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通高中学生农业生产认知现状及反思
——基于某城市高中的调查研究

2023-03-21 21:58刘继勋贾旭超孙晓李燕梅程科娟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经历作物

●刘继勋,贾旭超,孙晓,李燕梅,程科娟

一、问题提出

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相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劳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各学段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细化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要求,在技术层面提供具体指导。

劳动教育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必然要求。调查显示,可能受硬件建设、升学压力、对劳动错误的价值取向、支撑保障能力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导致劳动教育未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并反思可知,劳动课程化是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根本途径[1]。劳动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2],“生产劳动”更贴近朴素意义的“劳动”概念,更容易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对于有试验田、种植园等农业劳作基地的学校来说,“农业生产劳动”是开展校本劳动课程设计的一个方向,配套硬件为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开展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高中学生的农业生产认知现状,以五育并举为引领,不断完善发展劳动教育方式。

二、研究设计

选取中部某省的省会Z 市的一所高中作为调查对象。Z 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北临黄河。该省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大部分是平原地区,广泛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

共有485 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20 名学生参与访谈。为保证题项设计合理、层次清晰、易于理解,问卷设计完成后发放给学科专家、学校分管领导审阅进行效度检验。问卷设计包含基础信息、农业生产认知、农业生产态度三个部分共34 个题项,涵盖单选、多选和开放性问答。调查放在学校机房统一进行,有教师配合对学生给予专门填写说明,使其认识到此次问卷调查的意义,从而规范认真填写。问卷设计了两个相同问题但描述不一样,配合问卷填写总时间筛查,用于信度检验。回收有效问卷457 份,其中男生占比51.9%,女生占比48.1%,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三、调查结果

(一)城市高中学生农业生产经历匮乏,即使有也缺少实质性接触

参与调查的学生城镇户籍358 人,占比78.3%,农村户籍占21.7%。农村户籍学生进入城市高中就读,有的得益于升学政策,有的是户口没有转成城市户口,但必须初中3年得在Z 市就读才可以进入该市高中就读。这批学生符合调查对象要求。城镇户籍学生中,5.6%具有“5年及以上”农村生活经历,6.4%具有“3年及以上”农村生活经历,12.3%具有“1年及以上”农村生活经历,“1年以下” 农村生活经历的有27.9%,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有47.8%,有农业生产经历的学生是22.7%。农村户籍学生中,31.3%具有“5年及以上”农村生活经历,15.2%具有“3年及以上”农村生活经历,14.1%具有“1年及以上”农村生活经历,“1年以下”农村生活经历的有22.2%,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有17.2%,有农业生产经历的学生是52.6%。

通过访谈得知,城镇户籍学生有农村生活和农村生产经历的,多是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后随父母移居城市,或者寒暑假去农村老家接触了农业生产。近乎一半的城镇户籍学生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少部分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多是带有假期体验或繁忙课业之余的放松体验性质。大部分城镇户籍学生的农业生产经历非常匮乏。对比城镇户籍学生,农村户籍学生的各项占比均高。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农村户籍学生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过半数的农村户籍学生具有农业生产经历。结合访谈,大部分的农村户籍学生的农业生产经历较浅,难以接触实际性质的农业生产。

总体来看,城市高中学生自认为有农业生产经历的比例是34.1%,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比例是41.1%,整体来看经历匮乏。城市高中学生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环境,自然有地域和学业因素影响,但长久脱离,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城市高中学生农业生产知识性认知总体较好,但是细节和实践性认知匮乏

调查问卷农业生产认知部分包括节气与农谚、常见农作物辨识、农业器具作用、种植与管理等四个部分。随着互联网和影视剧的普及,学生间接性接触农业生产知识的渠道增加,拓宽了对于农业生产知识的认知。结合访谈了解,不少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接触过。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和实施农业生产类劳动课程时应予以注意。

第一,高中学生对有关农业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农谚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节气与农谚涉及五个题项,选了正确选项的分别为93.4%、79.2%、31.1%、65.7%、80.1%,选了“不了解”选项的分别为3.3%、4.8%、16.8%、13.6%、5.5%。这部分知识的认知除了可以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获取,还可以在网络和书本中获取,如“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农谚更是出现在了教材中。在访谈中,有学生甚至背起了“二十四节气歌”,对相关节气进行了简单讲解。

