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庭教育中个体、家庭与社会三维价值的融合与共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意蕴

2023-03-22 10:57:03黄洪霖
中国德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家风成人总书记

■ 黄洪霖

家庭是个体生命的起点,是人生梦想启航的地方,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家庭教育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论述,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为新时代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指明了行动和探究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彰显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丰富内涵意蕴,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内涵意蕴,可以为新时代家庭教育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对开创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时代价值。

一、凸显家庭教育的个体成人意蕴

家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发生在家庭中的教育,无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何种形态,与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家庭教育的内在普遍规定性仍然在于它的育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立德树人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在家庭工作中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无法脱离“树人”的本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3]品德即做人,把品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一方面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家庭中找到了切入点,另一方面使家庭教育回归“成人”的本质。

从个体的层面而言,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个体成人”。“个体成人”作为一种教育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成人”有着丰富的认识基础,它源于先秦时期的“人禽之辨”。“人禽之辨”的内在旨趣在于把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找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规定。孔子寻得一个“仁”字,“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仁”。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几希”便是“仁义”。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成人”的前提在于“知人”,而“知人”具体在于把握“何为人”的根本。虽然先秦时期,人们通过“人禽之辨”对最终的答案莫衷一是,但整体上,所有的答案都集中在道德范畴里,即我国从先秦时期就指明了“成人”的根本在于道德的完善。儒家强调“学以成人”,荀子区分了“学以成人”的两种形态:“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于是,“学以成人”所成之“人”有了境界之分,学习的最初目标是成为“士”,这是关乎一定的社会身份、文化修养,它意味着超越蒙昧或者自然的状态,达到自觉或者文明化的存在形态。“终乎为圣人”构成“学以成人”更为根本的目标,“圣人”的目标强调所成之人在道德上的完美,是“成人”的完备状态。[4]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教育是“人的完成”的过程。家庭教育的个体成人是指人在家庭中实现“人的完成”。[5]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当下的“成人”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成人”具有自然属性下的身体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具有社会属性下获取相关知识和身份的发展过程,同时具有文化属性下的德行与精神的发展过程。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提升是中国语境中“成人”的根本依据。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在个体成人上主要强调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高度重视道德及道德教育,彰显了具有中国传统和中国特色的理论品质。“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6]他提出,少年儿童要在有志气、勤奋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锻炼身体、有爱心等方面下功夫。[7]家庭中的道德教育不是宏大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微的,道德的修养是靠积累的。同时,家庭教育在个体“成人”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第一”揭示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人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基于这种基础性,他提出少年儿童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得到帮助。[9]他还主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道德不仅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也是个体成人的根本依据。可以说,个体在道德上的完善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单位,个体的成人是在家的环境当中,通过家庭的载体获取人之为人的道德价值观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近代主义的影响,个人价值被过度崇尚以致走向个人主义。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家”被认为是对个体价值的否定而走向与个体的对立面,家对个体的价值被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家庭的价值,并从个体道德的完善中找到个体价值的本质内涵,再次协调了个体自由与家庭的矛盾,使人们相信家庭可以也应该使个人实现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恢复个体成人的价值意蕴。

二、促进家庭教育的家庭重建意蕴

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是相促相融的。家庭建设包括家庭文化建设、家庭道德建设、家庭关系建设、家庭环境建设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或条件。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建设的基本手段。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的角度,既看到了家庭在教育中的促进个体成人价值,同时也看到家庭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本体价值。家,作为我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10]家庭的具体形态丰富多样,而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到当代家庭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高质量的家庭生活精神追求,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老人能够得到更贴心的照料,等等。还要看到,当前城乡家庭规模日趋变小,家庭成员流动频繁,留守儿童、空巢家庭等现象日益突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望新需求,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11]

