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舟
(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由于我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非常依赖国际市场,这种外向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潜藏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我国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构想。“双循环”的核心是经济循环,循环本质为互联互通,要使经济循环起来离不开我国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完善。当前我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就在于构建顺畅的双循环物流供应链体系。
加入WTO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影响,物流的价值不断凸显。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已达到300万亿元,快递包裹业务量占全球快递业务量的60%,港口货物与集装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数字均表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物流大国和全球供应链枢纽。物流供应链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在衔接生产要素循环流转、畅通商品流通与消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行业发展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依然不是物流供应链强国,强国之路任重道远。
当下中美关系日益复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问题给我国物流供应链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重组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发挥物流供应链在产业链条中的支撑作用。但现阶段我国物流供应链建设所遇的问题阻力仍有很多。
第一,现阶段我国物流业短板多。短板一是社会物流总费用GDP占比高,总体看我国物流仍为粗放型发展。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14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4.23%,且物流业年均增加值均在8%左右。短板二是现代物流主要通过产业融合路径改造传统产业,但我国物流业与各产业融合的深度、广度均不足且差距大。短板三是我国物流业在供应链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品牌意识等软实力上同发达国家还有较远差距。短板四是虽然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物流供应链全球空间布局不足,国际货运能力差,国际物流、商流和信息流均依赖欧美国家,很多关键产品和技术缺乏产业链供应链。
第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法规政策支撑不完善,“软硬”营商环境有待加强。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不够合理、建设不够完善,物流资源分散且分布不均。从国内来看,物流“点设施”布局不均衡,例如高铁物流设施、货运机场及各类物流枢纽、货运场站等节点功能不完善,没有形成物流网络化运作。农村物流设施不配套,产业物流、冷链物流等体系不健全。从国际来看,没有形成多式联运体系,交通运输与物流供应链融合不充分,“新基建”发展刚刚起步。另一方面,物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杂乱,系统性和整体性统筹不足,多头管理现象多,配套措施和制度不够,行为约束和政策支持不到位,未形成物流供应链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第三,物流企业普遍缺乏绿色管理理念与绿色经营意识,绿色物流技术应用不足。物流企业没有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绿色管理方法,仅注重短期利益忽视企业长远发展责任,须改变经营发展模式。由于中小型物流企业整体实力不足,且缺乏绿色供应链整体性思考,对于环保方面的研究、投入以及这些研究在物流供应链内部的推广、应用都不足,存在资源浪费与污染等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在绿色物流政策出台、环境标准制定与物流活动监管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也有待增强。
第四,物流供应链人才缺乏,物流管理创新力不足。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协同程度低,对第三方物流、共享物流等新模式缺乏足够认同,各类资源利用率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引导国内国际资源配置,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为辅,利用政府、市场两种力量,补足物流业短板。要推动物流供应链现代化,降低物流费用补足短板一;提高供应链整合能力,推进产业融合补足短板二;打造物流供应链战略体系,提升软实力补足短板三;提升物流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国际循环补足短板四。
1.推动物流供应链现代化,降低物流费用补足短板一
首先,鉴于目前我国物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与新发展格局间大大脱节,要以推进物流供应链现代化为首要任务,改善供应链设计与规划,优化物流供应链布局,提升企业供应链弹性,形成具有创新力强、附加值高以及安全可靠的现代物流产业供应链。要提升现代物流能力,建设智慧物流,把现代物流体系纳入新基建项目,提升物流运营与服务体系,支撑国内巨大市场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其次,物流企业较多采用多级供应链、多渠道经营等运作方式,耗费了供应链多级维护和运营成本,增高了物流费用。要实施“强企”工程,提升技术与装备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型物流企业,支持产业联盟,提高物流供应链企业采购能力、品牌能力及渠道控制力。深化物流企业内部管理与技术创新,推广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并以创新驱动改进运营方式,降低成本补足短板。
2.提高供应链有效整合能力,推进产业融合补足短板二
现今物流竞争已经上升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整合优化供应链已转变为增强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供应链发展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合理调配现有供应链资源,提高供应链整合能力,以促进物流业与各产业的融合发展。物流业要借助企业战略和先进管理技术同其他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并在融合优化过程中实现对产业链条系统性的把控。
第一,整合思路要以需求变化为导向。现今消费者正逐渐改变消费思路,未来供应链发展需要以遵循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视顾客体验感消费,让消费者参与进供应链整合过程之中,形成供需双方价值网络体系,使组织和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第二,产业融合要利用数字技术。数字科技和互联网技术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使管理者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行业变动进行把控,合理配置资源,通过优化供应链个体实现物流与各产业的全渠道融合。要利用数字技术驱动物流与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进行产业融合,以畅通国内大循环来带动国际外循环。
