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蓉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学生基本的艺术核心素养,以及增强审美意识。在游戏中的少年儿童都是创造艺术家,他们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利用自己快乐的方式来安排他世界里的东西,并会对这些东西赋予极大的情感。在初中美术学科中,老师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创作,如可以以黏土为介质来进行美术学习。基于黏土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主要是贯彻落实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对美术校本进行开发设计,其中黏土的创意设计,对学生有突出影响。大多数美术教育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设置时,出现了单一化、形式化的现象,也缺乏传统文化的融合,因为传统文化对初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相对抽象,所以可以以黏土作为介质,利用黏土将传统文化的色彩和造型融入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使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独具特色及优势,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全面进步。
黏土手工艺术是一种新兴的手工艺术,常见于多媒体网络,黏土手工艺术要求作者心手相通,完美结合,蕴含着创作者的智慧。将黏土手工艺术融入美术教学中,能够帮助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美术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鲁迅曾经说过,“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是以美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内在涵养都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影响。以黏土为媒介开展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能帮助学生协调手、眼、脑的互动过程,在玩的过程中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自古以来,生活跟土就息息相关。土孕育万物,无比神圣,将其放入手掌内进行揉捏,就可以转化为艺术。黏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从材料上而言,它可以制作传统的陶粒陶瓷。传统材料由多种矿物质分子构成,以及现代的手工艺术材料多为化学原料聚合物。20世纪30年代,当德国雕塑家借助这种材料时,发现了它的延伸性和可塑性,让雕刻成的图样像世间万物一样缤纷多彩,为整个欧洲地区的艺术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而后从欧洲又传入美国、日本等国家。由于泥土和人们的亲密性,黏土手工一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黏土的种类也在不断扩大,黏土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衍生。传统黏土类造型技术使用的是中国本土的技巧的创作,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传统的黏土手工艺术寓意很深很广,经过千年的发展过程流传至今,每个阶段都彰显黏土手工艺术与时俱进的艺术性。不仅在黏土艺术上得到发展,黏土手工美术方面,将黏土手工引入到中小学课堂,将其与美术教育等知识紧密联系,也是对学生展开全方位教育的一种模式。现代化教育中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的理念,黏土和教育教学有了密切的联系。黏土手工和绘画类艺术创作的不同点在于,黏土需要用学生的双手去触碰,带着手掌的温度直接对材料进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其他工具,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它是由直接感官所创作的,在每一次手掌接触泥塑的过程中,倾注的都有创作者的思想,和其他艺术创作相比,更能够表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同样,教学过程中,学生黏土作品中的精神性体现得非常突出。常规的美术课、绘画课,学生们没有灵感,但是在黏土手工课堂上,学生却能够快速地完成活灵活现、与众不同的作品,所以黏土手工所独具的趣味性、接触感和体验都是其他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另外黏土手工注重从材质到材料,关注材料的加工和完善,更加关注主体的作用。黏土材料在学生们手中不仅是完成粘膜和复制,更主要的是让材料既能得到不断的完善,还能使学生对三维立体造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最终彰显的是学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追求。黏土手工艺术是手工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有多元文化、民族审美和现代创意等诸多特点,涉及兼容性的艺术,在文化内涵上能够承载传统,又可以彰显现代,同时在造型上也有更多的创新力。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让学生用手随意地去创作,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摆脱造型局限,让各种艺术创作思想能够在其中得到彰显。
校本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美等国,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围绕着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借助当地的资源,由学校自行设计或者由课程专家指导,通过合作等方式开发出多样性,能够让学生选择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在国家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挖掘地方的相关资源,使学生得到学习和提升。这个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个进一步补充,可以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空间。
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围绕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另外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内容和空间,最主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依托了学校和学生所处地区的资源,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感受美术,在美术中感受生活。校本课程内容的拓展还可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围绕着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积极交流,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对老师而言有重要的作用。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认知理念,教师们要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充分了解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依托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来完善、提升和突破课堂,帮助教师在专业领域有进一步的发展。老师在学校进行教研活动时,通过彼此交流,来取长补短,推动初中美术的结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实现高质量的提升。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探索的过程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感悟、体验生活,感受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将这种感性融入理性知识结构中,可以让学生从美术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参与和使用自己研发的课程,还会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老师个人的价值在学生的学习取得进步时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调动初中美术老师的学习积极性,推动教师朝着专业型、学者型转变。作为教师,他们是最了解自己学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可以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教学取得突出的成效。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围绕初中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及细化,突破课本的内容,研发新的内容,在校本课程的进一步优化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地关注当地的人文因素、风俗文化和民间资源利用,贴合社会发展,融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理念在校本课程研发中得到展现,对学校的特色办学做好引导,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力推进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对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带动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完善课程综合建设。
在传统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然而这些都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停留在学生层面,教材会把所有的美术知识一股脑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有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大多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学生们在课堂上需要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处在相对禁锢的状态,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国家教材是根据课程纲要所确定的内容,虽然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但一旦确定内容很长时间不会改变,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另外,每个地方有自身的特色,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美术的途径也不相同,而教材更新的速度过慢,学生有了想要接触的新内容,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时就会存在抵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学习丧失兴趣。
