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诗作者归属再探

2023-03-22 07:29武国强邵宇航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刘克庄杏花村杜牧

武国强,余 阳,邵宇航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一、《清明》一诗作者争议缘起

当下学术界有关《清明》一诗作者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杜牧所作;二是晚唐诗人许浑作品;三是宋人所作。就目前所见杜牧《樊川文集》以及清人所编《全唐诗》,以及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均未收入此诗,可证此诗存有疑点,难以实证。

最早对此诗提出疑问的是陈寅恪先生。他在《元白诗笺证稿》 中论及花开早晚受南北气候影响时说:“惟曹寅楝亭十二种后村千家诗三节候门载杜牧清明七绝一首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收于明代千家诗节本,乃三家村课蒙之教科书,数百年来实唐诗最流行之一首。若究其出处,殊为可疑。今冯集梧杜樊川诗注,既不载此首,其补遗亦不收入,冯氏未加说明,不敢臆断。”[1]陈寅恪虽对《清明》一诗有质疑,但未进行详细稽考。

后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的是缪钺先生。1983年缪钺在《文史知识》发表论文《关于〈清明〉的两个问题》,他认为《清明》一诗,乃宋人所作,一石掀起千层浪,从此《清明》一诗作者归属问题就成了一段公案。缪钺认为杜牧的《樊川文集》《樊川别集》《外集》①均不收此诗,而此诗最早出现在南宋谢枋得编的通俗读物《千家诗》中,此是一大疑点。另外他认为唐代律诗、绝句中,文字韵与魂字韵不能通押,而“雨纷纷”中的“纷”属文字韵,“魂、村”属魂字韵,二者通押不合格律,对于杜牧这样的诗坛大家来说是不可能有此疏漏的[2]。因此,缪钺认为此诗可能不是杜牧之作,此论一出,商榷者有之,应和者有之,声讨笔伐者亦不绝如缕。

考镜此诗源流可知,其实最早收入此诗的不是谢枋得的《千家诗》,而是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其后集卷26“村”类有记,原名题作《杏花村》,只注“出《唐诗》”,未言明作者。《锦绣万花谷》撰者不明,分前集、后集、续集,各40 卷,共120 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4 收有《锦绣万花谷》前集和续集,未收后集。据《锦绣万花谷》前集《自序》可知,该书应成于南宋孝宗时期,由此可推后集应离此不远,后集可能是作者自编,亦有可能是后人续编。然可断之处是《清明》出于后集,未题作者,这说明至少在南宋中后期杜牧可能还不是此诗的作者。

首将杜牧标为《清明》一诗作者的是旧题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②其前集卷三“节候门”清明、寒食诗中收有13 首清明、寒食诗,其中《清明》列为清明诗首篇。这是首次在现有文献中看到,将《清明》一诗著作权与署名权归于杜牧的记载。据此推论,杜牧与《清明》一诗的关系,在南宋末年已经随着《千家诗》的推广,逐渐为世人所知。

最早认为《清明》一诗的作者是许浑的观点,出现在宋代。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载:“杜牧之《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许浑诗也。”又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曾提到有《樊川续别集》三卷,而这三卷续别集,在其他著作中并未见收入。在宋刊本《樊川文集》中收录北宋田槩编《别集》③只有一卷,且可能与刘克庄所收完全不同。刘克庄与洪迈见解相同,他在《后村诗话》中亦言:“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许)浑诗。”理由是“牧仕宦不至南海,而别集乃有南海府罢之作”。可知刘克庄所见《续别集》是存有伪作的。此外,杨守敬在《景苏园影宋刊本樊川文集序》中说:“后村所见续别集,更为后人所辑。”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一中亦认为“恐止是南宋末叶书坊伪造耳”。洪迈与刘克庄都认为《续别集》可能多是许浑之作,一是诗歌本身有破绽,二是他们可能没有见到更早的版本,感觉更像许浑诗。刘克庄把《清明》一诗收入《后村千家诗》,说明可能在众多伪作之中,他认为这首诗就是杜牧的真品。明人又依据《后村千家诗》出了《千家诗》节选本,从此作为启蒙读物,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正如邹云湖所说:“选本,从文学的角度而言,是指按照一定选择意图和选择标准,在一定范围的作品中选择部分作品编排而成的作品集。”[3]因此可知,后人在选择诗歌时都是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的,这也是观察和研究编选者个人态度和诗歌理念的重要参照。

