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萍 张晗
(1.华北理工大学体育部 河北唐山 063210;2.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组 河北唐山 063000)
近年来,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纷纷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大学体育课程大力遵循及落实体育课程独有的育人功能,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大学体育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道路。大学体育课程加入思政建设,形成一系列围绕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目标在于培养“健全的人”。着力于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教育,重点发挥大学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中的育人价值,赋予了大学体育课程独有的育人功能。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外教育界充分肯定了体育在整个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对体育的肯定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2]。那时期,他们挖掘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利用其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以及爱国主义熏陶,并且将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智育教育充分融合,奠定了体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在西方的精英教育中,体育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体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塑造。体育运动已经成为欧美国家教育的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欧美很多高校都是运动第一,学习第二。国外领导人都从不以学历高低作为竞选和拉票的依据,而是以自己是体育达人,有什么体育特长,参加过哪些体育比赛,获得过什么体育殊荣作为竞选总统、议员等政治地位的宣传资本。
更多欧美传统文化认为,体育活动实际上锻炼了孩子的品质和素质,以及他们在团队活动中合作和领导的能力。同时,通过体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了吃苦和理解失败的机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学生家长,他们对这些优秀体育品质的认可,以及学生对这些优秀体育素质的获得,都离不开教育家在体育课内外持续的价值教育引导和行为引导,使学生形成了后来的习惯和认知,获得了优秀的体育素养。
目前对课程思政与各个学科的融合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通过文献资料可以得出,国内外学界都对体育的育人功能都做出了肯定。在国外,他们挖掘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利用其功能对受教育者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以及爱国主义熏陶,也通过体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了吃苦和理解失败的机会,这对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随着新时代对大学育人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国内教育界学者逐渐关注到高校体育所包含的显性、隐性育人功能,并尝试将大学体育课程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索出新的教育路径,但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大多数学者对理论研究较多,且研究尚不充分。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课程思政的理念提出,使更多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大学课程同课程思政的探讨,但在对资料梳理的过程中发现,理论探讨较充分,实践路径研究较为鲜见,并且大学体育课程中,健美操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路径实施研究还未发现。因此,大学公共体育课——健美操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研究,依然有很大探索空间。
健美操课程一般为大学公共体育选项课程,也是学校体育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健美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有氧运动为主的,突出健、力、美的运动特征,融舞蹈、体操、力量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它既包含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众健美操,又包括极具欣赏价值的竞技健美操。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健美操又衍生出多种运动形式,有蕴含街舞、爵士舞、民族舞风格的健身操舞,大中小学生喜爱并积极参与的啦啦操,适合大中型表演、健身的排舞等,既丰富了健美操的形式,又增加了参与人群。
在体育与艺术交融的坐标系里,健美操课程就定位在健与美这一充分展示人体运动姿态的运动项目上,健美操课程通过系统讲授、翻转课堂、分组探究、混合教学等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健美操的基本技术要领,掌握利用健美操运动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提升健与美的体育欣赏能力,并且着重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3],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起到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重要作用。
传统大学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目标由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部分组成。其中,情感目标主要指学生在课程中情绪的感知目标。该文在“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下,重塑情感目标,在健美操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教学思政元素,明确思政、品德方面的教学目标,这较之前的情感目标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每节课的课程思政目标都紧紧围绕此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部分、教学评价[4]、学生的学情等情况合理而缜密地进行设计。
立足课程思政的现代课程观,大学健美操课程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重新塑造了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之外,还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雕刻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规范体育道德与正当竞争意识、培养高尚集体主义情感”的课程思政目标融入情感目标之中,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单元,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知识目标:理解健美操的基本技术要领,正确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知识和方法,实现终身体育;通过健美操表演编排、比赛视频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健美操和其他相关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并提高审美素养。
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动作,熟练完成健美操基本套路;通过健美操整体操化套路的表演,提高学生专项能力,增加体育技能;通过健美操动作、队形创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彰显体育品质;通过考试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
素质目标:提高心肺功能,提高学生对自身姿态和肌肉的控制力、身体协调性、上下肢柔韧性,改善身体成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增强其体育锻炼意识。
思政目标:提高对健美操的学习热情,享受快乐体育,培养团结、进取等优良品质,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规范体育道德与正当竞争意识,雕刻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培养高尚集体主义情感。
高校体育课程采取“技能教学+实践探究+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形势下,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为目标进行实践探究教学活动,在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最终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与体育素养,并进行民族意识、爱国情怀、奥运精神等思政教育,形成大学体育课程特色课程设计——一个主线引领,着力于2个核心要素,共享3个系列体育模块,达成四位一体课程目标,完成5个教学实施环节。
