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泽天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近年来,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逐渐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之间相辅相成,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从而带动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促进农业进步、稳定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是近年来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2016 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建议,突出“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2020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推进江浙地区一体化研讨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可以预见,未来江浙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政策扶持力度会更大,试点改革项目将变得更加集中。基于当前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应牢固树立“一盘棋”的理念,在江浙地区一体化的大局中审视农村金融,谋划深度一体化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以一体化和优质为牵引,积极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化解金融风险,拓展一体化发展空间,不断提高农村金融优质发展的动能和质量效益。
农村金融主要是指将农村地区没有被利用的货币资金进行筹集,并且对其进行分配和管理,其整体上是一种资金融通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金融活动依托的环境主要在农村;金融活动的手段是信用;金融交易主要通过资金进行。
农村金融和普通金融的区别在于,农村金融的关联风险较强,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的储户贷款数额和存款金额规模较少,而且缺少靠谱的抵押物品,金融市场分布不够集中。同时,农村金融业发展很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政府干预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才真正建立,并且经历了起步、转型、风险防范和调整重组等4 个阶段。特别是2006 年以后,我国对于农村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农村金融的建设中,并将农村金融服务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政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农村金融事业已经全面迈入到全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并且取得了里程碑式胜利。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上半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已经超过44 万亿元,总负债已经达到41 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总资产规模1/10 以上,农村金融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浙地区作为我国发达地区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开放程度最强的区域之一,不断推动江浙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俨然位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战略地位。江浙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规模位于我国整体农村经济发展的前端,其很大程度上源于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县域经济崛起和支撑。广阔平坦的地域面积、高水平的种植技术,都为江浙地区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奠定了夯实的基础。相对于工业经济而言,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往往是依靠一些地理因素而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经济发展活力相对不足,其自身发展更加依赖于外部资金。农村金融能够充分掌握农村经济的这些特征,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2.1 江浙地区农村居民储蓄和农业存款分析
农村资金的积累主要是通过农村存款进行,农村存款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剂[1]。对于农村金融而言,只要存款储蓄数量到达一定数额,金融机构就可以为当地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合适的贷款服务,从而带动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
据相关数据可知,2010—2016 年江浙地区农村居民储蓄存款总量从17 500.11 亿元达到38 627.4 亿元,总量增加了21 127.29 亿元,提高2.2 倍;农业存款总量从7 854.98 亿元达到18 813.3 亿元,总量增加了10 958.32 亿元,增加了2.4 倍。由此可知,该地区这两项指标逐年增加,但是增长速度且不同。农业存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居民存款,证明农业经济对农村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1.2.2 江浙地区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分析
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农村地区各种金融中介和活动的统称。江浙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呈现着二元结构特征,一般是由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共同组合而成。正规金融机构是由大型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非正规机构是由民间借贷、高利贷和民间协会等组合而成。
贷款是储蓄转变称为投资的重要前提,在农村金融活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主要通过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大小调节扶持力度,贷款规模会影响农村金融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大小[2]。根据相关数据可知,2010—2016 年江浙地区农村乡镇企业贷款从10 418.41 亿元增加到22 270.33 亿元,共增加了11 851.92 亿元,增长了2.13 倍;2010—2016 年江浙地区的农村农业贷款从7 290.53 亿元增加到了14 197.57 亿元,增加了6 907.04 亿元,增长了1.94 倍。由此可见,农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乡镇企业。从农村贷款结构变化趋势来看,该地区的结构比例不断下降,代表着该地区的企业贷款比例不断减少,而农业贷款则不断增加,代表着农村金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断显著。
1.2.3 江浙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效率分析
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尽可能鼓励农民将自己的闲置资金转变为金融机构的存款,再通过贷款的形式投资,从而带领该地区的企业和行业快速发展。
根据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可以得知,要想扩大金融发展规模,应提升金融效率。此时需要金融机构及时介入,对资金进行融通再分配,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可以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指标。
1.3.1 江浙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农村经济增长主要是将农业经济、乡镇企业以及旅游业等各行业指标都包括在内的统一体。根据相关数据可知,2010—2016 年江浙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从2010 年的11 595 元增长到2016 年的22 698 元,增加了1 倍。
