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博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使教育技术与学科资源融合创新,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强调了中小学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笔者在主持及参与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现代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在职后通过自主学习或短期培训而获得的,受年龄、学历、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容乐观,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空中课堂”就是对现阶段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一次大考验。停课不停学,在线上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以及骨干教师在“空中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小、问题少、机会多,能够快速结合学校“空中课堂”实施方案做出应对措施,从而也成为各校线上教学的主力军。形势好转后,教学工作又回归常态的线下教学,“空中课堂”虽然是特殊形势下的应急之需,但通过提升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来促进学科融合创新的研究却不能因此而停滞。
《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学人员要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要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小学教学人员要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具有在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意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对优化教学过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不当的提倡和应用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近年来,笔者在主持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二五”“十三五”现代教育技术规划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与校内外各学科老师的座谈交流,就高中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应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整理记录了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高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题组调研的几所省级示范高中来看,在创建过程中,当地市、区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所需的相关硬件配套设施,对原有信息中心、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络建设等方面进行扩容、改造、升级,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学校也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广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技术应用率,部分学校要求教务处在学校教学日志检查中详实记录授课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情况。这些设备的更新和使用要求的提出无疑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教师缺乏相对专业的交流研讨平台,没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因此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大部分教师将教育技术应用狭隘地理解为用课件上课,把多媒体应用变成了“黑板搬家”,参与问卷的绝大多数教师对翻转课堂、微课制作、视频剪辑处理、云资源整合等了解甚少,教学过程中没有借助技术手段更新个人教学理念,也没有通过技术手段最大化地提升个人教学效益。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指通过使用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手段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但它绝对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秀”,必须要在使用过程中体现出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设计等元素,使其真正发挥它的辅助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笔者在与调研高中学校教师座谈中发现,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部分年轻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非常感兴趣,他们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对新技术特别敏感,不断把新的技术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但技术手段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老师在多媒体使用中过量地添加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来增强其观赏性,他们考虑到了这些技术手段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影响,但却忽略了其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的干扰,容易产生“外在形式”代替“实质内容”的问题,过分追求技术手段应用而本末倒置,课堂教学主题及教学目标被过多的技术手段使用而冲淡;“电子白板”代替“黑板及教材”,一节课教师在黑板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教材也没有批注学习笔记,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内容展示中忘记了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让技术为教学服务的主导思想,从而使学生在欣赏图片影音资料中模糊了学习的目标,迷失了关注的方向,师生均错解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导致了最终的本末倒置,从而出现了“电脑一开花里胡哨,屏幕一黑不知所云”的课堂教学怪象。因此什么时候应用、怎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成了参加座谈及问卷所有教师关注的重点话题。
参与调研访谈的部分老师反映:近几年,学校在教学常规检查、学校公开课、区优质课评比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要求上课教师必须使用技术手段,否则会影响参评成绩,部分老师因此一味关注课件制作及媒体应用而忽略了教学资源的创新开发,久而久之,技术手段的强调制约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手段的初衷是好的,但不能忽视教育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手段应为内容服务。有些学科、有些课型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借助这一辅助手段,因此在参与上述活动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泛技术化的倾向,为了评课赛教得分而使用多媒体,为迎接市、区、校检查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放弃了对教学内容实质需要的深入钻研和探究,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并未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起到其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更不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反观近年来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组委会没有统一要求参赛教师使用多媒体,部分参赛教师在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参赛内容、学科特点、个人特长也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了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合理的技术应用理念,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样的教学比赛在锻炼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同时,也为教师搭建了展示个人兴趣特长及综合素养的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同时,它也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通过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学科资源融合与创新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引发学生的各种感观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对参与教学的教师也一样,如果能在学校提供的优质技术平台上尝试借助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教学效益,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必将激发更多的教师广泛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兴趣。骨干教师在学校教学及研究方面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学校在安排教学教研活动时,可以要求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各学科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有特长的骨干教师在各自教学活动中带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其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效率。线上教学结束后,学校可以借助“空中课堂”总结反思的机会,通过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示范课、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融合创新研讨课、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科资源融合与开发研讨会等形式,让骨干教师“现身说法”,在有抓手、有主题的教学教研活动中“传、帮、带”,鼓励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骨干教师主动分享个人使用教育技术手段的体会和收获,带动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在做好线上教学与线下衔接的过程中加强学科资源融合与创新。