传统的美术课堂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的进步,造成初中美术课堂上学生们提笔不会画,欣赏课堂上学生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实践课上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等问题。学生对美术缺乏认知,缺乏创造美的意识,生活中也没有收集相关材料,更没有进行深度的创作体验。对教师而言,大部分教师将美术认为是特长课,上课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在教材和教参资料面前,教师只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缺乏深入的引导,没有植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美术学科体系庞大,如果单一地强调学习进度,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美术和生活的联系,将导致学生无法从理论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无法对美术进行深入的学习,这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美术教育中黏土课程就是让学生能够借助黏土来展现美术创作。黏土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发展都有突出的作用。黏土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发展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同时借助黏土课程,能将当地的传统文化以黏土作品的方式来呈现。有助于传统文化在美术中的渗透,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家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心理学中发现,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处在发展阶段,他们的脑海中对想象已经有一个宏观概念,但需要借助一定的外界来刺激。通过黏土教育融入初中美术课堂,老师给予学生相关的活动空间,可以让学生们由自主随意地捏制,再到后期大胆地想象、创作,有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得到发展,进而让学生真正地通过黏土捏制,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过,“儿童的智力就在他的指尖上”。手和大脑智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黏土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融入就给予了学生良好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想创作相关作品,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细节,然后利用黏土将其捏制出来。例如,围绕简单的花卉来进行捏制,中国的国花牡丹花富丽堂皇,主要由根茎叶组成,并且花朵的每一层颜色都是有深浅变化的,学生可以利用超轻泥调和出相关的颜色,借助混色完成捏制。在观看牡丹花的过程中,加深对牡丹花的了解,激发对国家的热爱之情,这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初中美术教育是以绘画为主的,材料制作方面非常欠缺,大部分是折纸类,在绘画过程中,学生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借助平面造型来展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立体思维的发展。为了使初中学生立体思维得到发展,让美术教学得到进步,可以将黏土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增强学生的立体感,让学生在泥塑中探索空间和立体的奥秘。
在进行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关注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还要尊重本地传统,借助本土文化来帮助美术校本课程实现开发和进步。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围绕课程资源开发,提出美术教学应广泛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当地的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与艺术作坊。通过中小学和这些部门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还有尽可能地运用自然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美术教学。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地方的文化特色。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做好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开发时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趣味性,并且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
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黏土为媒介进行开发时,要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以黏土的形式表现及创作出来。例如,当地有剪纸艺术、彩绘艺术,这些都可以利用黏土形成创新化的表达创作,不仅有利于初中的美术校本开发,而且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具有创新力。黏土的价值突出,黏土所具有的美育价值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艺术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突破,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围绕学校所具有的相关传统文化资源,将黏土手工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于学校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突出的作用。老师们可以通过横向拓展,将不同种类黏土材料进行综合性地应用,例如,超轻黏土、树脂黏土、石塑黏土等。超轻黏土的体积大,比重小,操作之后不粘手,不留残渣,定型后还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作品很粗糙,容易破损。树脂黏土又被称做面包土,它的延展性强,可塑性强,适合相对轻薄的造型,具有独特的透明感和穿透感,耐水性强,但是风干后很容易破碎,不能长久摆放。石塑黏土呈米黄色,内部有很细的纤维存在,它干燥后体积变得轻盈,遇水后还可以反反复复地利用。在黏土和黏土材料之间通过共性和个性来进行比较,将其融入同一个作品中,能够丰富作品内容,完成艺术的高度统一。这时围绕美术校本内容的开发,需要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将黏土材料灵活应用。黏土还可以和其他性质的材料相结合,例如黏土和金属类、纤维类、纸类、塑料类材料的结合,可以帮助黏土作品呈现无尽的魅力。另外,纵向深入,要以材料为地基,深化学生的艺术思想,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观察方法,还可以借助材料平台,升华教学文化内涵,让学生对黏土有进一步的认知。以材料作为基础,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去感受更好的艺术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布置给学生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共同来完成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学生的创新、创意融入其中。
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黏土作为开发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通过模块化教学来呈现。现阶段的高中美术鉴赏中已经有了模块教学,但是初中美术的教材中缺乏模块教学,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结合模块教学。围绕黏土,以地区传统文化的认知、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创新三个模块为例:在初期阶段主要是利用黏土来展现传统文化,首先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行模拟创设,将平面的文化利用立体的形式来进行彰显。其次地区传统文化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加入一些创作。例如,展现当地民风民俗的一些作品,在选择内容的时候要以点带面,让学生留心生活要素。由易到难,让学生进行探究,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全面的认知。最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与时俱进,联系时事热点来帮助地区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突破。例如,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冰墩墩的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欢,因此就可以利用黏土来制作冰墩墩。在对冰墩墩的创作中,可以融入当地的特色,还可以创新出属于当地的代表性的吉祥物,这对家乡的发展也会有促进作用,进而让美术教育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
除此之外,在进行黏土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围绕着初中校本的开发,还需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创作过程、想象以及成品几个阶段进行统一评价,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以及和他人的合作,对这些进行重点关注有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结合地区的实际,以黏土为例,做好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而言有突出的作用。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有效弥补统一美术教材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丰富美术教学的素材。学校可以借助地区传统文化,以黏土为载体来转变教学观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多种形式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以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的政策,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借助黏土这种媒介,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获得情感的宣泄,实现创作的自由,感受审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