.2044_2044del),经国际上千人数据库查询未见相关报道。

例2,患者候某某,男,29岁。因“肤黄、尿黄9年余,乏力、腹胀1周”入院。患者9年前因皮肤、巩膜黄染体检发现间接胆红素增高,未能明确病情。多年来偶尔体检间接胆红素在150 μmol/L左右,肝病相关检查均阴性。多次劳累后加重,曾被诊断为Gilbert综合征。此次1周前再次劳累后出现腹胀、乏力,父母无相似症状。入院查体:皮肤、巩膜中度黄,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肝掌阴性,未见典型蜘蛛痣,肝肋下未及,脾肋下平脐,质地韧,无触痛,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7.2%;红细胞计数3.98×1012/L;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15.9%;肝功能检测:总胆红素105.6 μmol/L;间接胆红素95.5 μmol/L;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6.00% ;外周血细胞形态见少量球形红细胞。上腹部CT提示肝脏形态欠佳;巨脾,请结合临床;胆囊炎改变。Coombs试验阴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开始溶血5.20 g/L;完全溶血4.00 g/L;开始溶血(对照)4.80 g/L;完全溶血(对照)4.00 g/L;基因检查:取静脉血2 ml,送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检验方式同例1。分析结果回报发现患者SLC4A1基因存在一处罕见杂合性改变(NM_000342:exon12:c.T1325A:p.I442N)。数据库无相关报道。

2 讨论

SPTB基因与SLC4A1基因均在维持红细胞膜双面凹结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因突变导致功能受损可引起红细胞膜稳定性差,可导致球型红细胞增多症(HS),符合2例患者表现。以“遗传性球型/形红细胞增多”分别与“SPTB”及“SLC4A1”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文文献数据库,未发现与该两例患者相同突变位点报道。

Gilbert综合征(GS)是由于肝细胞内UGT1A1缺陷或活性降低,导致非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障碍,引起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特征的高胆红素血症[2,3],又称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S)是一种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增多。 HS 是先天性红细胞膜蛋白基因突变,进而出现细胞膜表面积减少,使红细胞的外形由双凹盘状变为小球形[4],在脾脏破坏增加引起溶血性贫血,也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升高。临床医师往往由于知识点不全面,思路不清晰,检查手段不充足,且HS发病程度较轻时除间接胆红素升高之外的其他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出现误诊漏诊,但后者往往伴随着前者不能解释的脾大、贫血等症状。

HS是常见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之一,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之间发病率、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存在差异。HS在北欧、北美国家常见,发病率1/5 000~1/2 000[5],我国南部和东部报道多,西藏、青海、贵州只有少数报道[6]。HS典型临床症状有贫血、黄疸、脾大,实验室检查有球形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增多、MCHC增高等。HS分子发病机制是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蛋白缺陷。而红细胞膜蛋白是红细胞膜与细胞骨架间的垂直连接装置,对维持红细胞膜完整、维持红细胞的双面凹形状起重要作用。红细胞膜蛋白缺陷会引起红细胞膜表面积减少,使红细胞的外形由双凹圆盘状变为小球形,球形红细胞变形性差,经过脾脏无法顺畅通过脾窦,导致滞留进而被脾脏破坏,出现溶血性贫血及黄疸、脾大等表现[7]。实验室检查有网织红细胞增高、球形红细胞增多等。想要明确诊断,除了血常规、腹腔影像学、网织红细胞,外周血细胞形态等传统检查外,基因诊断技术可以明确病情。目前已发现5种红细胞膜蛋白编码基因与HS发病相关,分别是ANK1、SPTB、SLC4A1、EPB42和SPTA1基因,其中以ANK1基因突变最常见[8]。我院诊断2例HS患者,分别为SLC4A1与SPTB基因突变,经基因检测分析其突变位点未被HGMD数据库收录,无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 欧美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诊疗指南中指出,有HS家族史、典型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9]。但非高发地区自发突变常见,缺乏阳性家族史。且传统检测手段敏感性、特异性不足,临床症状与肝病患者类似,及易造成误诊、漏诊, 基因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一些散发的、自发突变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的HS得到及时诊断。同时,发现许多新的突变,了解疾病的基因突变类型,对于帮助临床医生鉴别诊断、疾病的产前预防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网织溶血性基因突变
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全国网织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和决定限现状调查与分析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血袋两种放置方式的溶血性分析
一例脑腱黄瘤病患者的CYP27A1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