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嘎拉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民族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通过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语言中形成了许多兼用语。这些兼用语以音译的形式被记载在《辽史》《蒙古秘史》等文献资料中。本文选择特殊的汉字音译词汇“阿鲁”,结合民族语言学相关知识,来分析该汉字音译词汇的音读音写特点以及文化涵义。
《辽史》记载:“壬辰,还次北阿鲁山,闻诸弟以兵阻道,引军南趋十七泺。”①在古代蒙古语中“阿鲁(ar)”表示“北”“背面”等意思。《蒙古秘史》中有“阿鲁(后面的‘ar’)阿黑蹋(马)”。②这两个“阿鲁”都表示“北”的意思。《辽史》中记载的“阿鲁山”是地名,现在蒙古族聚居区的地名中也出现“阿鲁”,如“阿鲁科尔沁”。《辽史》中还有“阿鲁碗斡鲁朵”的记载:“阿鲁碗斡鲁朵,天祚皇帝置。是为永昌宫。辅曰‘阿鲁碗’。以诸斡鲁朵御前承应人,春、宣州户置。正户八千,蕃汉转户一万,出骑军一万。石烈二:曰阿鲁碗,曰榆鲁碗。瓦里八:曰阿鲁斡,曰合里也,曰鹘突,曰敌剌,曰谋鲁斡,曰纠里,曰夺里剌,曰特末也。”③“阿鲁碗”之“辅佑也”。④
“阿鲁”一词除了表示上述的地名、方位之外,还经常出现在人名中。《辽史》里有“阿鲁敦”的汉音词汇,表示人名。“十二月甲寅,以南京道新定税法太重,减之。甲子,挞凛诱叛酋阿鲁敦等六十人斩之,封兰陵郡王。”⑤“太祖既备礼受册,拜曷鲁为阿鲁敦于越。‘阿鲁敦’者,辽言盛名也。”⑥“阿庐朵里一名阿鲁敦。贵显名。辽于越官兼此者,惟曷鲁耳。”⑦“拜曷鲁为阿鲁敦于越阿鲁敦,纪神册元年三月作‘阿庐朵里’,为契丹语译音,汉语‘贵显’‘盛名’之意。”⑧在《元史》中也有以“阿鲁”为人名的记载:“左丞相失列门传旨,令太常礼仪院史阿鲁浑等,奉太庙列室神主与皇太子同北行。”⑨
根据相关史料的解释,结合中古蒙古语汉音特点,“阿鲁敦”相当于蒙古语的“aldr”。《蒙古秘史》记载了“成吉思汗捏列阿勒荅儿”,⑩意思是“盛名的成吉思汗”。《辽史》记载的“阿庐朵里”“阿鲁敦”是蒙古语中的“阿勒荅儿”,都表示同一个意思,即“盛名、显贵”。《蒙古语词根词典》解释:“alder:名声,大名,盛名。女真语里说algin。”⑪从“阿鲁”到“阿鲁敦”“阿庐朵里”“阿勒荅儿”等汉音,可见部分契丹语和蒙古语的兼用语不仅仅有名词,还涉及形容词,而且它们拥有同样的含义。
“阿鲁”开头的汉音词汇,在《蒙古秘史》中也会有附带“阿”的现象出现。《蒙古秘史》记载:“兀良合歹(乌梁海)古温(人)阿鲁阿(人名)……”⑫“阿鲁阿”是乌梁海人。《蒙古秘史》中“阿鲁”后面还附加“剌惕”“剌荅”(复数)等,“阿鲁剌惕”“阿鲁剌”表示同一个“种名”。“阿鲁剌惕”表示“阿鲁”姓氏的意思,“阿鲁剌”单独表示姓氏名。《蒙古秘史》亦载:“阿鲁剌惕(姓氏名)、雪你惕(姓氏名)、合卜禿儿合思(姓氏名)、格泥格思(姓氏名)斡孛黑壇帖(姓氏)迭孛鲁罢(成为了)。”⑬这里说明了“阿鲁”姓氏的形成过程。“孛斡儿出(人名)因(的)迭兀(弟弟)斡歌连彻儿必(人名)阿鲁(部落)剌荅察(从)合合察周(离开)。”⑭意思是,孛斡儿出(人名)的弟弟离开阿鲁跟随哥哥(孛斡儿出)而来。根据《蒙古秘史》记载,“阿鲁”开头的汉音名词,不仅可以表示人名,还可以表示姓氏或部落名。北方民族的人名、部落名、姓氏重复的情况比较常见。
在《蒙古秘史》中还能找到“阿里”开头的其他汉音词汇,表示地名,如“阿里黑”。“豁里禿马敦(部落)合札剌(处)阿里黑兀孙(地名)。”⑮“阿里黑兀孙纳(地名)脱列克先(生的)阿阑豁阿(人名)。”⑯其中的“阿里黑”是豁里禿马敦部的一个地名,阿阑豁阿的出生地。汉音字“阿鲁”和“阿里”的蒙古语读音相近,有时表示同音,后面附加词根的时候音译读音更接近。除此之外,还有“阿仑”,⑰表示“百姓”“人”之意。
