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路径研究

2023-03-22 02:25郑胜男
山西农经 2023年1期
关键词:赣南苏区红色旅游

□郑胜男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顾了百年建党史,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2]。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也被很多地方政府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广泛利用。

在红色旅游方面,很多学者立足于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与实践等层面探讨了红色旅游的本质与现状[3-4]、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5-6]以及红色旅游资源的建构与重塑[7-8]。在红色文化景观方面,学者多从景观规划[9]、景观感知[10]角度,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不同红色文化景观本体的认知过程,对景观规划予以改造提升。在红色文艺方面,学者从红色人物形象[11]、红色戏剧[12]、红色电影[13]等角度,剖析其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在红色饮食方面,主要结合当地饮食文化习俗,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餐饮产品[1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继续坚持发扬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深入挖掘、研究、整理、开发和利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既是传承和保护红色文化、提升赣南苏区文化品位的需要,也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的地理简称,主要由赣州市下辖的3 区13 县2 县级市组成。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之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重要发生地,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奠基,长征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3 年游击战争在苏区打响,赣南苏区历史文化价值极高。

赣南作为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被认为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因而有“客家摇篮”之称。赣南作为一座有着2 200 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现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聚居地区。区内资源丰富多样,并体现为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古色文化是赣南的三大名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在赣州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成效明显,红色旅游活动丰富多样,红色文化景观得到有效修缮,红色表演市场需求大但发展缓慢,红色饮食快速发展,各类民俗资源均得到了有效保护。

2.1 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赣南各主要旅游景点客源接待量大,旅游收入可观,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2019 年,赣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13 410 万人次,其中接待红色旅游游客5 940.3 万人次,同比增长53.69%,占全市旅游人次的44.3%。实现旅游总收入1 408.5 亿元,其中红色旅游收入564.8 亿元,同比增长62.45%,占全市旅游收入的40.1%。

旅游是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重大活动不断涌现,尤其是节庆活动较为频繁,充分体现了红色旅游的兴起。节庆活动已经成为赣南红色旅游活动的重要展示窗口。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客家擂茶等民俗古风古朴,体现了赣南客家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2.2 红色文化景观得到有效修缮

随着政府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景观改造和开发利用,各地的红色文化景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修缮,很多文化景观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遗址、宗祠、寺庙等都是赣南苏区重要的红色文化景观,各级政府纷纷争取保护政策、积极采取措施、拓宽资金来源,对这些文化景观予以认定并加以保护,如宁都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入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赣州市拥有中国传统村落51 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 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8 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9 处,全省文物保护单位182 处,全市文物保护单位99 处(第二、三批数据)。近年来,赣州市积极开展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工作,包括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等旧居旧址在内的红色文化景观经过修缮,成为了人们体验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

2.3 红色表演市场需求大但发展缓慢

红色表演市场需求和发展主要可以通过艺术团体的数量、演出场次及观众人数来反映。在一些重要的节庆活动中,赣南红色戏剧、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曲联唱等极具赣南地方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表演是展现红色文化资源的舞台。2019 年,赣南有艺术表演团体19 个,剧团人数469 人,演出场数4 268 次,观众199 万人次。主要的红色表演团队涉及采茶歌舞、山歌,分布于石城、兴国、宁都、会昌等地。从近10 年艺术表演团体观众人次变化来看,呈明显上升趋势,表明红色文化表演已经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需求逐渐增大。但与市场的需求不匹配的是,近年来艺术表演团队人数有缩减趋势,演出的场次也波动较大,表明红色文化表演的发展相对缓慢,举步维艰。

2.4 红色饮食发展快,推陈出新

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赣南红色饮食文化发展势头迅猛,赣南餐饮业的营业额上升趋势可见一斑。2019 年,赣州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4 926.3 万元,其中小型和微型的营业额分别达到了50 896.7 万元和4 364.1 万元。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了解赣南红色饮食民俗的需求,很多餐饮企业在继承传统中推陈出新,丰富了赣南客家菜的内涵。赣州市举办了两届赣南客家美食节和首届中国客家小吃节。一些餐饮企业以红色为主题,布置内部用餐环境,在用餐形式和菜品加工方面作了较大改进与创新,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赣南红色饮食文化。

3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采取了不少措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不利于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1 缺乏统一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规划

