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圣心源》浅谈血瘀、痰饮

2023-03-21 01:26马永华王雅莉王孝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周流黄元御一气

马永华 王雅莉 王孝林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黄元御尊古崇圣,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提出“一气周流”理论,并以此阐明人体气机升降变化,体现于阴阳、气血、五脏六腑、五行及脉、病症等,执简驭繁,便于理解。且黄氏自拟方颇多,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易于学习。血瘀、痰饮是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以及病理产物,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黄氏在血瘀、痰饮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具有独特见解,且易理解。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曾立志“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然盛年之时,因用功过勤,突发眼疾,因庸医误治,左眼失明,遂弃仕学医,并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黄元御天资聪慧,博览医籍,研读岐黄之术,推崇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尊之为医界四圣;著医书十二部,其中《四圣心源》乃黄氏诸书之会极,“一气周流”学说是黄氏的重要学术思想,“培植中土,抑阴扶阳”是黄氏首创的诊病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黄氏师古不泥于古,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不揣浅陋,试析《四圣心源》中的血瘀、痰饮。

1 “一气周流”的概念

《四圣心源·脏腑生成》云:“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1]3黄氏认为祖气是人体最原始的生命之气,中气源于祖气。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纽,阴升而化阳,阳降而化阴;中者土也,土分为戊土、己土,己土左升,半升为肝木,全升为心火;戊土右降,半降为肺金,全降为肾水。人体脏腑气机运行以中土之气为中轴,形如车轮之轴承链接肝、心、肺、肾四维,轴运轮行,轮运轴灵,如此循环周流。形成“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的“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对人体生理病理指导意义重大。

图1 一气周流图

黄氏用“一气周流变化于五行之间”[2-3]总结人体的生理特点。如《四圣心源·五行生克》曰:“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1]2-3由此可看出五行相生相克中有气的运动,相生者助水木上升,火金下降;相克者,制其太过,维持四维的平衡。《四圣心源·气血原本》曰:“肾水温升而化木者……是以胃为化气之原。”[1]4己土左旋,温暖而生乙木;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阳极化阴,心火清降以化肺金,肺气肃降,则生肾水,是缘戊土右转,阴极化阳,肾水温升化木。由此可看出黄氏的核心思想为“一气周流”,五行之土的阴阳升降轴为“一气周流”的核心,而五行生克关系维持“一气周流”的生理状态[4]。若“一气周流”循环障碍,则罹患疾病。

2 血瘀根原

2.1 病机——肾寒脾湿,肝血不升,木陷而血瘀 《四圣心源·气血》曰:“胃阳右转而化气,气降则精生,阴化于阳也,脾阴左旋而生血,血生则神化,阳生于阴也。”[1]62气血皆由中土脾胃之气所化,气得肺之清凉,则清则调畅、热则郁蒸;血得肝木之温暖,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气属阳,血属阴,气血变化也在阴阳升降之中,阴阳升降寓于中气变化。

《四圣心源·血瘀》曰:“坎阳虚亏,不能升发乙木,温气衰损,故木陷而血瘀。”[1]65黄元御指出血瘀的根本病机为阳虚水寒,土湿滞陷,脾气遏抑,致温气颓败,肝血不升,陷则凝瘀。血以温升为性,得以肾水经脾左旋,而血中温气化火为木,肝血方生。血实则上升,升则气血畅通;血虚则肝脾不升致下陷,陷则血凝而瘀。凡是出现肌肤枯槁无泽,眼角青黑者均是肝血瘀滞的表现。而肝脾不升缘阳衰阴旺,肾水下寒不能温乙木,水土寒湿不能左旋,中气堙郁不运。因肝木之火上升之道被遏,相火下陷,郁而化热,则出现肝热,而脾肾湿寒。应明辨此病机,切不可误以为阴虚,专投清润养阴之品滋生寒湿,则病难治也。故治疗宜清上而温下,温水则乙木暖,燥土则太阴升,清木则郁热散;湿寒得除,郁热得清,肝脾复升,中气畅运,则血瘀消,症状除。