第二,学生对本地区常见农作物的辨识度高,但是出现相似性的作物或作物幼苗时辨识度降低。80.1%的学生能辨识出拔穗后的小麦,5.0%选择了“不了解”,13.8%的学生将小麦认成了谷子和高粱。对于玉米幼苗,则有64.1%的学生能正确辨识,11.8%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问卷给出了结出若干青果的番茄秧图片,能正确辨识的学生比例为89.0%,6.1%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小麦幼苗和韭菜外表酷似,相当学生不能正确辨识,给出的选项为“小麦幼苗、蒜苗、韭菜、大葱幼苗、不了解”,学生答卷选项占比分别为15.3%、19.9%、34.6%、16.6%、13.6%,正确辨识的占比较低。可以看出,学生缺乏作物种植和管理经验,对幼苗和相似作物辨识度不高。

第三,学生普遍对农业器具的作用认识不足,往往根据器具外形猜测其作用。问卷设计了对现代农业器具和传统农业器具的辨识,整体来看,对现代农业器具的作用认知稍高。53.4%的学生认识现代播种机,知道其作用,9.2%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根据选错的学生反馈,他们认为“播种机很像耙地的,可以松土”。因现代收割机外形特征明显,78.2%的学生能够正确辨识。对于传统农业器具,学生稍显陌生。一种老式的木制的小麦播种机,又称麦耧,带有扶手和铁质尖头,根据访谈结果,大部分是没见过的,不知道具体作用,做问卷选对的学生反馈,是根据其外形猜测的作用。老式的耙,可以翻土松土,40.3%的学生能辨识其用途,但也有高达20.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尽管能够辨识这些农业器具,但是实际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部分传统农具被淘汰、陈列博物馆,现代农业器具多是机械化,学生少有机会操作。从劳动教育的安全性和实际性考虑,设计课程时选用传统农具的可操作空间较大。

第四,作物种植与管理方面,学生对作物最终成型的辨识性认知度较高,但是对于具体的耕种管理细节经验缺乏。对于该省常见作物小麦、玉米等,常见的施肥位置都是根部,只有54.2%的学生能够正确答出,19.5%的学生认为是 “溶于水喷洒”,更有12.8%的学生选择“不了解”。红薯是该省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对于其栽种方式的调查显示,高达78.1%的学生不知道其栽种方式,大多认为是“将红薯直接栽种”或认为“红薯能结出种子”。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按其生产规律,一般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64.0%的学生能够正确认知,该省是小麦种植大省,主要种植的是冬小麦,只有39.3%的学生能正确答出。小麦成熟后需要及时收割,如果面对暴雨天气,“更是要抢收,以免雨水打掉小麦颗粒”,有45.3%的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余则认为“收割前遇暴雨是好事,方便收割或利于下茬作物种植”。而对于作物的最终成型的辨识,比如西瓜结果的部位是挂在树上还是结在藤上,花生果实的部位是叶子上还是根部,则正确性较高,分别为87.8%和93.4%。说明学生不是五谷不分,但是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或涉及耕作管理细节,则不甚了解。从访谈结果得出,学生对作物耕种与管理普遍兴趣浓厚。

(三)城市高中学生多数认同农业劳动教育,少部分存在认知偏差

调查显示,虽然是城市高中,将来大概率也不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但有63.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农业劳动课程,14.8%认为“一般必要”,10.9%认为“必要”,这三者意愿逐次下降。10.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无所谓”,结合访谈和开放性问答得知,这部分学生有的认为课业压力重没时间分心,有的认为平常的体育锻炼就是劳动,没必要再开设课程,有的认为劳动课程枯燥无意义,忽视了劳动的育人功能,其中,课业负担重的因素排在了首位。

在开放性问答题项中,出现比较多的字眼是“累并快乐着”“返璞归真”“充实”“好玩”“劳动辛苦但光荣”等,少部分学生会写道诸如“农业劳动有益身心健康,提高了对于农业生产知识的了解水平,帮助形成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思想观念”,以及“农业劳动有利于提高对农业知识的认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明白粮食来之不易”等。可以看出,虽然多数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兴趣浓厚,但是缺乏内在兴趣和动力,缺少劳动教育对塑造自我精神面貌的领悟。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农业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性,少部分学生会认为耽误学业等,从而持无所谓或不支持的态度,这也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缺少系统的劳动教育所致。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不少学生对于劳动的热爱停留在表面,当成繁重学业的调剂或获得娱乐满足感的手段,较少会认识到劳动的育人功能。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引导,促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内在兴趣。