今之学者胡可先先生接受了洪迈、刘克庄等人观点,亦认为《清明》的作者是许浑。许浑是晚唐时期重要诗人之一,几乎与杜牧生于同时。他说:“杜牧诗文集,最可信的是其外甥裴延翰手编的《樊川文集》二十卷,但不见《清明》诗,即使是后人广泛收集整理的《外集》《别集》中,也不见此诗,而谢枋得在杜牧死后四百余年,编选《千家诗》时,忽然收入《清明》诗。”此间甚疑,又“清人所编《全唐诗》所据杜牧诗版本较精,搜罗杜牧诗亦较完备,独未收《清明》诗。这并不是馆臣们编《全唐诗》时未见到《千家诗》,而当是他们以为《清明》诗并非杜牧所作,故未收入。冯集梧编《樊川诗注》时,补缺拾遗,用力甚勤,然于此诗亦在摈弃之列。故断此诗不是杜牧所作”[4]。冯集梧对杜牧颇有研究,用力甚勤,功力很深,他的《樊川诗注》以及《补遗》虽均未收入《清明》一诗,但并不意味着这首诗就不是杜牧之作。

今搜各类唐诗选集及文学作品选,如柯梦得《唐贤绝句》、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黄素秋《唐人绝句选》、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富寿荪的《千首唐人绝句》、马茂元《唐诗选》等均不收入此诗。据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可知,目前有关唐诗的选本有六百种之多,这些选本类型不一、内容丰富、各有千秋,“有通选唐诗的,有专选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流派或某一体例的诗歌的,甚至有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如应制、应试、唱酬、启蒙等需要特加编纂的”[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等当下比较流行的古代文学作品选,均不见收入此诗。由此可见,多数学者可能为不惹事端,就只能将《清明》这样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的名作弃之不顾。

令人奇怪的是,朱东润、金启华、郁贤皓各自主编的文选没有收入许浑的诗歌,或许在这些学者心目中许浑的诗歌分量不足。正如马茂元在《唐诗选》节选许浑诗歌二首时,前面一小序所云:“他和杜牧、李商隐同时,擅长近体诗,颇负盛名。其诗工稳丽密,在字句格律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才气不高,韵度不足,内容也很贫乏,大多数的作品,不免彼此雷同,落入俗套。和杜、李是不可相提并论的。”[6]据此可见,许浑的诗歌在后世影响力远不及杜牧,将《清明》一诗归于许浑,应不合实际。

令人费解的是编撰于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没有收录《清明》一诗,更不谈及作者问题。然同样是作于康熙年间的《御选唐诗》卷三十“七言绝句”类竟然补录了《清明》一诗,并将其归于杜牧名下,这就出现了逻辑矛盾,或许是编撰人对《清明》一诗持不同观点所致,但可说明后世亦有对《清明》一诗是杜牧作品的认同者。今人刘学锴在《唐诗选注评鉴》收入了杜牧名下的《清明》一诗,并且就此诗的作者及杏花村地望争议做了简要说明,但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7]。然而从他把《清明》一诗放在杜牧名下,而未放在许浑名下,可见其态度。

二、《清明》一诗作者归属论证

就此诗著作权归属问题,笔者孜孜矻矻、黾勉以求,历览前贤高见又加之以自己研究所得,更加倾向于此诗为杜牧所作。首先,有学者认为洪迈、刘克庄等人将《樊川续别集》看作许浑作品,而《清明》一诗可能就源于《樊川续别集》,其可能是许浑作品,然刘克庄《后村千家诗》又将其署名杜牧,这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又《后村千家诗》很可能是后人托名之作,这又带来一层悬疑,此处述而不论。洪迈、刘克庄只说《樊川续别集》“十有八九”是许浑作品,并未坐实,故不能轻信。另外即使是许浑作品,亦不能判定《清明》就处在“八九”行列,或许此诗就是杜牧诗混入之作。有人依据许浑诗《下第归蒲城别墅居》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一句,言是许浑诗,太过荒谬。唐宋诗中经常出现“杏花”“红杏”“杏花村”等意象,不能偶一为之便垄断此词,“杏花村”不是许浑专属,亦不是其标签,故此诗当不是许浑之作。

