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易芾,赵建国,杜俊芳
棘突压痛综合征是天津市名中医赵建国教授根据30余年临证,发现的一类主因脊柱及周围韧带局部出现非细菌性炎症导致棘突周边组织水肿压迫或变性、粘连反应性刺激相应神经根、动静脉、脊髓或自主神经等,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或神经官能症等,引起所支配相应脏器出现相关感觉异常的一系列症候[1]。赵建国教授治疗2例以胃脘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棘突压痛综合征病人,取得较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病例[1]病人,女,54岁,2019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胃脘部冷感3年。现病史:3年前主因“淌冷水”受寒致腹泻1周,后现胃脘部及肩背部冷感,遂于当地医院就诊,未予明确诊断,予中药汤剂、熏蒸间断治疗2年,症状未见缓解。现症:胃脘及后背自觉凉感,纳可,寐欠安,辗转难入眠,醒后难再眠,大便2~4 d一行,质干,小便可,舌暗苔薄白,脉沉数。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平素性温和,无饮食偏嗜,否认吸烟饮酒,已绝经3年。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及背部皮温较四肢无明显差异,棘突下凹陷压痛:胸椎T5~T8(+)。西医诊断:棘突压痛综合征,中医诊断:寒湿痹病。方药:威灵仙15 g,羌活15 g,独活15 g,秦艽15 g,酒苁蓉30 g,当归30 g,酸枣仁15 g,莲子心10 g,合欢花15 g,干姜8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上下午分服。中成药新癀片,每次2片,每日2次。同时嘱以避免对压痛棘突部位进行针刺、按摩等刺激治疗,保证该节段脊柱静养。7 d后未复诊,1个月后电话随访,病人自诉5 d后症状明显缓解,第11天症状消失未再发,3个月后电话随访诉未再发。
按语:《中藏经·论痹第三十三》有云:“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本病病人造外来寒湿之邪侵袭,经脉痹阻,阳气阻遏,发为痹病。《医学心悟》记载:“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故而方以威灵仙、羌活、独活、秦艽,祛风胜湿,畅寒水之郁以畅气,复阳气之通调、脏腑之濡养;干姜助阳以去脏腑沉寒。病人大便秘结,以酒苁蓉“滑以祛著,咸以软坚,荡涤宿垢”,加生当归润肠胃、通闭顺气、降逆生津。又因血不归脾而睡卧不宁,魂不得藏而放不得眠,故用酸枣仁大补心、安和五脏,莲子心清心除烦,合欢花舒郁畅气,共安神魂。棘突压痛综合征病人,主因脊柱周边局部风湿活动,故以中成药物新癀片辅助治疗,一方面,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抑制炎症,另一方面,牛黄、肿节风、三七、珍珠层粉等药物可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同时嘱以避免刺激风湿活动部位脊柱,以免加重局部炎症及水肿而延长病情。
病例[2]病人,女,56岁,2020年9月23日初诊,主诉:脘腹疼痛伴食欲不佳5月。现病史:5个月前主因情绪激动后现脘腹疼痛伴不欲饮食,自行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彩超、腹部CT、生化全项等未见异常,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诊断为胃炎,予西药、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症:脘腹坠痛感持续发作,无便意,食欲差不欲饮食,呃逆间发。寐欠安,眠浅易醒,不欲饮水,小便量少色黄,大便2~4 d一行,质干结,量少。舌红,苔白厚腻,舌体胖,脉沉滑细弱。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病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平素易紧张,无饮食偏嗜,否认吸烟饮酒,已绝经4年。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棘突下凹陷压痛[胸椎T5~T7(+)]。西医诊断:棘突压痛综合征,中医诊断:脾湿痹病。方药:威灵仙15 g,羌活15 g,僵蚕10 g,络石藤30 g,乌梢蛇10 g,酒苁蓉30 g,当归30 g,炒白术30 g,千年健 30 g,甘草 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上下午分服。次日晨起服用泼尼松3片,连服5 d。7 d后未复诊,1个月后电话随访,2 d后症状明显缓解,第6天症状消失未再发,3个月后电话随访诉未再发。