2.2 破瘀汤浅析 黄氏推崇四圣,但遵古不泥古,处方遣药尊经又创新,自创破瘀汤,组成有甘草二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丹参三钱,桃仁三钱,干姜三钱,首乌三钱。甘草补中益气;茯苓利水健脾,渗湿燥土;干姜辛热,温脾胃之阳,祛脾胃寒湿,温脾而暖肾;三药合用补益中气,燥土祛湿。桂枝入肝脾,温散发舒,使肝气舒,又善达肝郁,则乙木疏通,脾气左旋;丹皮辛凉疏利,达木郁清肝风,行瘀泻热,二者合用使肝气条达,肝郁之热散[5]。丹参入肝经,通经止痛,行气破瘀;桃仁活血祛瘀,善润结燥。何首乌滋补肝肾,养血荣筋。该方溯源为《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丸”加减化裁,去赤芍,加丹参、甘草、干姜、首乌而成。全方合用共奏燥土暖水,扶阳抑阴,达肝泻热之功,使中气轮转,肝脾升,清浊复位。如图2所示。

图2 破瘀汤图

3 痰饮根原

3.1 病机——阳衰土湿,金水堙郁,气滞津凝 《四圣心源·痰饮根原》云:“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郁,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1]85-86中气畅和,己土左旋,肾水温升以化乙木,戊土右转,心火清降以化辛金,肾水得心火温而不寒,心火得肾水上济而不热,一气周流,循环无端,阴阳相和。而痰饮之病根源于土湿,太阴脾阳衰败,寒湿困土,戊土右转失政,肺气壅滞,肺气不布,则气不化水,水湿郁积于上而成痰;脾不升清,肺气壅滞,不能化水,则肾寒不化气,则聚积于下成饮[6-7]。脾虚湿困,水谷不运,停聚脾胃,致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滋生痰湿。

在上之痰,火性炎上,郁久化热,多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寒湿,上热下寒,治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温清并用,以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为定法。上下殊方,上热加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下寒佐以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宿痰胶粘者加枳实行气化痰。痰在上脘者可吐出,中脘者可大便以泻之。饮停脏腑,胸膈之上以十枣汤逐水饮,脐腹之下以猪苓汤利水从小便出;饮停经络者,以五苓散泻于汗尿而解。

3.2 姜苓半夏汤浅析 姜苓半夏汤出自《四圣心源·痰饮根原》,组成为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该方为二陈汤加减化裁而成,去乌梅,加泽泻。茯苓健脾渗湿利水、甘草培土益气、生姜温胃散寒;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平喘,橘皮行气燥湿,二者合用以利肺气;泽泻渗湿利水,全方合用共奏健脾行气燥湿之功[8]。如图3所示。治病必求于本,痰饮之本在于脾胃,肺肾为标,此方旨在治生痰之源,中土之气旺盛,脾升胃降,木火升发,金水敛降,气能化水,水能化气,津液流畅,痰饮自消。

图3 姜苓半夏汤图

4 总结

黄元御认为“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阳虚土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四象生变,百病丛生;阳虚土湿,肺气不布,肾水凝瘀,水气不化,痰饮自生。若长期如此,阳降不化阴,则阴不得以上升化阳,阴阳升降失常,肾水不温,左路升发不足,肝血不升,陷则化瘀。久而久之,痰瘀互结,疾病加重,缠绵难愈或变生他病。

黄元御强调培植中土,中气旺盛,一气周流畅通,肺金清降,肾水温升,则痰饮可消;肾水温升,温暖乙木,肝血上升,则血瘀消。“怪病多痰、怪病从瘀”,故应治本,培植中土,中气畅通,阴阳升降有度,四象运转,疾病可愈。

猜你喜欢
周流黄元御一气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黄元御苦读医书成大器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不附和名医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
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