江浙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快速,农村旅游也广受人们喜爱,农村经济增长率明显加快。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江浙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较高,江浙农村地区的居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而且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1.3.2 江浙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江浙地区农村GDP 不断上涨,但是其增长率特征较为显著,呈现低速状态的趋势,增长趋势并没有和当地的农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国宏观环境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江浙地区的农业与其他行业仍稍显不足,资金流向其他具有高回报的产业[3]。
农村不同主体对资金的使用不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主要将投资作为重要业务,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整合农民或企业的闲置资金,再依照项目的资金需求不同优化配置,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江浙地区的资金供求会影响整体利率,作为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利率做出正确决定,再将资金投入到回报利率较高的项目中。由此可知,金融机构在整个农村金融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应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金使用率最大化的重要目的。
通过各种良好的金融产品吸引农村存储,提高存储率,能够将更多的储蓄存款吸引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以带动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良性循环[4]。
第一,在农民收入的前提下,储蓄和消费是负相关。当前,金融机构不断生产和推广出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农民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投资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降低金融风险,提高抵御风险的水平。
第二,金融机构在吸收储蓄后,还能将储蓄变为农业投资的资本,带动该地区经济快速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的有机循环。
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主要得益于该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加、丰富的金融产品以及完备的服务体系,同时也为产业投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农信社或者农业银行可以为有需求的农民提供低成本的贷款产品;丰富的金融产品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农民的资金进行保值和增资,使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产业发展中,积极带领该区域的农业经济深入发展[5]。
在农村生产活动中,农村金融主要是通过资源分配和规模节约两个途径提高生产效率。金融机构应吸纳农民手里的闲置资金,并投入到高稳健、高回报的项目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带动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可以将闲置资金汇集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活动中,带动工具和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随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能够进一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需求。江浙地区的农村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在金融法规和金融监管方面稍显不足,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存在一定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第一,充分了解和掌握江浙地区的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构建完备的金融法规体系,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督促金融机构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做好信贷风险评估工作,强化风险监管,提高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质量。
第三,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江浙地区农村地区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并存。正式和非正式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在利率自由化进程中共同生存。政府在制定金融政策时,要充分考虑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把握当前的农业信贷水平,注重贷款流量波动以及风险控制,有效引领金融机构的市场利率不断向稳定的市场利率靠近[6]。从宏观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政策优势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金融中,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农村区域的金融发展缺乏自主性,一旦农业资金外流到其他领域,农业发展就无法得到保障,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会受到不利影响,造成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引导力度,带领非正式金融机构成为正规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整体的运营效果。与此同时,政府应充分掌握该地区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完备有效的金融政策,有效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健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目前,江浙地区农业经济与金融之间的作用力并不能过于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贷款份额也无法起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江浙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方式都处在改革初期的阶段,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方式都是长期存在的,无法根据自身价值以及利益最大化制订并实施投资行为,这也是受到了江浙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影响。
现阶段,江浙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朝着现代化、科技化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匹配农村经济改革的需求,应进一步投入信贷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将种植业转变为生态种植业,提高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的农业经济的稳健发展,生产出更多的农业经济产值,从而形成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江浙地区的农村金融业发展缺少创新资产类产品,创新主体的竞争力也稍显不足。简单依靠市场竞争无法生产出符合市场和竞争要求的产品,创新成品的衍生主要依托于政策的引领和支撑。当前的农村金融产品无法满足经济改革以及投资的需求,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造成高成本、低效率的不利局面。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以经济发展作为出发点,同时产品整体要满足农业经济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当前,已经形成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农业金融产品要能够抵御生产风险,支持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并满足资金所有人、金融机构以及资金使用方的风险抵御和获利要求,从而真正带领江浙地区农村经济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