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荻
“儿童本位”相对“社会本位”而言,可称为“个体本位”;“儿童本位”相对“教师本位”而言,可称为“学生本位”。
何谓“儿童本位”“社会本位”“教师本位”? 教育研究者们可以列出一系列从古希腊思想先贤到近现代教育大家的皇皇宏论,这里我想摘引一位幼儿园园长的理解:
“何谓儿童本位? 儿童本位意味着我们要站在儿童的角度想问题,从学理出发,重拾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常识,理解儿童在该年龄段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任何超越其能力范围的学习都是拔苗助长。
“儿童本位还意味着站在国家育人方针的角度想问题,从法理出发,研读国家规定的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每一条教育目标与建议的真正内涵,落实在日常教育生活之中。”
这位园长的第一个“意味”当然是“儿童本位”,第二个“意味”已经有“社会本位”的意蕴了。其实,我们还可以接着园长的话继续说,儿童本位也意味着站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角度想问题,从“教理”出发,结合教师自己的认知背景、学养基础、教学追求,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把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之中。这其实就是“教师本位”。
所以,实际的教育活动其实是“多种本位”的,即不同教育主体(家长、教育主管部门、教师)从不同的教育视角(教育客体、教育设计、教育实施、教育检测)有不同的出发点、关注焦点、关注中心,即“本位”。换句话说,只讲“儿童本位”或者“社会本位”或者“教师本位”是表面的、片面的、抽象的,甚至是“假象”,具体的、本质的、全面的教育的真相是“多种本位”,可称为“辩证本位”,科学的教育应从不同教育视角抓住不同的教育本位。
如同宇宙认识中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宗教信仰者的“创造者中心”一样,各种“中心说”都有自己的“合理”存在空间。“儿童本位”也有自己存在的合理空间,也只有在它的合理空间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本位——它存在于社会的总体的教育设计中,存在于教师的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儿童本位”是“社会本位”之本心,是“教师本位”之本分:教育若天,天耀万物;教师若地,厚德载物;耀谁载谁?儿童莫属!本论有曰:儿童本位,教育本心,教师本分,三位一体,教育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