按语:《四圣心源》曰:“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本病病人脾素有湿,运化失司,致肝疏泄失利,气机不得宣泄,郁而为胀痛,加之湿为阴邪,性质缠绵粘腻,故而久而不得以愈。《汤液本草》有云:“术主风寒湿痹,补土生液,助脾之输转而利水,为除痹圣药,补脾气,行湿痰之神品”,故以白术、威灵仙、羌活祛湿燥涂,加以千年健辛温走窜之功而宣通经络,僵蚕、乌梢蛇、络石藤通经活络、助畅气机,酒苁蓉、生当归润肠通便。《汤液本草》云:“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理脏腑阴阳之正气,以除寒热阴阳之邪气,调和脏腑,通贯阴阳”,故以甘草健运脾气。棘突压痛综合征病人,主因脊柱周边局部风湿活动,故对于自觉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较高激素冲击治疗,以减少炎性活动而缓解症状。同时嘱以避免刺激风湿活动部位脊柱,以免加重局部炎症及水肿而延长病情。
由于本病以胃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极易被误诊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本病虽有明显消化道症状,但消化科查体及辅助检查或无明显阳性体征,或阳性体征与症状不相符,且消化科常规对症治疗效果极差,而胸椎T6~T8棘突下凹陷均存在明显压痛不适,加之病人多有潜在无菌性炎症长期刺激的病史[1],临床可以诊断为棘突压痛综合征。
脊神经神经根穿行椎间孔时,附着于孔周围的骨膜上[2],因此棘突周边一旦遭无菌性炎症侵袭,便易造成组织水肿压迫或炎症刺激、粘连神经根、动静脉或脊髓而继发相应刺激性症状[3]。分布至胃部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起源于脊髓T6~T8节段的中间外侧核并伴随相应脊神经前根穿过交感干,而内脏感觉纤维胞体在该节段脊神经节内走行在交感神经中[4]。因此,传导胃部痛觉纤维和传导相应区域皮肤痛觉纤维便进入同一或相邻脊髓节,或与同一后角感觉神经元发出突触形成通路传导冲动[4]。此节段内来自脊神经、自主神经与其内行的内脏感觉纤维的兴奋冲动共同由相同纤维经脊髓丘脑侧束上行至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因此,不难看出,自觉胃部的疼痛、凉感等异常感觉症状,不仅可以因为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通过内脏一躯体反射通路所传导产生的意识,亦可以由于相应节段脊柱周边出现无菌性炎症而造成组织水肿压迫或变性、粘连反应性刺激相应神经根、动静脉、脊髓等引起的神经功能紊乱或神经官能症等。本病属于中医痹病。经络沟通内外,加强内之脏腑和外之皮肉联系,将人体内外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诸阳”,因此,与全身经络脏腑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棘突压痛综合征胃型病人临床查体第六、七胸椎棘突下按压疼痛点,正是督脉中健脾调中作用的灵台、至阳穴位。而此病则正是当正气不足时,六淫之邪侵犯督脉,阳气痹阻不畅,以致出现了相关脏腑感觉异常的症状。此类疾病的诊断应当包括:①主症为胸闷、心悸、乏力、头痛、胃脘疼痛或异常感觉等;②兼症为关节疼痛、腰背痛、耳鸣等;③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可无与其相关异常,或阳性体征及结果与症状严重程度不符,或经阳性结果相对应疾病治疗原则治疗基本无效;④查体可见棘突相应体表部位存在明显压痛;⑤排除其他疾病。同时本病应与颈椎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消化系疾病、棘突炎、胸腰椎小关节紊乱等疾病相鉴别。赵建国教授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①消除病因,及时治疗体内存在慢性炎症、急性感染,避免接触过敏源;②局部休息,脊柱压痛部位应保持静养,避免压力性、刺激性治疗;③西药治疗,症状较重者,酌情使用短期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尼美舒利等,或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新癀片;病情严重者可短期使用较高剂量激素冲击治疗[1];④中药治疗,中药汤剂应在使用威灵仙、秦艽、羌活、独活等祛湿通痹药物为君、臣药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症状、舌脉辨证论治,配伍加减,则可明显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