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
(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拥有狭长的地势、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干旱、风雹、洪涝、冰冻等气象灾害频发,对甘肃省的农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同时使甘肃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农业产业,例如马铃薯、中药材、李广杏、甘南州藏区特色养殖业等。
自2007 年起,甘肃省政府大力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已覆盖省内14 个市州、86 个县区,2020 年总计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9.13 亿元[1],风险保障金额约743 亿元[2],无论是在保险规模还是在风险保障水平上都有长足进步。在开展农业保险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诸多障碍,比如,农户对农业保险的功能和特点缺乏认识、保险保障不足、理赔时效较长、保险欺诈等问题。
截至2021 年,甘肃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达104 个[3],其中,中央补贴险种12 个,省级补贴险种达10 个以及82 个受县、市财政补贴的特色险种。2018—2020 年累计保费收入45 亿元,同期累计支付赔款超过33 亿元,但仍然难以满足农户的保障需求。以甘肃省牦牛成本保险为例,1 头牦牛的保险金额为2 000 元[4],但是1 头健康成年牦牛的市场价格达到了14 000 元左右,保障水平仅为14.3%,远远无法覆盖农户养殖投入的成本,更无从保证农户的收益。当前,农业经营的土地和人力成本逐渐增加,农产品市场价格起伏波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较低的成本保险保障水平无法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大大降低了农户的投保积极性。
农业保险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保护伞,具有分散风险、补偿损失、防灾减损的作用。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保险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户受教育程度水平偏低,即使政府和保险公司开设了大量的农金服务室,旨在提高农户的风险意识。但是由于开设时间较短,传统小农经济观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自然灾害发生周期较长,农户普遍抱有侥幸心理,发生灾害时希冀政府的补贴和救援措施,使农户往往排斥购买农业保险而采取风险自担的方式。长此以往,不仅仅农业保险保障收入、帮助扶贫、转嫁自然灾害风险等职能未得到实现,也加重了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负担,对甘肃省“三农”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
甘肃省多样的地形地貌、狭长的地域特点,使得可供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和农业保险标的较为分散,导致农业保险承保、查勘、定损和理赔工作繁复,难度较高,这就使得农业保险基层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一般来看,一个县拥有几十个乡镇,若同时开展业务则至少需要100 人左右,以省内较大的公司人保财险为例,2018 年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从事“三农”保险服务员工1 140 人[5],平均每个县仅有13 人,单纯从“量”上来看缺口相当大。
同时,农业保险因其特殊性,在承保等环节上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还需要深厚的保险从业经验来应对复杂情况,对基层人员有“质”的要求。
此外,保险科技的应用能极大地帮助保险从业人员减少从承保到理赔的步骤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使得基层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技能,例如遥感技术、数据分析等。因此,政府和保险公司应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农作物具有生命性、地域性、季节性等特点,农业保险投保时手续较为复杂,限制颇多。例如,保险公司在承包前需要对农作物进行多项认证,编制多份认证表,导致保险公司从承保到理赔流程所需时间较长、复杂度较高。再加上涉农保险合同设计过于复杂,甚至同一险种不同保险公司的保险条款、保险责任不一致,导致农户难以理解,容易造成理赔纠纷。
保险科技是指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保险业态进行改善,提高保险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保险生态价值。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到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应用于农业领域。
在这种背景下,将农业保险科技渗透到农业领域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深入开展“三农”工作保驾护航,保证“数字乡村战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顺利实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遥感技术是指通过卫星或者无人机上的探测器,及时采集地面的相关信息以及目标物体的特点,形成遥感影像数据,然后通过分析比对,计算出受灾、成灾面积和评估受灾程度。
第一,甘肃省山地较多,农村道路崎岖,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种植分散,不便于保险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勘察。因此,可以借助遥感技术获取承保标的位置信息,形成承保农作物地理位置分布图,并通过软件计算出种植面积,实现精准承保。可以结合遥感技术的气象监测技术,全面勘测承保标的所处位置的气象条件,形成灾害综合风险图,使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对农户投保的农作物信息掌握得更加全面透彻,实现“按图承保”,从而在承保环节降低承保风险,并且有效抑制农户投保时产生的道德风险。
第二,保险公司在承保后可以定期通过遥感技术,针对性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态势、田地虫害发生面积、地面水分含量等,同步反映到农业保险线上平台,并根据监测数据模拟农业反演模型[6],及时指导农户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例如,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的“e 农险”[7],利用遥感技术、在线气象服务、互联网终端交互等技术,为农户、企业,甚至其他保险公司提供精准的风险数据,帮助保险公司和政府降低农业保险服务的成本,提升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第三,保险公司可以通过遥感技术采集的影像数据及时评估受灾情况,实现“按图理赔”,提高理赔效率,帮助农户和农业企业尽快开展重新耕种,减少损失。以风雹灾害为例,甘肃省甘南州、乌鞘岭、临夏、定西等地属于高地势、地形复杂地区,每年受风雹及其次生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保险公司在查勘定损时单靠人力,很难及时准确地判定定损情况。同时,在作业时定损人员可能会遇到次生灾害,例如局地暴洪,对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如果使用遥感技术,通过比较灾前灾后的遥感影像数据变化,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灾情评估,及时赔付受灾农户损失,无人机的远距离使用也能保证查勘人员的安全。