在家庭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他强调:“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12]良好的家风培育是家庭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家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和精神内核,是在一个家庭中长期形成的独特精神风貌,是一种隐性的家庭文化,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一个家庭生活的缄默知识。家风一旦形成,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潜在资源,对家庭成员产生润物无声式的影响,也在客观上对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十六字箴言。[13]这其中涵盖了政治、经济、生活、道德等多维指向,家庭的功能被赋予更丰富的意义,家风的空间和境界也由此被扩展,也具有新的品质,为新时代我国家庭重建提供了方向和遵循。

当前,我国家风建设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道德失落;另一方面,适应新时代的新家庭道德尚未成熟。一段时间,我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家庭伦理在现代家庭中遭遇尴尬,传统的长幼有序等伦理观念被淡化,家庭关系失序,家庭幸福受到影响。同时,我国古代有重视道德的传统,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道德传统局限于“私德”范畴。道德本身因社会生活所需而兴起,我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与乡土社会相互适应,尤其古代的小农生活,成就了我国古代“私德”领域的勃兴,使得我国在个体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道德资源。但是,当代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公民社会的兴起,呼唤着公共伦理和公共道德的兴起。家庭与社会不是割裂的,它是社会的基础性组织,因此,家风的建设在客观上需要打破原有小家庭狭隘界限的束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十六字箴言,既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传统,同时又创造性地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提出新命题。“爱国爱家”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家国一体的逻辑,也实现了“私德”与“公德”的有机结合。[14]“相亲相爱”凸显了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元素以及爱的相互性,同时提醒了作为父母不仅要爱孩子,还要教会孩子懂得爱。“向上向善”表达了立志的家教传统以及追求“善”的道德教育传统;“共建共享”突破了传统的小家庭狭隘观念限制,将家庭教育的成果由学校、社会共享,同时将家庭教育的责任外扩,希冀破除传统家庭建设中的家庭孤军奋战状态,除学校、政府外,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家庭教育立法、专业队伍等同样以各种方式参与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这对于完善家庭建设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质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十六字箴言,为新时代家庭教育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在新时代具有促进家庭重建的重要意蕴。

三、发展家庭教育的家国同构意蕴

“家”作为一种社会细胞,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组织;同时,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而普遍的方式,它镶嵌在人类社会中,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家庭同时具有私密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征。私密性是因为家庭成员拥有不同于公共场合的情感表达和更为亲密的家庭关系;开放性是因为个体的真正价值需要在社会的更大空间里,与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互动才能实现,个体需要面向社会才能完成社会性成长。这种开放性特征使家庭与社会常常拥有相同的内在运行逻辑,而这种内在的共同的运行逻辑,构成了我国家国同构的传统国家治理基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生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他在相关论述中揭示了家庭与社会、国家的内在关系。“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15]“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16]在这种关系基础上,他号召“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7];“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全社会的好风气,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18];“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9]。至此,家庭教育中微观的情感目标和宏观的政治目标有机整合为一体。这也昭示我们广大家庭在家庭教育中转变以往的狭隘思维,在育子过程中打破以往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将家庭教育的视野打开,自觉地将个体价值与国家、社会价值有机融合,将党和国家的伟大奋斗目标、时代与社会的要求融入自己的个体奋斗目标,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家庭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的战略布局中,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点,把家庭教育置于更大的视野和格局之中,个体存在和家庭存在的意义由此获得了更为深广的价值底蕴。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论述,基于对时代特征、文化传统、历史方位、伟大使命和发展阶段等的分析判断,将家庭、家教和家风进行整体论述,对家庭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了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确认。辩证地看待个体、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将家庭教育的个体成人、家庭重建和家国同构意蕴整合在一起,丰富了家庭教育的意蕴,使家庭教育在新时代重新具有一种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的意义,这是富有智慧的伟大创见和指示,为当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指导和思想资源。

猜你喜欢
家风成人总书记
勤劳节俭传家风
成人不自在
家风伴我成长
习总书记“下团组”
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03:03:13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总书记的告诚
Un rite de pa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