《辽史》中“阿鲁”还附带其他后缀,表示人名,如“阿鲁带”。萧氏“阿鲁带”是辽朝重要的历史人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将后族一律改称萧氏。萧阿鲁带是辽朝有名的军事将领。《辽史》记载:“萧阿鲁带,字乙辛隐,乌隗部人。父女古,仕至糺详稳。阿鲁带少习骑射,晓兵法。清宁间始仕,累迁本部司徒,改乌古敌烈统军都监。”⑱萧阿鲁带跟随耶律巢知讨北,完成了重要任务。“壬戌,以讨北部功,乌古敌烈部详稳耶律巢知北院大王事,都监萧阿鲁带乌古敌烈部详稳,加左监门卫上将军。”⑲咸平五年(1002),辽朝统治者派遣北府宰相萧继远等率兵南下,大败宋军于梁门(今河北省徐水区),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攻打泰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均获大胜。“三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山北路副部署萧阿鲁带奏讨达里底捷。”⑳“冬十月丙子,驻跸藕丝淀。壬午,山北路副部署萧阿鲁带以讨达里底功,加左金吾卫上将军。癸巳,西北路统军司获阻卜长拍撒葛、蒲鲁等来献。十一月乙巳,惕德铜刮、阻卜的烈等来降。达里底及拨思母等复来侵,山北副部署阿鲁带击败之。”㉑“山北路副部署萧阿鲁带山北路,罗校,山当作西。”㉒
《辽史》中还有“阿鲁扫姑”之汉音词汇,如“十二月庚辰,如金瓶泺,遣拽剌化哥、窟鲁里、阿鲁扫姑(人名)等捉生敌境”。㉓“三月,西北路招讨使耶律阿鲁扫古追磨古斯还,都监萧张九遇贼,与战不利。”㉔“阿鲁”之人名,在北方民族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除了《辽史》上述记载外,《元史辞典》记载了“阿鲁”之元土官,“金齿土官忽鲁马之子。至元二十九年,来献方物。成宗即位,任为孟定路(治今云南耿马西)总管,佩虎符”。㉕根据辽代和元代北方民族的人名习惯,不能排除该词除表示“北”之外,还有其他意义。
除了“阿鲁带”“阿鲁扫姑”之外,还有“阿鲁隐”“阿鲁勃”“阿鲁埃得本”等等“阿鲁”出现在人名中的情况。《辽史》记载:“耶律图鲁窘,字阿鲁隐,肃祖子洽慎之孙,勇而有谋略。”㉖《辽史》中也有“阿鲁埃得本”和“阿鲁勃”的记载,如:“……曰合里只,曰婆浑昆母温,曰阿鲁埃得本,曰东里门,曰西里门,曰东镢里,……”㉗“乙酉,夷离阿鲁勃送沙州节度使曹恭顺还,授于越”㉘等等。
“阿鲁”以汉音词根的形式附加不同的后缀,表达多种意义,并有常用在人名中的特点。这一汉音词汇在古代契丹语和蒙古语中均有出现,是我国北方民族使用的兼用语,体现了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古代音译词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的载体,也是构建统一多民族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语言学基础。因此,在分析音译词汇组词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考证不同民族使用的兼用语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注 释:
①③④⑤⑥⑦⑧⑱⑲⑳㉑㉒㉓㉔㉖㉗㉘[元]脱脱.辽史·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6,369,1545,148,1221,1536,1227,1383,273,303,304,305,37,301,1242,365,131.
②⑩⑫⑬⑭⑮⑯⑰巴雅尔译.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816,1136,60-61,68-69,351,10,12-13,38.
⑨[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6:986.
⑪斯钦朝克图编.蒙古语词根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104.
㉕邱树森主编.元史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