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以二十大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迈入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政策,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根本遵循。为了全方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应聚焦党的中心任务,把国家所需、黑龙江所能、群众所盼结合起来,带领龙江人民全力推动本省加快发展、赶超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不仅为本省增光也为国家添彩。而黑龙江振兴发展需要全省人民的情感支持和满怀希望、倾情投入地砥砺奋进,而目前有些群众对龙江未来的发展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情感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和生命活力的体现,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存在范畴,也反映出人们对所处社会的自信程度,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承担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生成者的角色。弗洛伊德首次提出“认同”这一范畴并将其用于研究群体心理;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将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情感认同一般指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文化认同的感性层面和心理基础,它作为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不仅包括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接受与认可,也包括个体将他人或群体的态度、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自觉变成自身的一部分”[1]。
人们对情感认同、情感价值的关注由来已久,并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情感认同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曾关注过情感问题及其政治作用,作为近代西方政治学之父的霍布斯虽然以理性著称,但是其利维坦的构建也以摆脱死亡恐惧的情感为逻辑前提,隐匿着情感政治学的内容。近代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了情感动力论,构建了“主体-情状-情感”的情感结构关系,认为情感形成于“主体本质力量”(生命力)及其“情状”(对主体力量的表现)的活动结构当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纷纷将研究目光投向了情感理论,涌现出了众多新的研究议题,如情感劳动、情感经济、情感机制等。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奈格里在斯宾诺莎基础上提出了由情感驱动的“情感劳动”理论,并将其界定为“生产和操纵情感的劳动”[2],主要生产或制造舒适感、幸福感、满足感、兴奋感或激情等,属于非物质劳动的主要类型之一。罗兰·T.拉斯特、黄明蕙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三种形态:体力经济时代、思维经济时代与情感经济时代(2036年以后),在情感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思维任务和工作,人类工作者则更多依靠“情商”和“同理心”解决情感类的任务和工作,更注重个人情感、同理心、创造力、人际交往等情感需求的满足。法国学者多米尼克·莫伊西在《情感地缘政治学——恐惧、羞辱与希望的文化如何重塑我们的世界》一书中从情感地缘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情感与文化的关系,也揭示了情感认同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在多米尼克·莫伊西看来,无论个人情感、宗教情感、国家情感、意识形态都很重要,人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等多种类型,但是希望、恐惧、羞辱三种情感至关重要,因为它们都与自信的理念息息相关,希望是一种自信的表达,恐惧是缺乏自信,羞辱是自信心受到伤害。“这三种情感表达了你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自信对于国家、文明和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自信使得你能保护自己走向未来,能够扩展你的能力,甚至能够超越自己。”[3]它是让世界保持健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或地区自信可以在建筑、艺术或音乐中表达出来,也可以用人们的消费模式、投资指标等客观指标来表达。他由此分析了恐惧、羞辱和希望三种情感塑造的三种不同文化并因此影响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问题:以亚洲(主要包括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希望文化,以伊斯兰为代表的羞辱文化(怨恨文化),以西方世界为代表的恐惧文化三种主要类型。其实,多米尼克·莫伊西未重点关注的冷漠也是一种重要情感。在笔者看来,希望、恐惧、羞辱和冷漠这四种情感又可以划分为以希望为代表的正向情感倾向、以恐惧和羞辱为代表的负向情感倾向以及以冷漠为代表的灰色情感倾向三种基本类型。这些研究不仅可以用于国际地缘政治分析,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情感认同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位比较优势减弱等因素影响,黑龙江近些年人才流失呈逐上升之势。龙江人民对本省未来发展的情感倾向出现分化,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积极情感倾向、消极情感倾向和灰色情感倾向。
总体来说,绝大部分龙江人民对本省全面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持积极情感倾向,对龙江未来心怀希望,并充满了深沉的赤子之情,愿意为了家乡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这种积极的情感倾向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在这片热土上党领导下的英雄儿女曾创造了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龙江四大精神,激励了人民在这片悠悠黑土上不懈奋斗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至今仍是龙江人民对未来振兴发展充满希望的重要情感之源。从现实层面分析,虽然目前遇到了一些短暂的困难,黑龙江新领导班子落实二十大精神和国家战略、扎实推进“八个振兴”,加快建设“六个龙江”的总体部署和求真务实的踏实工作作风让更多人看到了龙江振兴发展的新希望。同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也形成了龙江人民积极乐观阔达的性格特点,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是其产生正向情感倾向的重要原因。
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充分肯定过去5年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了问题,“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中,我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与资源禀赋、优势潜力还不相称,经济结构还不够优,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体制机制还不够活,有的干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能力作风与振兴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等等”[4],进而带来了人才流失、产业滞后等问题。这既是黑龙江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少部分群众产生负面情感倾向、灰色倾向的重要现实基础,因为黑龙江近几年的发展尚未达到本省人民的心理预期,有些群众不能正确看待暂时的落后,对本省未来发展比较悲观,习惯坐而论道式的批评或假装漠不关心,习惯冷眼作壁上观,这部分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对本省未来发展也缺乏自信。