学校可以以信息技术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牵头组织形式多样的线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也可以参考“空中课堂”的形式,结合校情实际,选择恰当的时间组织教师参与线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培训内容一定要遵循“急用先学”的原则,要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培训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学科资源融合创新,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学科本色和个人风格的课程资源。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达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效果:一是有经验教师带动新入职教师,对教学工作来说,年长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可以带领新教师迅速成长,指导新入职教师重点掌握教材资源的整合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等,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夯实教育理念及实操方法的基础;二是青年教师帮助年长教师,受年龄特点、精力状况、心理因素等影响,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操作掌握得更加精准,可以用“新”技术和老教师交流,促使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全面融合创新,在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学科之间、校际,以教育技术手段为桥梁,促进学科教师及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互通有无,在学科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以笔者所在学校2022年全员参与的信息化2.0培训项目来看,基于辅助“真实学习发生”需要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培训学习还是很受广大一线教师欢迎的。整个培训过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以及最终的考核评价,很多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之前很少使用技术手段的在通过信息化2.0培训后在个人课堂教学中开始使用多样的信息化手段。很多教师从之前只会使用简单的PPT操作,到现在能够在不同平台下载教学所需多模态资源、制作简单动画、通过信息手段开展教学评价、录制学科精品微课等参与其中,体会到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从而不再为个人的年龄、精力、会与不会找借口,也不再排斥学校日益更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全校教师信息化应用热情高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资源融合创新的研究实践活动也逐步走上了正轨。
结合“空中课堂”实施情况,学校可开展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专题讲座研讨和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对比教学等方式,让教师直观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直观性和感染力的巨大作用,并以此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使教师愿意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为了应付检查而被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状况。在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公开课、展示课、汇报课中,从教学设计或授课课件中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规范、合理且有创新性的优秀课例进行校内展示,让全体教师观摩学习展示教师所掌握的不同现代教育技术。这样的展示机会,既让在技术手段运用方面“领跑者”得到肯定,树立自信,也让其他教师看到差距和不足,在对比中反思必须使自己具备应有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符合当前新课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不至于“落伍”。另外,学校也可以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组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共同体,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录制学科精品微课,创建学校不同学科精品微课资源库,申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各级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解决技术手段应用的问题,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资源融合研究成果,并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资源对精品微课、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通过这样的支持,让教师们看到学校对教育技术应用是很重视的,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沿着健康向上的道路稳步发展。结合当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逐步实施的现状,学校可以与当地的普通高校、教研机构或者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联合开发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案例,通过校际研讨交流活动为参研教师搭建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让大家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学以致用”带来的职业幸福感,进而就能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新课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去。
奖励是一种激励强化手段,笔者所在单位在通过分析“十三五”规划课题组反馈的调研结果基础上,制定了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奖励制度,要求教务处对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情况进行登记,学校对在教学中教育技术手段使用频率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且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教学常规量化打分及年度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予以加分。同时,按照学校教育科研奖励制度,对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应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以及参加各级微课大赛、优质视频课评选、创新课堂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获奖教师,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这些源自学校的奖励、鼓励、激励可以让教师们看到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学科资源融合创新方面的导向和决心,尤其是青年教师,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价值,使他们学习和运用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变化,长此以往,通过学校、个人、技术三种途径相辅相成就能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学科资源融合创新的研修目的。
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普通高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广大一线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和跟进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实现课堂教学物态形式与教学形态的双改变,融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与问题导向,全面开展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互动式、项目化教学,确保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