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黛鑫
(河北金融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青年亚文化是当下时代的一种新型文化,其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这对于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从理性的角度以及科学的角度来对青年亚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充分发挥出青年亚文化的积极作用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下时代高校发展过程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1]。
青年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存在的特殊的文化形态,代表了当下时代青年群体最为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也是当今社会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文化形态之一。亚文化群体往往都处在从属地位,他们通过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服饰等来表达自身对于社会的看法、诉求等,通过自身的价值观念来获取更多人的认同和关注。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青年亚文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其表现形式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媒体社交文化、无厘头文化、另类网络文化等。例如:很多大学生对于“佛系”“摆烂”“躺平”等“丧文化”较为青睐;也有很多大学生对于治愈系列的短剧、心灵鸡汤等文化较为青睐。这些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和媒介发展起来的,与当下时代青年亚文化群体的特征有着较高的契合度[2]。
青年亚文化有着其自身的特质,主要表现在时代性、边缘性、娱乐性等方面。
第一,时代性特质。青年亚文化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存在着不同表现形式的,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增添新的内容。从最初的衣着打扮上逐渐过渡到火星文、音乐、网络流行语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青年亚文化本身的时代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
第二,边缘性特质。青年亚文化主要是处在社会边缘地带的青年创造、传播的,而这一群体多数处在成长阶段,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完全向着主流文化圈层靠近。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社会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本身的意志、利益等,并没有被大众社会以及主流的意识形态所认同,边缘性质十分明显。
第三,娱乐性特质。为了能够有效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青年亚文化的内容会从大学生的喜好和偏爱出发来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娱乐性产品,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短视频内容中加入更多的搞笑元素。同时,青年亚文化的大范围传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盲目消费的问题出现。
导致青年亚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青春期自我意识突出。青年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在经历了从生理到心理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转变和成熟,然而,在成年人社会的主流文化中,并没有给青年群体更多的发言权和关注,这就使得青年群体难以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其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等也就会通过边缘文化来进行表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基于青年群体的亚文化。
第二,青年群体常通过娱乐化解问题和压力。青年群体往往会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择业竞争等,这种激烈的竞争很容易给青年群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当其需要释放的时候,青年亚文化就为其提供了突破口[3]。很多青年群体会选择放弃主流文化中的挣扎与奋斗,从而选择充满娱乐性的青年亚文化生活,这也让青年亚文化的娱乐气息和属性更加浓厚。
第三,大众传媒和消费的助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以及消费观念和水平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在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之下,青年群体成了主要的消费对象,甚至很多厂商会针对青年消费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来生产相应的产品,同时,借助大众传媒来为产品做出特定的符号价值,吸引更多的青年群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不仅是由于该理论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同时也由于该理论迎合了发展的实际需求,主流地位较为明显[4]。而当青年亚文化走入到高校青年群体中后,由于青年亚文化本身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以及消费性等特征,所以该文化会吸引较多学生的兴趣并且会逐渐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甚至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很多学生更加倾向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以及现实主义进而陷入了价值观的混沌状态。可以说,青年亚文化这种多元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观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群体通常是以年龄层次,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为标志构成的,这些圈层和群落有着独特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甚至是话语体系。很多青年群体都沉迷于自己喜欢的小圈子中,当这些人在小圈子中不断出现和重复,就出现了明显的“孤岛”问题,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将热情倾注于小我。这种圈层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对这部分青年群体产生积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相关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思政教育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成了大学生思想确立和发展的主要客观依据[5]。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娱乐化的方式仿佛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一些诸如恶搞经典、搞笑解读生活、片段是剪辑等,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较大的威胁。青年亚文化的副作用也在逐渐显现,这种泛娱乐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青年亚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与实效性。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对青年亚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正确看待该文化类型的积极因子,并且利用积极因子来为思政教育提供助力。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伴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政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在青年亚文化背景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环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当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将青年亚文化中的优秀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6]。例如:大学生对于表情包的创作、网络流行语的创新表达等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就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要树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念,承认并且尊重大学生在整个守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开的过程中还需要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能够接受多元的文化并且吸取多元文化中的精髓,立足于本土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大思政”理念贯彻并落实,实现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第二,打造接地气的内容。教师可以在先进理念的基础之上打造接地气的教育内容,借助青年亚文化的积极因子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亲民化的语言,能够与学生群体产生情感共鸣,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和生动[7]。例如:很多年轻的教师都会紧跟时代发展,将学生们感兴趣的网络用语融入教学过程中,利用诙谐的语言和各种网络段子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巧用媒体技术畅通课堂教育渠道。现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手机不离手。教师恰巧可以将这一现象转变为教学的优势,巧妙地运用媒体技术来让课堂教育渠道更加畅通,例如:“弹幕课堂”是十分成功的一个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手机来将自己的观点和问题通过弹幕的形式发到教师的PPT上,并且由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实时答疑,有效拓宽了课堂教育的渠道,并且让整个课堂更加开放和灵活,广受学生的好评。
第二,借助青年亚文化开展文化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并不仅仅只通过思政教育课堂,网络环境也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够的平台和渠道。高校应当要利用好诸如短视频平台、电视剧、微电影等传播媒体,筛选出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让大学生群体在享受娱乐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很多高校纷纷改编《南山南》、在毕业季学生自发演唱,网络热歌抒发情感、在文娱活动中通过歌曲或舞蹈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等[8]。
第一,利用好多元化的线上教学模式。教师应当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利用好多元化的线上教学模式,例如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通过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课堂在使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基于线上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短小精炼的视频为主,这种形象直观的授课模式能够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简洁易懂,同时也能够有效压缩课堂时间突出教学重点,便于理解和掌握。
第二,强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主流文化所不同的是,青年亚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达形式和类型,能够通过诙谐幽默、搞笑等形式来迎合大学生群体的娱乐需求,更加贴合大学生群体的兴趣和爱好,认可度和接受度更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要以青年群体所青睐的方式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藏于实践活动中,在青年亚文化相关的活动中逐步渗透,使大学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9]。例如:在短视频平台中融入传统观念文化、传递主流价值观等,这种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第一,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当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有效提高思政队伍的整体能力,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育人合力,进一步推动网络思政的建设。首先是要组建核心力量,根据发展的实际需求建设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投入一定的资金,致力于打造中心带动、全校联动的主力阵营。其次是要在现有的教师团队中,重点选拔出一批网络思政专家,组成一个庞大的思政体系,围绕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实施更多的攻关计划,聚集更多的高端人才。最后是要培养出高校的骨干团队,在积极的青年亚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培训方案,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来提高思政队伍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第二,坚持资源整合。在推动网络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要坚持资源的整合。在高水平的思政队伍的支持之下,高校应当要注重网络思政品牌的建设,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网络思政品牌栏目,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设立品牌栏目,挖掘网络上的舆论资源,并且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高效网络思政品牌。同时,要坚持“走出去”的基本原则,与其他院校、省级、市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打造成一个有机体,将青年亚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效连接、资源盘活并流动[10]。
综上所述,作为时代的产物,青年亚文化已经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为了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了解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和产生原因,并对当前思政工作的不足进行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对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创新,同时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育队伍,加强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出青年亚文化的优势,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