引领:以“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为主线[5],目标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着力:2 个核心要素分别是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实现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基本部分开始,开辟体育知识小课堂,提高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体育欣赏能力,提升体育素养;在课堂基本部分中,专项项目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充实体育技能,培养体育爱好;在基本部分后期,加入体能练习,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并植入体育健康意识;2个着力点同样也可以通过教学方法实现,如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彰显体育品质。
共享:3个系列体育模块可以互通共享。第一个模块:体育情怀。通过讲解、举例各项体育赛事中的规则运用,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遇到困难要勤思考,选择正确的方向,不畏失败,努力练习,突破自己,走向成功。第二个模块:体育精神。感受体育赛事中蕴含的体育精神,鼓励学生顽强拼搏,树立正确人生观。第三个模块:体育故事。用各种体育比赛中的感人故事以及运动员成长与拼搏的事迹,以及知名人士的体育故事,引领正确人生方向。
目标: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深挖体育思政元素,促进学生体育素养、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为目标,最终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实施:通过5个教学实施环节“课前+课中+自主探究+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完成体育课教学目标,并且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关键、以新信息系技术”为载体,最终实现体育素养与思政教育协调统一。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健康理论,构建体育思维体系,提高学生体育知识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健美操专项素质、体能练习,让学生提高素质能力,增强体育健康意识,磨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通过健美操整体操化套路的学习,提高学生专项能力,增加体育技能,规范体育道德与正当竞争意识;通过健美操动作、队形创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尚集体主义情感,彰显体育品质。
3.3.1 关注体育基础知识讲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在体育理论教学部分突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思政目标。这部分的教学核心是构建学生的体育思维体系,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体育,大学体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明确课堂常规、本学期所学内容及成绩评定标准。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具体体育案例,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完成思政教学目标。
该部分可以用体育界代表人物的故事讲解或竞技比赛视频直接点燃学生思想上的火花,植入爱国主义精神。发掘诸如郎平、姚明、武大靖等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及他们不畏艰苦、拼搏奋进的励志经历。还可以摆出事实、结合体育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述奥运会中中国兵乓球队的追求卓越,中国女子排球队的不畏强敌,中国跳水队的不懈奋斗。例如,传达中国女排国家队队长朱婷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中所表达的情怀:女排精神就是女排胜利的支柱,女排精神就是祖国至上、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败。
3.3.2 加强身体素质练习环节,雕刻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
在健美操素质专项练习、大学生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练习及体能练习过程中融入“雕刻顽强意志与拼搏精神”的思政目标。素质与体能练习是相对枯燥而乏味的,并且还伴随着因为运动强度增加而带来的身体负担,是对学生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在素质和体能训练中,可以在迅速增强身体体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战胜自我的意志。在进行该部分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并且积极鼓励学生。例如,为学生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课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永不放弃的坚韧品质。在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中,注入体育情怀,遇到困难要勤思考、有方向,不断勤练习,树信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迎接困难并克服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怯懦,帮助学生树立不畏困难的信心和挑战困难的能力。从另外一个维度看,通过感受体育情怀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培养不畏艰难,乐观开朗的心态。
3.3.3 形成成套动作表演机制,规范体育道德与正当竞争意识
在健美操课的体育课堂常规、团体表演、模拟比赛中突出促进“规范体育道德与正当竞争意识”思政目标的达成,提示学生按照各项规定规范自己的言行,主动建立规则意识,以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常规要求。
体育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常规。课堂常规在每节课的执行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感,是课程思政教育中组织纪律的具体体现。规范课堂常规,严肃每一个课堂常规环节,帮助学生树立规则规范。
健美操成套动作的表演和成套动作的比赛是各个高校健美操课程验证学习效果的常用教学形式[6],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勇于奋斗,追求成功,永不言败的信心。另外,在健美操表演和竞赛的组织过程中,如何适应规则,遵守规则,享受规则,是对学生提出的另一层次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观念。学生通过表演、比赛体现体育精神的力量,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培养顽强自信,胜不骄、败不馁,会合作,能包容的优良品质。
3.3.4 积累创编、实践经验,培养高尚的集体主义情感
在健美操小组创编、课程评价的教学环节中,强化“培养高尚集体主义情感”的思政目标。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中蕴含着高尚的体育情怀、积极的进取精神和有高度的团队意识,这对于思政教育来说,是大学体育课独有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大学健美操课程中的小组创编、组间评价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交流,互相帮助,以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树立正确且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力。
这部分教学会安排在整个教学周期的后半部分,在学生基本掌握健美操规定套路后,为了培养其实践与创新能力,会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对已掌握的内容进行动作再创编和队形再创编,期末教学评价中30%的成绩来自小组展示。组内每一个成员,为了使成套表演完成得更出色,都要相互沟通、协作,换位思考。在一个完整的健美操表演中,既要有“主角”,也要有“配角”,并且在队形变化过程中必然要完成“主角”与“配角”的角色互换,这既培养了他们的包容心,又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运动技能与思政育人相统一,深度挖掘并积累具有体育特色的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隐性融入健美操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充实课堂的思政内容,在传授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养的同时,引领学生明确思维方向,塑造学生高尚品质,培养学生拼搏斗志,让学生树立爱国信念。
学生通过健美操课程的学习,深刻感受到体育情怀、体育故事、体育精神带来的体育力量,深刻感受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并愿意为之不断拼搏奋斗,勇敢向前,为建设美好的祖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