其次,缪钺先生认为“纷”“魂、村”分属于文韵和元韵,二者不能通押,在当时是约定俗成的。就此一点,已有学者在唐诗中找到反驳例证,如白居易《秦中吟》诗云:“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此处“村”是元韵,“纷”是文韵,其与《清明》一诗中的前后位置不同,且与《清明》一诗中押字一样。又如晚唐韦庄七律《柳谷道中作却寄》诗载:“马前红叶正纷纷,马上离情断杀魂。晓发独辞残月店,暮程遥宿隔云村。”此诗用字“纷”“魂”“村”与《清明》一诗用韵完全相同,“断”“遥”亦在《清明》一诗中出现。二诗中有六字相同且出现先后顺序也一样,由此可见一斑,加之此诗在诗境上与《清明》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韦庄之诗没有受到《清明》一诗的影响恐怕难以令人信服。事实证明,韦庄很喜欢杜牧,且受其影响极大。比如他写杜牧樊川旧居“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过樊川旧居》);他模仿杜牧《台城曲二首》,写作七绝名篇《台城》;杜牧写“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他写“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退而言之,即使韦庄诗歌没有受《清明》一诗影响,但至少也可说明,在中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文韵与元韵通押的状况。据王兆鹏教授考证[8],《清明》一诗的用韵完全符合中晚唐时期邻韵相押的特点,这与缪钺先生有关用韵的说法是不同的。另外从杜牧的《樊川文集》来看,其中有11 首诗歌就是首句押邻韵的,这也证明押邻韵在杜牧的认知和潜意识里并不违规。所以缪钺先生以此断定《清明》是宋诗有失偏颇,更何况现代学者也没有将《清明》一诗收入《全宋诗》中。当代学者如陈尚君、谢海林等亦持《清明》一诗是“宋诗”之论,本文在此不展开评论。

再次,杜牧诗歌在当时及后世影响颇大,在去唐未远的宋代就有很多人受到杜牧诗歌影响。李商隐、张祜、温庭筠、韦庄皆是晚唐时期杜牧的追随者。李商隐的“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张祜的“年少多情杜牧之,风流仍作杜秋诗”(《读池州杜员外〈杜秋娘〉诗》),都直接点明了杜牧的性情特点“多情又风流”。至两宋又出现一些名家巨擘推崇杜牧,如宋祁在主持编撰《新唐书·杜牧传》时,直接将《旧唐书》中对杜牧不足四百字的简单介绍,扩充为长篇传记,并将杜牧与杜甫并举,“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杜牧曾写过一首七律《九日齐安登高》,后世唱和模仿者不绝。王安石曾写《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此诗将李白与杜牧并举,其中有两句“平生志业无高论,末世篇章有逸才”,前一句是对李白的贬低,后一句则是对杜牧的称颂,王安石对李白杜牧的态度可见一斑。苏轼更是将杜牧的这首诗几乎全文移植到自己的词作《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司马光在《见山台·弄水轩》一诗中直言不讳地说:“吾爱杜牧之,气调本高逸。”黄庭坚在《过广陵值早春》一诗中,以杜牧自命“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秦观的《满庭芳》:“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词受杜牧影响极大,一是“纷”“存”“魂”文韵与元韵通押,二是“多少蓬莱旧事”与杜牧诗“不到蓬莱不是仙”(《偶题》)、“曾向蓬莱宫里行”(《寄题甘露寺北轩》)等诗句相关[9]。由以上诸例可知,杜牧影响力不可小觑。

