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宁市第一小学 黄丽珍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如何开发历史传统文化资源提升现代教学实效性是全体教师亟需研究的现实课题。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得以保存与传承主要依附于汉字,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汉字既是传统文化,又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将其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可以使学生从小置身于汉字文化意蕴之中。
汉字发展在我国已经具备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字义、字体都在发生着改变,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引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学生在了解汉字发展史的同时,对于教材知识的学习也会更加主动。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正处于积累汉字的关键阶段,了解汉字文化发展史可以丰富其汉字储备;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一些古诗词、文言文,渗透汉字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与哲理。将汉字文化渗透至语文教学,具体而言就是讲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等历史,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降低其学习压力,提升教学效率,切实实现小学教学中的减负增效、提质培优。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一)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巩固学生的汉字印象。如其中的“日月水火、耳口目”等汉字都属于象形字,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在演变中加深学生对于象形字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拓展课外知识,将更多的象形字融入语文课堂中,丰富学生的汉字储备。
纵观现代文字,很多来源于劳动人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丰盈,更是农耕文明的充分凸显。如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形声字,烤、煮、材、株、江等,这些字不仅可以从字形上判断相关字义,还能从部首的读音上判断汉字读音。在这些汉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拆分理解,在拆分中正确书写部首,并在规范书写中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形声字内容,并鼓励学生在书法交流中养成练字的好习惯,如此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汉字书写,还能提升学生的汉字运用能力。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文学先辈在创造汉字的同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渗透汉字文化的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造字者,造字的逻辑思维是怎样的,这个汉字想表达何种意思,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将会逐步提升。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汉字“家、富、歪、尘”等,这些汉字在理解的同时可以想象造字过程,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将无限拓展。以“歪”为例,这个汉字很明显,不正就是歪了,以“富”为例,上面是一个华丽的车盖,下面有田,古代拥有耕田越多,人越富裕。这些汉字大有深意,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站在造字者的角度去理解,如此既能丰富学习乐趣,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理解正是高效阅读的关键所在。
中华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汉字传达的意思是多方面的,这些汉字往往体现的不是本义,而是其中传达的精神,抑或是某一种思维。如舒、德、好、正、静等汉字,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层意思,并非汉字本义。以“舒”为例,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将其拆分为舍和予,舍为舍得,予即赠予,也可以引申为赞美的意思,舍得,有舍就有得,有赠予就有回馈,在舍与得,赠予和回馈中,人也就舒心了。以“正”为例,为人方正,做到守一而止、不偏不倚、心无旁骛,这个字传递出的更多的是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必须方正,做一个有道德、有正气、有信仰的人。将汉字文化渗透至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汉字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其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又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基于小学生的基础能力,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书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道德品质四方面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