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23-03-21 22:00:28孙智萍
考试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材料

孙智萍

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认为高中历史就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延续。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初中阶段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高一阶段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仍会出现诸多问题,面对繁杂的知识点感到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不足。但高一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把握住这一机会,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求提升其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

一、高中历史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现存问题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包含的知识点和涉及范围增多,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更为繁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复杂的史实资料中提取信息,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与判断当中。除此之外,通过对历年高考考题的分析,近些年的历史考试题目中,对材料型题目的涉及增多,从以往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转变为检测学生能否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将历史知识运用于课外材料中,简单来说,就是由课内转向课外,从理解变为运用。在此前提下,为推动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等能力的提升,教师有必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整合教学资源。由此可见,想要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成绩,就应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阅读史实材料是最为基础的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判断信息真假的重要路径,然而,学生在实际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深度阅读的意识,囫囵吞枣,未能准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与意义所在,忽视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与延伸;其次,学生过于关注阅读材料表面意思,忽视阅读图表和其他信息的重要性,难以全面掌握历史材料想要表达或考查的方向;再次,学生单方面关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未能做到对历史知识与相关发展规律的探究与思考;最后,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不了解历史材料中的时代背景与实际情况,似懂非懂,未能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究。这些问题其实存在一定共同点,就是学生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无法在其中提取有效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致使学生在知识记忆、运用等方面出现偏差,难以有效、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后,学生会受到成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逐渐丧失学习历史的动力,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判断。

高中历史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应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充分利用多样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和其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式与技巧,建立主动阅读历史、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意识与习惯。引导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感受到阅读、学习历史的乐趣所在。

(二)原因分析

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标准中提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获得信息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然而,受到学生自身阅读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实际教学效果难以达成教师预期,笔者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信息量过于庞大。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研究内容繁杂,涵盖人类发展的多个方面,如地理位置、历史事件、经济分布等,并且这些知识会受到历史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结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甚至让部分学生面对历史望而却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习惯等方面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更加灵活、多变。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往往是怎样运用自身具备的历史技能和历史知识储备应对考试,且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考试成绩已经成为学生日常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在高中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考试重点,都能在教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但历史考试并非如此。由于历史材料就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史实材料,学生在阅读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材料表面的含义,还要探究材料内涵以及其中事实情况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找出其中的知识规律。近些年,历史考试的题目对史实材料运用得更加灵活,学生虽然感觉材料很熟悉,似乎在教材中见过,但无法灵活地将其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提取有效信息。学生缺乏建立材料与知识之间关联的能力,导致难以适应现阶段的考试内容。

最后,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知识水平、教学水准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期间出现的问题,除学科自身问题之外,还有学生与教师理解方面的偏差。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心智相对以往更加成熟,但在认知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班级所有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发展情况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手段,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梳理知识脉络

开展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应针对教学目标和阅读材料,指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脉络,认识到历史知识的多元化特点,清晰、有效地构建、完善自身知识架构,从而实现后续历史学科的高效学习。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目录阅读法”,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目录的了解,理清教材历史教学知识。高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阅读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面,还体现在学生能否通过有效阅读,丰富自身知识架构,深化学习经验,并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有效阅读的帮助下,完成对历史知识架构的了解,分析章节之间内在关联和相应的因果关系,进而具备站在宏观角度上,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关键性引导的历史事件,发掘其内涵与价值。

其次,教师可采用“任务阅读法”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带着疑问完成对材料的阅读。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使用单方面灌输的手段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阅读动力不强,兴致不高。对此,教师应主动丰富阅读方法,以问题、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展高效阅读。

(二)创新阅读方法

在以往的历史材料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是将材料进行全面阅读,而后针对字词层面的理解,提取重要的历史信息。但面对大量的历史阅读材料,这样的学习方式效果不佳,很容易让学生出现排斥、烦躁等不良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注重优化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阅读质量与效果。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采用“详略结合”“速读”“群读”等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使用更高效的阅读方法,一方面保障阅读方式符合材料,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另一方面,保障阅读方式能够符合学生成长、学习规律和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动力和兴趣,让学生思维、能力、特长有展示平台,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三、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有目标阅读

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各个章节、段落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优先学会深入阅读课本,找出历史材料、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