《清明》一诗在宋人中的影响颇大,诸多文人喜巧借其境或化用其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初衷。如宋祁词《锦缠道·燕子呢喃》:“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睹园林、万花如绣。海棠经雨胭脂透。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④《锦缠道·燕子呢喃》无论是宋祁所作,还是欧阳修所作,都可以看出受《清明》一诗影响很大,其中“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就是源自“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外据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引《复斋漫录》记载:“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神子》词云:‘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灯(又作“烟”)笼。粉香消,淡眉峰。记得年年,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10]这则故事中“无逸”指的是北宋后期的江西诗人谢逸,其字无逸,与黄庭坚是同乡,并得到其赏识。据记载,谢逸写《江城子·题黄州杏花村馆驿壁》这首词的背景,是作者来到杜牧首次出任刺史的黄州时,在长江岸边看到“杏花村馆”旗帜翻飞,因有所感聊有所寄。词中“酒旗风”“草连空”“晚灯笼” 等明显都带有杜牧诗歌韵味。由谢逸生活时代可推知,《清明》一诗在北宋时期已广为流传且已冠以杜牧之名。

最后,杜牧诗歌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和语言标识,其诗豪迈俊爽、清丽秀逸。古代诗人在长期的创作中,会形成自己独有的诗歌语言系统,表现为一种不自觉或无意识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杜牧因有在黄州、池州、湖州等地的游宦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江南话语系统”,如“杏花时节在江南”“江涵秋影雁初飞”“水村山郭酒旗风”“多少楼台烟雨中”“落魄江南载酒行”“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些清丽俊爽的诗句明显都成了杜牧语言的标识,这种标识或许是由杜牧在生活中习未察焉的习惯和情绪造成的。我们在杜牧的其他诗歌中,可以看到与《清明》一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相类似的诗句,如“借问春风何处好”(《闲题》)、“若问使君何处去”(《寄杜子二首》),这些句式在语法结构上基本相似,这就显示出诗人特定构思的强力惯性。今天看来“借问”一词似书面语,其实在唐代是常用的口语。由此分析可作为诗歌内证,再次说明杜牧就是《清明》一诗的作者。

结语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⑤卷一中说:“杜牧之《清明》诗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调。予拟之曰:‘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不用问答,情景自见。”谢榛之言可取之处是其承认《清明》一诗的作者是杜牧,不可令人信服之处是其将《清明》一诗说成“气格不高”。杜牧《清明》一诗从语言看清丽俊爽,从内容看富有诗情画意,意境平实而不浅露,情感自然而又含蓄蕴藉,实可谓能体现杜牧诗歌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有关《清明》一诗具体产生的时间及地点,学术界没有定论。陈寅恪先生根据诗意分析,认为其大致产生在北方清明前后。虽然此诗具体写作背景不明,但我们可以借助当代学者安旗先生写作李白年谱时所言:“李白事迹及作品主题多无确实年月可靠。……然窃以为诗为心声,李白之诗尤多系至情之流露,而至情之流露又多缘感遇而发。其笔底之波澜,即胸中之块垒;其胸中之块垒,即生活之坎坷;其生活之坎坷,即时代之潮汐。吾人循其声则得其情,循其情则得其实,虽不中,当亦不远。”[11]本文从文献记载、诗歌影响、文本内证、文化人类学等角度重新对《清明》一诗作者归属的问题做了考证,本着“循其声则得其情,循其情则得其实”的原则,基本可以认定《清明》一诗的作者就是杜牧,“虽不中,当亦不远”。杜牧在《献诗启》中曾经说“篇成在纸,多自焚之”,说明杜牧在世时,已经将一些诗歌文稿焚毁,但这不能说明其在民间没有流传,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对《清明》一诗作者的争议。《清明》一诗在开始流传的时候,作者不详,其中缘由无可稽考,但经过后世学者从吉光片羽中探索,基本可证此诗的作者就是杜牧。

注 释:

①《樊川别集》与《外集》皆是北宋时编辑,南宋时曾出现过《樊川续别集》3 卷,今已失传.

②此书虽题名刘克庄,但经学者考证,其是晚宋福建书商为牟利托名之作.

③学界有争议,与刘克庄所收不同,学者认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汇编本.

④此词一说为欧阳修所作,宋末著名词学理论家、词人张炎认为是宋祁所作,此处置疑.

⑤又名《诗家直说》.

猜你喜欢
刘克庄杏花村杜牧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杏花村更新重建探讨
杏花村文化研究的学术审思
山行
节序词浅谈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赤壁
林希逸与江湖诗人交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