3.打造物流供应链战略体系,提升软实力补足短板三
从宏观角度,一方面加快培育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内需体系,从国家、城市、产业、企业等各维度打造物流供应链战略体系、组织体系与运作体系,形成具有创新力强、附加值高并且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努力增强物流供应链供给体系韧性和需求适配性,培育出重量级物流企业,为行业做出示范与引导。另一方面,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系统性物流运行模式,强化国际货运能力并完善国际物流空间布局,推动形成全球性物流服务网络,联通内外循环。
从微观角度,物流企业要有物流运作主体意识。企业要培养供应链管理、诚信体系以及品牌意识,加强行业自律等。阿里巴巴等数字化跨境物流核心企业要有勇于主导国内供应链过程的责任意识,可以通过联盟、合作、产业联动等方式促进商贸物流链升级,提升我国物流供应链软实力。
4.提升物流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促进国际循环补足短板四
当前,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愈发普及,供应链各参与方的合作更有效便捷,地理空间限制被消除。但美国企业仍把供应链中许多核心技术把控在自己手中,而我国供应链仍属供应链的中低端,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将上升到全球供应链布局的竞争。
提升物流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重视供应链的系统性建设,以供应链创新推动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以绿色流通和逆向物流布局供应链应用。要促进海铁联运网络优化和新技术应用,推进智慧供应链建设,提高全链柔性化运作能力。要提高国际物流链控制力,运用枢纽、信息、制度等更好维护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我国物流企业应简化运输流程,实现跨境物流信息实时共享,降低物流成本,并发展海外供应商,实现渠道多元化,提高商品物流的便捷性与供应链弹性。加快完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和立体化高效运输体系,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物流企业,提高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国际竞争能力。要利用自贸区自贸港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连通器”作用,提升自贸港流通信息化水平。我国要借鉴国外先进自贸港经验,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深度整合资源,发挥要素集聚功能提高通关效率,推进港航物流及商品跨境监管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国际循环。
第一,实施“强基”工程,改善物流营商“硬环境”。要夯实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包括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仓储加工配送体系建设以及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完善农村物流设施,优化农村物流网络,缩小城市与农村物流差距,补齐农村流通短板。要推动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的循环流转以及各环节的有机衔接,破除制约合理流动的堵点防止资源错配,从源头畅通包含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内的国内经济大循环。要布局跨境物流网络,完善跨境物流枢纽及海外仓等基础设施,优化国际物流通道,开展航空物流运输业务,对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进行全球性全方位优化与配置,同国际企业深化合作,拓宽我国物流国际发展空间。
第二,完善物流行业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优化营商“软环境”。要培育良好的物流供应链发展政策环境,完善供应链配套措施和物流企业准入标准,疏通各项物流政策间堵点,减少政府行政管理权限,打造服务型政府。要积极研究与数字物流相适应的商贸规则和监管规则,清理机制障碍,消除贸易壁垒。要把握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在自贸区打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
随着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得到逐步认同,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物流模式不断涌现,绿色技术的应用广度提升,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标准。双循环物流供应链发展需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物流活动始终,将低碳思维和节约思维深入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和供应链管理各个节点,促使管理者不断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实现物流企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协调。政府要健全绿色发展约束管理机制,培育供应链上下游形成绿色生产企业群,助力环境保护管理和企业的绿色生态发展路径。
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存在很多现实阻力,我国尚未形成绿色消费的大环境,打造绿色物流供应链的内在动力不足,很多中小物流企业“绿色”意愿并不强烈。这种情况需要政府完善绿色供应链正向激励机制,降低绿色信贷、基金支持的审批门槛,通过外部激励补偿企业的投入成本,使企业真正从绿色管理中受益。
人才是探索创新的主体,人力资源是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基石,管理者应致力于培养物流供应链领域专业人才,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与价值。企业要重视内部人才培养,通过横纵向人才的双向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协同程度,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和各类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拓宽物流供应链人才输送渠道,完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打造科创基地并吸引更多海外高素质创新人才来我国发展,提升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创新实力。
新冠疫情与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对我国物流供应链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新机遇。世界无论如何演变,其主流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现今我国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物流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新发展格局下构建我国双循环物流供应链,需要每一个参与方的不懈努力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