情感认同是文化自信自强重要的心理基础和动力机制,可以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精神文化动力。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承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肯定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情感认同不仅有助于激发人的积极能动性,调动人的智慧和力量、调和生产关系,而且有助于将人的情感动机与干事创业激情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转化。一方面,情感认同能够凝心聚力,使龙江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展本省经济,振兴当地产业,为本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可以盘活龙江精神资源,协同推进精神资源与特色产业、地域文化、自然生态等的融合发展,推动龙江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兴旺发达。另一方面,情感认同也是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重要抓手。吸引人才不仅要靠薪资待遇,也要仰仗暖心感人的情感认同,黑龙江新近出台的《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就体现了待遇留人和情感留人的统一以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汇聚黑龙江、建功黑龙江。因此,在振兴发展全面实现龙江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亟须从多方面入手提升情感认同,建设“暖心感人”“栓心留人”的人才环境,汇聚龙江人民全面振兴家乡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振兴、始终关心龙江发展、深情牵挂龙江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黑龙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为新时代龙江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绘就了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总书记对黑龙江指示批示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龙江振兴发展的目标、突破口、方针政策、实践路径宣传好以最大限度凝聚群众共识,激发龙江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智慧是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为此应建立多元主体协同配合的宣教模式,发挥政府、官方媒体的主导作用,不仅重视宣传内容的明确、明晰、明白,也要注重讲民话、实话、新话,把“我们想讲的”变成“民众想听的”,同时调动公共机构、社区、非政府组织、市场主体及公众自觉宣传的积极性,高效宣传龙江发展新规划、新突破及贯彻执行的成效,让更多人看到实效、提升自信以汇聚起众志成城的向心力。在积极推进融媒体改造升级、提升宣教效果的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努力塑造龙江新形象以逐渐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增强龙江的感召力,并为吸引投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对接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与情感认同是相辅相成的,从历时性而言,情感认同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的,或者至少让人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希望而后才能激发人们的情感认同并为经济社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为此应尽快将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规划落到实处,提升龙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引导人们克服“难以振兴”的恐惧、耻辱等负向情感倾向,转化灰色情感倾向,让人民更多地看到龙江发展的新希望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同时情感治理是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现代化的重要尝试,它强调政府在面向公众开放的行政性事务、社会性事务与生活性事务等的处置过程中,相关组织和工作人员在遵循科层制法理规则与运作程序的基础上,采取换位思考、情感融通、情绪安抚等方法进行相互协商以推动诸项事务的有效处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情感需要与心理慰藉的治理过程。在借鉴其他地方情感治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龙江窗口单位率先推行情感治理模式,拉近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系、维系多方之间的情感纽带,不仅可以最大限度获得民心,也是增进群众对龙江情感认同和情感依赖的过程。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冰雪文化,传承以龙江四大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龙江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上,要注意四大精神的时代性发展和话语模式转换,以此唤起龙江人民的情感共鸣,激发龙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生情感动力,唤起龙江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当今时代,文化与情感的密切联系既体现为情感文化化,也体现为文化情感化。在龙江振兴发展中,特别在龙江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的发展中应充分发挥情感与文化的双向互动作用,在文化创意中融入龙江人民的情感认同,在情感体验中关注龙江文化的精神价值导向。目前已经形成了哈洽会、冰雪节、音乐节等文化名片,在未来发展中还应擦亮老名片,打造诸如情感劳动、情感经济等更多新的文化名片,壮大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并借助情感、文化的力量激励人们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中迸发出更多的热情和智慧。同时注重总结提炼龙江二次振兴发展中形成的新精神文化,打造一种新时代的公共情感精神,并将其作为共同的情感标的物凸显出来,提升龙江人民的共同情感体验;不断将新时代的龙江精神、文化进行道德优化,强化情感认同的价值引领作用。
毋庸讳言,当前黑龙江确实面临着人才流失、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有些群众持负面情感倾向或灰色情感倾向,对龙江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对此不仅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宣传让更多人看到龙江振兴发展新规划的科学性与现实可行性,更要通过踏踏实实的政策执行让人看到本省振兴发展新规划的实际效果,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当然政策的执行、成效的显现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艰苦奋斗的过程,黑龙江各级党和政府应通过一些提振人心士气的关键产业政策、引资政策、人才政策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引导群众走出悲观失望的情绪,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心聚力求发展。同时进一步发扬龙江人民重情重义、踏实厚道、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奋力拼搏出龙江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