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隆安县城厢镇农业水利站,广西 南宁 532799)
资源和环境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途径[1]。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不仅可以寻求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还可以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显著效果。生态农业经济不断成熟,对应的指标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但只针对大致方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目前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项目开发对应的指标体系,可以推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是生产的主要力量。在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指标建立过程中,需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只有保障农民的利益,才可以切实促进农业发展[2]。
在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将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保农民利益。第一,收入分红。当地栽种水稻、玉米、甘蔗等农产品,需及时向外出售,收入过程中需按照每家每户入股分红。第二,聘用。当地政府可聘用村里的农民务工。第三,有效利用土地。政府需根据农民入股的土地数量给予对应的租金。
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不能发生偏颇,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两项需同时进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具有紧密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又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统筹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考量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比较值,可将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经济效益超过可持续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会发生不良情况,对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有影响。部分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经济效益效果差,但可持续发展程度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计,可以帮助农民致富,实现小康生活。另一种是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保持平等状态,即循序渐进的状况,说明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效果良好。例如动物的排泄物可以作为种植业的养料,养殖业可以帮助种植业持续发展,坚持生态农业发展,可切实提高农业经济效益[3]。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投入。人们对于资金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发展较为落后,并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如何在农村中引入资本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在构建指标系统的过程中,资本来源属于重要的一项指标。资本结构多样化说明当地发展效果好,反之,说明资本结构单一,当地发展存在较多问题。资本属于现代化量化指标,人才是发展的主要要素,也是发展的关键点。从资本运作中可了解到,技术和资金投入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人才和资本是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4]。
与城市相比,农村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政策支持、劳动力、土地等。农村具有较多土地,可以集中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相关人员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利用或深度开发。为了引入资本,政府可制定相应的政策优惠。资本可以和农民互补,一方面,农民可为投入的资本增加效益,另一方面,资本的加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获得更大利益[5]。农村劳动力多,适合农业发展。除资金外,人才也是构建指标系统的关键点之一。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发展在管理和技术上均有新要求。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本质上是农业,但在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全新的目标。虽然较多地方发展可持续性生态农业,但现代化的思想并没有融入其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最终的产出和投入不平衡,经济收益不高[6]。
农业发展和人才具有一定联系。对于人才方面的问题,当地政府应引进更多人才,吸引更多的人发展农业经济,提高人才待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和购房优惠政策等。与高校科研所签订输送人才合同,共同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道路。同时,当地政府要发挥自身作用,需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视程度。人才、资金和政府在相关方面可决定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明确人才、资金、政府为重要的指标体系[7]。
农业发展面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耕地面积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等问题[8]。建立完善的运行机构可以有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营模式是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目前发达地区实现了农民责任地的规模经营,欠发达地区多种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了规模化经营[9]。
农业经济增长走上了依靠技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道路,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5%[10]。
需建立适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与功能全面的市场体系,形成引导农民、政府调控、市场运行的机制[11]。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以及社会化服务。
应以粮食种植业为基础,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结构,确保粮食产量3 500 万t 以上。优化种植结构,开发高效的品种发展养殖业,将种植结构转变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当前,畜牧业是经营的主要方向,在多种经营中比重超过60%,在农业中达到35%,部分地区达到55%。园艺业需发展特、名、新、稀、优品种,推广设施栽培,达到防御自然灾害和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12]。
切实挖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农业,明确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帮助农民自负盈亏、独立核算、自我约束,确保其拥有独立的法人权利。发展联合农户和市场的多种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对应的市场经济体系。进入成本高的市场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应不断发展“工厂+农户”产加销“一条龙”,各种专业协会、贸工农一体化专业服务组织应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扮演走向市场的连接体角色[13]。
同时,需建立农民自我保护组织,农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时间保持不利位置,需得到国家的保护。建立农民自我保护组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相应活动,加强自我保护能力,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制度和体制的力量建立相应保护体系,促使生产要素逐渐流向农业,真正实现产品流通顺畅和农民收入提高的目的[14]。
4.8.1 投入保障
为了确保农业的稳定性,需实施各项财政政策,建立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立法,保证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法律、政策、制度上得到保证。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国家预算中农业支出合理的比例以及农业支出增长比例,注重农业保障资金筹措等措施,抓好建设工作。
4.8.2 产权保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产权保障会发生新的问题。土地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的中心点,土地所有权、分配权、使用权的分离使得承包农户可在国家法律法规下,对土地采取抵押、出租、承包、入股的方式经营。
4.8.3 价格保障
对部分农产品以及粮食制订保护性价格是较多国家调节农业生产、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策略。
4.8.4 耕地保障
耕地是我国最宝贵的农业资源,也是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依靠市场、政策,保证耕地数量。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本地农业资源的优势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相关部门需将高新科技作为主导,将农户、基地企业作为载体,真正实现贸、农、供、加、种、工、销、产、养的产业链闭环,有效解决经济效益低、商品率低、农产品转化能力弱等问题。
目前,国际化、产业化、商品化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各地需不断引入更多优良品种,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使传统农业逐渐向效益农业转变,提高投入产出率、农业生产率、商品率以及农产品转化率。
为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更大经济利益,需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切实落实规模化经营。规模经营可以有效缓解大市场和农户小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完善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使其从最初的粗放型逐渐改为集约型,保证生产要素和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推动农业产业化有效发展。
对于农业生产来讲,资金投入可有效保证农业持续生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需给予资金支持,结合现状提供相应的定向资金,保证资金充足,基于创新机会,拓展发展空间。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创新融资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创新和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最大程度形成富有特色的多元化农村金融市场,为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结合目前发展情况创新技术,如细胞工程和遗传工程等,利用可再生技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相关指标,保证技术达到最优效果。同时,切实推广科技成果,将研发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产生最大化效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包括人力和资金等,在政策上予以相应的倾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目前,现代化农业是可持续性产业,建立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能从单一方面评价。在构建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应以农业为主体。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是帮助农村实现现代化。建立全方位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可确保生态农业发展具有科学性,以此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节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