四、问题与反思

如今劳动教育如火如荼铺开,各类学校和各级研究机构不断积累着有益经验。面对劳动教育落地的诸多不适应性,面对劳动和教育分离的传统社会劳动价值观的影响,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依托劳动课程化,为劳动赋予育人功能。不能一味追求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培养,也不能脱离劳动环境空谈教育,需要认识到新时代劳动形态的变化与错综复杂,必须秉持一种发展的内容观[3]。需要认识到,不同的劳动内容和形式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情感和劳动价值观的效力是有差别的。农业生产类劳动是传统的主要劳动形式,具有周期性和连续性,在塑造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劳动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设计和开展农业生产类劳动课程,对于满足硬件要求和师资要求等的高中学校来说,是理想选择。

对城市高中学生农业生产认知现状的调查,可以为城市高中学校开展农业生产类劳动课程提供有益反思和建议。

(一)综合考虑地域因素、可操作性,选择一到两种作物糅合进课程内容

不同的农作物往往具有地域依赖性,比如北方地区普遍种植小麦,南方地区普遍种植水稻。设计农业生产劳动课程时,要考虑地域因素,选择本地域常见的作物。比如Z 市地处黄淮流域,可以选择小麦或玉米。建议用传统农具耕作,传统农具依赖人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劳作的过程,能出汗能锻炼,而现代农业机械一般体积庞大且需要一定操作技能,校园种植园等农业实践基地操作不开。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作物耕作管理过程中,参与和体验作物生长的完整周期,需要精选一种作物,详加设计课程。作物选择多了,学生反而都是走马观花。在设计具体课程时,也可以多选择一种作物,将班级学生分组,不同组别种植管理一种作物,在分享汇报时可以对比分析,增强体验性。

(二)课程设计重实践性知识,注重内容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学生普遍对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感兴趣,而这块也是学生经验缺乏的。从播种,到发芽,到过程管理和收割,这些都是要求亲身劳作的,学生在参与劳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对劳动的审美感悟。随着互联网、影视剧的普及和书籍的丰富,城市高中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农业生产的常识性知识,如二十四节气和农谚、作物辨识等,但是涉及具体的生产操作和耕作细节,则是不甚了解,更别提亲身参与了。课程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性参与,使其获得亲身经历,对于常识性知识,可以缩减其内容。注重内容创新,可以创新呈现形式,或结合生物等学科,将实践性知识和学科性知识有机融合,相互印证,从而获得对于劳动的别样体验。注重内容的连续性,在模块设计时不能割裂。如果学生仅仅参与了作物的播种过程,没有参与后续的耕作管理和收割,对于劳动精神的培养也是割裂的。学生经历了完整周期,才能通过劳动的过程认识到劳动创造的价值,体会劳动的意义。

(三)劳动教育课程要加强劳动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内在兴趣

劳动教育不是体育锻炼,不是单纯为了培养劳动技能,而是关于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导。要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4]。虽然大部分城市高中学生认可劳动教育,但是不少学生认为其是为了获得满足感和替代生理锻炼的工具,是面对繁重学习任务的娱乐调节手段,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和片面化。教育工作者应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强化学生对劳动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将学生的劳动外在兴趣积极转化为内在兴趣,达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

(四)强化课程支撑体系,创新授课形式,保证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城市高中学生面对劳动课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认为将来大概率不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无须参加劳动课程学习,二是面对高考繁重的学习压力,对于劳动课程无暇分心也不想分心。这是劳动课程实施落地的现时困境。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在校内舆论上形成一致,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形成开展劳动教育的氛围;保障劳动教育场地和师资投入;给予课时保障,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够劳动课程,不得挤占劳动课程课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课程开设可兼顾集中与分散原则,充分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和寒暑假,合理规划参与方式。学校要对劳动课程开设所需的物料、农具等必须物品给予资金支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多方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经历作物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