首先,教师正式授课之前,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历史材料进行深入阅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为学生编选知识性、思维性较强的学习目标,设计材料思考练习题;其次,授课之初,教师将学习目标和整理出的材料思考题以课件或板书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环节。在此期间,教师可鼓励学生使用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了解阅读材料,或是在班级中选出一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种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目光和注意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阅读材料中的生字、难字,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之前练习题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材料的中心、重难点。

例如,阅读以下材料: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三系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浙江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划界》

阅读这篇材料的时候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关注材料的出处,便可快速明了本材料的主题思想是关于行政划界的,而同时划界的原则题目也给了提示,是犬牙相入。同时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关注材料中的省略号,主要起到对重点内容分割和提示的作用,教师可以请同学朗读省略号前后的句子,划分出重点语句,进行单句理解,快速阅读出材料的主题内容。

(二)讨论式阅读

完成教材内容的阅读后,教师可以针对之前为学生提出的练习题,向学生提出问题,并检查之前阅读的教学效果,若学生存在疑问可及时向教师提出,并由教师进行针对性解答。在这种互问互答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将自己不会的问题、知识等进行梳理,并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知识架构,有效梳理历史知识点,找出解决相似问题的办法和历史理论依据。

针对典型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对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讨论,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再由小组代表集中讲述小组的谈论结果与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若出现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可多与学生交流,提出递进式问题,指导学生充分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完成课堂教学环节后,教师可将课上未能解决或开放性问题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更多材料,寻求答案。讨论式阅读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学生基于阅读进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拓展式阅读

无论是之前的“有目标阅读”还是“讨论式阅读”,学生阅读的材料和内容多为教材内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事件本质与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将历史材料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历史知识体系,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巩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在归纳历史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将总结时间控制在10分钟作用,采用点拨、小结等方式,与学生一同整理知识脉络,归纳出教材知识点的结构与内涵思想。在此期间,教师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以自身理解,归纳相应知识点,若出现难度较大的部分,再由教师着手整理。

教师为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将相对晦涩,不利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具体化,尽量使用具体的事例、案例为学生分析点评,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问题的出现;第二,教师的总结应短小精悍,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知识点之间的连接与运用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此,教师可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参考答案的讲解来实现,带领学生反复推敲高考历史“标准答案”和“参考答案”,避免学生答题时“水分较大”。这种学习、解题能力,教师应从高一阶段就逐渐向学生灌输,让学生吸取相应的经验。此外,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要养成记录阅读笔记的习惯,便于学生课后复习的同时,提升与发展阅读能力。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开展第一节历史课时,就应向学生提出记录笔记的要求;其次,写教材评注时,要明确评注与材料的关键词,以及各史实材料的历史意义;最后,学生可将教师板书记录在笔记中,便于课后复习。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代的上海、天津、汉口、厦门、镇江、九江、广州等城市,都设有供外国人居住、由外国人管理行政、税收、警察和司法的租界。……按照科学规划建设起来的新式马路、煤气、电灯、电话、自来水、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系统,这类中国以前没有的新鲜事物,都率先出现在租界。

材料二: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通商。汉口英租界也在该月同时划定。……沿长江的租界区却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于是形成了土汉口和洋汉口之分。土汉口杂乱肮脏,物质落后,生活粗糙,而洋汉口干净漂亮,物质文明,生活精致。一种对西式文明生活的向往,在汉口民间自然形成。

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通过关键字词“租界”“通商口岸”说出材料一为先进科技文明传入国内。而材料二中的主要内容在于叙述通商口岸的开启带来的优点和缺点。而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是什么,不难看出是因果关系。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文明开始转变但也受到了一定压迫。

(四)记录读书笔记

在高一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读书笔记不可或缺,学生可将课堂上的重点内容记录到读书笔记中,将重点内容着重标出,不断提升自身的记忆力。并且针对重点内容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可以在一旁写出自己的评注,对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整理,以便于在大脑中形成历史思维。这样日后学生在对读书笔记的阅读中,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强化对历史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录笔记的习惯,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也是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期间,应优先掌握学生的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更强的阅读教学方案,力求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对此,教师可从梳理知识脉络、创新阅读方法等方面着手,以有目标阅读等策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历史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4
最美材料人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
材料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