大数据平台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其多维性、广泛性和快速反应的特点天然与保险的特征契合。
第一,2022 年2 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是继“西气东输”之后又一项一体化布局的国家级工程,将东部地区产生的大数据拿到西部运算,从而能更好地帮助东部地区减轻资源和能源使用方面的压力。甘肃省位于“丝绸之路”黄金带,相较于新疆、西藏等地,海拔、气温适宜,风电、煤电、水电等能源丰富,非常适合建造算力中心,从而带动甘肃省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甘肃省可以借此机遇,依托大数据平台,重点围绕“牛、羊、果、蔬、薯、药”六大主导产业健全政府农业信息数据库,帮助省内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完善农业保险数据模型,有效提升政府和农业保险机构的风控能力。
第二,甘肃省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农产品,诸如全国中医药药材主产区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肯定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医药材,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静宁苹果”等容易形成竞争力,不仅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户收入,也能使当地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保险机构可以凭借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采集农户、承保标的、地理环境、气象监测等多维度的风险数据[8],再加上保险公司多年累积的承保理赔数据,完善和改进产品设计模型,开发新产品或者适当降低一些险种的费率和提高保险金额,更多地让利于民,发挥农业保险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功能。
第三,人保财险甘肃分公司占据了甘肃农业保险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经营风险过于集中[9],如果没有充足的再保险,当发生巨灾时,将会对保险公司造成极大的负担。大数据平台的共享机制可以帮助其他财产保险公司快速获取相关信息,更快地进入甘肃农险市场,保证农业风险的分散能力,同时也能更加科学公平地评定保险公司的服务效率。
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在保险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在智能顾问、智能理赔、风险预警、预防保险欺诈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在农业保险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一,替代员工作为农户的智能投顾。农户通过手机下载相关的APP 软件或者拨打电话,即可在投保前获得需要咨询的保险问题,例如保费、保险条款、保险产品比对等。在承保时,农户也可以利用软件自动提取保险金额、保险责任、投保对象等相关信息。同时,如果农户在阅读保险条款时遇到了理解困难的问题,人工智能也可以将专业性的条款转换为通俗语句,辅助农户理解。
第二,帮助保险公司解决虚假投保理赔问题。承保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准确识别承保标的,其主要应用于养殖业与畜牧业。2015 年,安信农险将电子耳标技术应用于能繁母猪成本保险,将承保标的的品种、健康状况、畜主等信息上传,自动生成管理档案,使承保和理赔数据更加精准和规范。太保财险将人脸识别技术拓展到牛脸识别,通过采集奶牛的面部3D 信息,创建特征数据库,对承保奶牛的身份实现精准识别。理赔时保险公司则通过电子耳标或者扫描设备对死亡牲畜进行检测和比对,从而确认死亡牲畜是否属于保险标的,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农户的保险欺诈行为。
第三,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知识沉淀。甘肃省基层保险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较低,且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均工作量较大,因此流动率相对较高。同时农业保险是一个十分注重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领域,导致每年保险公司需要付出高昂的培训费用。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将各个地区老员工的经验和知识数据化,并存储于数据库中,构建专有的“藏经阁”,再通过内部培训系统,快速培养新员工的工作能力,使员工能更快将知识、经验和实践融合。
2022 年2 月中国银保监会为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出台了《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增加了对农业保险科技相关条款。主要在科技赋能方面要求保险公司采取科技手段,提升农业保险承保和理赔的服务效率。表明国家对农业保险服务“三农”经济发展愈发重视,而农业保险科技在保险承保和理赔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针对甘肃省如何更好发展农业保险科技提出如下建议。
目前,甘肃省针对保险科技的法律还不完善,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保险公司在农业保险科技的应用,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农业保险问题。
同时,鼓励高科技企业、高校、保险公司三方加深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保险科技高质量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一,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某些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的赔付率较低认为是资金的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例如,2019 年种植险赔付率为52.86%,林木险赔付率为25.28%[10],与保险业界公认的盈亏平衡点70%赔付率相比存在差距,使部分地方政府认为对于部分农业保险险种的投入过多,而忽视了农业保险在稳定产量、平抑价格、帮助扶贫、促进特色等方面的溢出效应,对农业保险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第二,甘肃省大部分农业保险都是整乡整村的集体投保,对于甘肃省小农生产为主的经营模式,农业保险的承保、理赔数据的测量和获得需要基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保险公司减轻经营负担,使得保险公司可以将更多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构建信息数据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联合省内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等保险科技手段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政府的涉农公共数据以及保险公司利用遥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获得的承保和理赔数据,政府监管部门或保险行业协会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帮助保险公司在平台内有序、合理地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由政府主导,一方面可以避免各保险公司之间因竞争关系拒绝共享,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平台上的信息精确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