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阳
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抓手,最值得我们仔细推敲、品读,感受其语言内涵的丰富,感悟其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用意,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罗才军老师和何捷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都抓住课文中最为精彩的第三自然段发力,方法不同,指向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先来看看罗才军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第三自然段课件,生读)读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时候,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看到了一大团花儿簇拥着,有紫色的、白色的、红色的……五彩缤纷,好看极了!)师:“簇拥”一词用得好,这么多美丽的花儿聚集在一起,就叫花团锦簇。花儿有这么多的品种,这么多的颜色,就叫姹紫嫣红,请你带着这种理解和感受读读这句话。(生读)师:大家认为她读得好不好?(生: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师:你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秘诀。(生:当我读的时候,眼前就会出现那些簇拥着的美丽的花。)师:该怎么理解“走过任何一条街”?(生:随便哪一条街。)师:德国的随便哪一条街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的街道连接在一起,就汇成了——(生:花的海洋。)师:请大家一边读这句话,一边想象画面。(生读)师:读着读着,我们看到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这个句子到底有什么魔力呢?你觉得这个句子中哪儿是观察?哪儿是想象?(生:“家家户户……姹紫嫣红”是观察到的,“许多窗子……应接不暇”是作者的想象。)师:是啊,有了观察,想象就有了基础;有了想象,观察就得到了升华。迎面扑来的花的海洋,就是在观察、想象的回环往复中生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何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把景致特别美的句子画出来。(生:“走过任何一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作者用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写出了景致特别美。)师:请你看图说一说具体写的是花儿的什么美?(生:花团锦簇是样子美,姹紫嫣红是色彩美。)师:还有谁找到了别的句子?(生:“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应接不暇。”这句话中的应接不暇写出了景致特别美。)师:还有哪儿美呢?(生:我认为“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不仅写出了花的美,还表达了人的心灵美。)师:说得真好,请大家一边读这段话,一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个“美”真实、自然地写出来的?(生:先写花儿美,后写心灵美。)师:对啊,先从观察到的写起,再写思考得出另一个层面的美,写得真实、自然。大家再读读这段话,感受这种真实、自然的写作顺序。
我们先来赏析罗才军的教学。
罗老师先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得具体、生动、鲜明,通过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在学生说出想象用上了“簇拥”一词时,罗老师充分肯定“用得好”并进行了具体阐释,“这么多美丽的花儿聚集在一起,就叫花团锦簇”,学生接下来说想象时,就学习运用了把想象说具体的表达——“有紫色的、白色的、红色的……五彩缤纷,好看极了!”在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个点的基础上,罗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想象“花的海洋”这个面,使想象由画面美向动态美转换,由点到面地呈现了德国大街上的别样风情。
罗老师的过人之处在于没有让教学停留在想象画面上,而是及时引导学生用朗读进行表达、用对话进行体会。当学生表示朗读能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时,罗老师再让学生说出获得这种效果的秘诀:“当我读的时候,眼前就会出现那些簇拥着的美丽的花”,随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一边读一边想象的基本方法——朗读的时候,边读着眼前的文字,脑中边出现文字所描绘的景象。
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开展合理想象之后,罗老师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是如何进行想象的。先提出“读着读着,我们看到了这么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句子到底有什么魔力呢”,引导学生分辨“哪些是观察,哪些是想象”,进而总结观察与想象的关系是“观察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观察的升华”,而且要在观察、想象的回环往复中才能使想象更趋完善、合理。这样就十分巧妙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教的是阅读,写作的知识点也无痕地蕴含在其中了。
一边读一边想象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的一种方法,但学生所读和所想象的内容之间往往不能形成一种能力积淀下来。罗老师的教学,虽然并不刻意强调学生学什么,但学生从课文的精彩内容中获得的阅读素养和写作素养都如影随形地浸润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了。
我们再来赏析何捷的教学。
何老师在学生读了第三自然段后,要求学生画出“景致特别美”的句子进行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何老师引导学生重点把“美”的不同性质方面的内容说出来,如学生找出“走过任何一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并指出作者用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写出了景致特别美,何老师提示并追问“看图说说具体写的是花儿的什么美”,学生很快用“样子美”“色彩美”完成了对美的概括。针对学生随后的分享——“花的海洋”“一簇一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何老师相继引导学生体会到“样子美”“整体美”“人的心灵美”等不同性质的美。何老师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深入体会文本的内蕴;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美的内容表述向美的形式表达过渡,即“样子美”“色彩美”“整体美”都是外在的美,这种美的创造者才更为关键,那就是“人的心灵美”。
何老师要求學生在阅读中“和美丽相约”,不仅要知道美的内容是什么,更要懂得美是怎么表达出来的。他在学生分享了“景致特别美”后,明确提出“请大家仔细读读这段话,看看作者是如何写这个‘美的”。学生能很快完成这一关键性问题的体会——“先写了花的美,然后写人心灵的美”,就是得益于前述对话的铺垫,于是何老师顺理成章地进行了总结:“先由观察现实入手,再到思考总结出另一层面的美,作者写得很自然,这就是观察思考的应有顺序”。由此可见,何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自然段的目的是体会课文中“写作的自然顺序”,这也是他在这一课教学中明确提出的“指向表达”的一种具体体现。
两位教师都充分利用文本内容中对花的多方面描写,让学生完成对所观察内容的把握,这是他们用教材教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基础,罗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在把想象具体化、动态化、合理化的过程中达成了从阅读中体悟表达的秘妙;何老师则引导学生寻找描写美的句子,在分享特别美的景致中体会写作的自然顺序——由观察到思考。虽然只是一个自然段的阅读教学,两位教师都能在局部中体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特点的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转化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学习阅读与写作素养的方法。这也是他们的教学异曲同工的一个表现。
应该说两位教师的教学都较好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意图,而何老师虽然把指向表达的意图尽量融入阅读之中,但看起来结果的出现还是有些直白,没有罗老师的教学显得从容不迫、丝丝入扣,这或许是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