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默读教学思考与探索

2023-03-21 12:58:40才让当知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情课程标准速度

才让当知

默读作为一种不发声的阅读活动,是靠视觉感知文字符号进而理解文本的意思,从与文本对话的角度看具有更深入的意味。在低年级默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推进默读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在默读学习和训练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默读教学要求的梳理,教师需要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表述、统编教材的安排这两个层面来进行。

课程标准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的默读要求依次是:“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在“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中也提及了默读,但都不是单独的要求,而是与朗读、诵读、复述等方法融合在一起的。单从不同年段的要求来看,低年级最简单的“学习默读”中,到底学习什么没有明说,从中年级“学会”和高年级提升的要求能够看出,学习的是默读的基本方法,如不出声、不指读、渐渐地加快默读的速度等。

统编教材为了对接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在低年级安排了具体的默读学习内容,体现在多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要求中。这些要求是从“试着不出声”开始训练的,直接体现最低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默不出声”,二年级上册《雪孩子》《纸船和风筝》的课后都安排了这样的训练;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说说人物植树的情景;《枫树上的喜鹊》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我”喜欢的是什么。不难看出,学习默读的训练主要安排在二年级的几篇课文中。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几篇课文,教师在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也要开展相应的默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默读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这种阅读素养在不同学段的体现是不一样的。低年级默读训练的目标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阅读速度。低年级学生受自身特点影响,阅读速度普遍较慢,这必然影响阅读效率。研究表明,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三倍。因此,学生学习朗读的同时,也需要学习默读,这样有助于提升阅读效率。毕竟阅读速度的提高带给低年级学生的不仅是读课文快了,而且能够用在课外阅读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些都能够为学生后续阅读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促进阅读理解。在默读的时候,学生能够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文本内容上,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学生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圈画、批注,也可以停下来思考。学生朗读课文,一般都会急着读一句,很少有思考的时间。因此,默读有助于学生在有难读的地方进行思考,有利于理解文本内容。

三是提升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处在由有声语言到内部语言过渡的阶段,而默读学习正是把原本需要通过发声才能理解的语言文字直接内化为静默语言,也就是思维与内部语言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对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统编教材的学习安排看,默读学习明显迟于朗读学习,一年级学生开始识字时就学习朗读,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字词句的主要手段;默读是二年级才开始安排训练的,应该说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低年级默读教学的主要路径有哪些呢?

一是借创设情境来驱动默读。低年级的默读教学出现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有些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了默读的方法,他们在翻阅一本书时没有发出声音,尤其是在看画面时通常是不发出声音的,实际上这就是默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情创设情境。如教学《雪孩子》,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课文比较长,看谁能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阅读一遍。结果最先举手的学生只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而最后读完的学生用了近六分钟;接着笔者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同样的课文大家读起来快慢不一样呢?学生找不到答案时,笔者让最先举手的学生介绍自己读得快的方法:像看课外书一样,用眼睛默默地看,不发声,就能够读得比较快了。最后笔者让其他学生也试着只用眼睛看,不发声,并要求学生把这种方法带到课外阅读活动中,追求能够读得快一些的效果。

二是在顺应学情中体验默读。低年级学生正在学习朗读,教师突然要求他们不出声地读,他们肯定很不适应,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指读或者翕动嘴唇。针对这种情形,教师需要寻找适当的路径,逐步训练学生养成默读的良好习惯。在明确了默读的基本要求后,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呈现文本内容,让学生的手指够不着阅读对象,并要求他们闭上小嘴。在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之后,教師再训练学生一行行地扫视课本上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训练,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是怎么读的,如眼睛在读、心里在读、大脑在读,这些都说明学生初步体验了默读的基本要求,努力改变此前朗读训练造成的影响。

三是从评价效果中促进默读。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学评价。但是,默读主要是学生在大脑内部经历的言语活动和思维活动,低年级学生无法表述自己的思维活动,该如何进行评价呢?这就需要教师重视默读效果的反馈,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回答来检测学生的默读效果,再判断学生默读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默读作为阅读能力的一部分关乎学生的一生发展,毕竟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更需要用默读来完成工作。低年级处于默读的起步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否有助于学生真正形成默读能力,自然值得教师不断反思,确保学生的默读不输在起跑线上。

一是默读需要持续训练。在默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有些教师想追求一步到位的教学效果,往往欲速则不达。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分阶段训练,即从朗读到默读可以先用“小声”读过渡,再重视不出声默读;另一方面,学生默读需要不断训练才能形成默读能力。

二是默读不是一味求快。虽然说默读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快速阅读能力,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默读,重点在于打好默读的基础,即学习不出声、不指读,渐渐养成默读的习惯,阅读的速度自然会慢慢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一味让学生比谁读得快,会导致学生只重视读的结果不注重读的过程,就达不到阅读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低年级默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年段特点出发,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默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提高默读能力。

猜你喜欢
学情课程标准速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行驶速度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速度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