赣南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还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政府财力薄弱,对外交通不便。由于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分布面广、资源分散,导致难以对其进行整合开发;部分红色文化资源规划水平滞后,或者由于配套设施缺乏而难以满足人们对深入了解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需求,使红色文化资源失去其本真性。规划的缺失不利于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更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3.2 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不到位

在传统社会,宗族思想浓厚,宗族力量在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族群内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宗族的威严及族群的感情使人们严格恪守传统,以民俗为纽带,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在生活中触手可及,成为人们的“必修课”。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人们不再为传统思想观念所束缚,更倾向于学习其他知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普及度降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赣南客家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机会大大提升。在现代社会的物质价值观念驱使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现代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增加,年轻人对赣南苏区红色资源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出现缺位,文化气息不浓厚,红色文化边缘化的现象趋于明显。

3.3 尚未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管理人员的缺乏使赣南在进行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时,只简单抄袭模式、管理等方法,未能进行有效创新。很多在当地从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经营的从业人员虽然熟悉当地民俗风情,但缺乏基本的红色旅游知识,在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地作出开发管理决策。

传承人的缺乏使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传承出现断裂,许多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流失严重,濒临失传。一方面,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人多为年长者,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未受过系统的教育,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并不到位,常会遇到找不到年轻传承弟子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本应作为客家文化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就职其他行业,对客家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皮毛而忽视了其内在,不愿意真正去传承古老、复杂的客家文化,由此而可能衍生的问题是对赣南客家民俗资源内涵的误读。

3.4 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乏力

当前,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商户经营水平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者多为个体户,从业人数少,专业性不足,红色文化推广方式落后,产业化乏力,在品牌化、连锁化的市场竞争中被排除在市场外,很难推动赣南苏区红色产业集约化运营,未能使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合力。

在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展现方式多为文化场馆,创新意识不足,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缺乏优势,产品开发形式单一,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4 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策略

针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在分析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相对应地提出了利用策略,使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发展。

4.1 加强政府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支持与引导

必须有效发挥政府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完善立法保护,制定一套与国务院、江西省相关法规和政策配套,又符合赣南实际的地方法规政策,使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快“抢救”濒临灭绝的红色文化资源,用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形式记录珍稀的红色文化资源,采取“抢救性”手段对未能妥善保护的赣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记录与复原。建立民俗文化、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设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调查与研究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其空间载体的修缮与维护及其传承人才的资助与培养,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有序、健康发展。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社会化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与个人参与民俗资源开发,共享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成果。

4.2 完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体系

正确看待红色文化在赣南客家宗族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弘扬光荣革命传统,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重视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红色文化推广活动,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通过老一辈的传承、家长的教育,使年轻一代充分意识到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提升其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及作为赣南人的身份认同感。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推广工作。创新红色资源保存方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自觉学习和了解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在与外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既要汲取“养分”,又要注意保持好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使其不变质。

4.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发挥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研究,培育能够满足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管理人才。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提高物质生活待遇,创造广阔的科研发展平台。将本地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支既熟悉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又懂得市场管理基本运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建立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承激励机制,加强传承人保护。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特点,制定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承人的申报和认定制度,通过将自主申报与竞选相结合,构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传承人名录,明确传承人享有的资格、荣誉与利益,消除他们在基本生活与传承条件等方面的顾虑,充分提高他们传承的积极性,给他们的传承活动以支持。

4.4 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

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布局合理的经济发展布局。提升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形成合力。

创立品牌是当前帮助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任务,围绕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红色”“绿色”“古色”三重特质,积极挖掘其文化内涵,商户、企业与政府三方通力合作,打造富有赣南特色的品牌,延长文化产业链,提升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 结束语

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价值极高,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深刻反映了赣南人的精神风貌。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达到了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的要求,更凝聚了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物质成就与精神根基。

保护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开发。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只有全面分析其开发现状,采取辩证的态度认清其价值及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加以解决,才能使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持生命力。只有保持赣南苏区红色文化的鲜活性,才能使其开发具有可持续性,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开发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形式可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等方面,针对新时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红色文化的特点,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红色文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赣南苏区红色旅游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打造红色旅游小镇 老区遂昌 风景正好
红色旅游助力宗店乡村振兴
苏区创业致富人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