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3-03-21 17:03刘雅芬
旅游纵览 2023年2期
关键词:资金投入文旅遗传

武 媛 刘雅芬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陕西榆林 719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主要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利用自身的勤劳与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1 年开始在全球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积极参与,并成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由于现代文化冲击,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因此借助文旅融合,实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就成为当前非遗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也形成了灿烂的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通过手工艺品、艺术表演、生活技艺等形式进行传承,使人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先民的智慧和勤劳。传统历史文化不仅依靠历史文献与文物古迹进行体现,还要通过民间进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依托于具体物质,而能体现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1]。以瓷器为例,作为我国古代文化象征之一,瓷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独特的瓷器审美,每个时期的瓷器制作工艺和烧制方法都体现了时代特征,具有独特的时代文化特性。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时,瓷器是一种历史文物,其生产工艺和文化内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此外,以昆曲、京剧、中医针灸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旅游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则能够提升当地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与层次。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难免出现同质化现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要认真挖掘旅游资源潜力,丰富旅游文化内涵。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展旅游时,将重点放在景点建设上,完善的基础设施改善了游客体验,但是缺乏内涵,游客体验感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可以丰富当地旅游产品,增加景点展示内容,依托深厚的文化背景,传达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历史内涵,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增长见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复兴的源泉

21 世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对外交往中,民众要拥有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载体和依托。在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象征,不仅要防止国外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还要促进民族文化复兴,走向世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华文化,从书法、绘画、瓷器、丝绸到京剧、剪纸、昆剧,深深吸引了外国人士,民族文化迎来了复兴机遇。新时代的青年,充满民族自信心,更加关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现我国的文化精髓,在民族文化复兴过程中,能够为民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营养[2]。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成就

(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健全法律体系

2002 年8 月,我国初步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随着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保护法也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2011 年通过立法,正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法律。该法律的制定,从法律层面赋予政府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权利与义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将各地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法律化。为了激发非遗传承项目活力,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费用补助等方式,对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与活跃。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非遗传承人缺乏合适的继承者,导致非遗传承项目面临失传的困境,在这种局面下,我国政府认识到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项目存活的关键。截至2022 年,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 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 名。为了让非遗项目更好传承下去,增强传承活力,各级地方政府为非遗传承人提供项目、场地和资金支持,帮助传承人进行宣传和人才培养。为了提高非遗项目在民间的影响力,政府还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组织不同地区的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学习,帮助非遗传承人完成收徒。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目前非遗传承人数稳定增长,传承活力不断增强。

(三)文旅融合下促进非遗传承商业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回归民间,非遗项目适当进行商业化开发,能够增强非遗项目的活力,增加影响力。过去一段时间,政府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非遗项目整理与保护上,随着我国非遗项目保护工作逐渐进入正轨,适度合理进行商业化开发是下一阶段工作重心。文旅融合下的非遗项目商业开发,必须遵循“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在实践中,地方政府与旅游景区、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打造非遗品牌,借助市场活力,扩大文旅资源影响,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将非遗项目与文旅产业结合起来,打造旅游产业集群,让非遗项目保护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最终促进非遗项目发展壮大。

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困境

(一)非遗项目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尽管地方政府投入一定资金进行非遗项目的宣传与保护,但是从成效来看,目前的资金投入稍显不足。文旅融合背景下发展旅游产业,地方政府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更加注重其商业价值,反映在实际资金投入中,对于文旅硬件设施等有形建设资金投入较大,而对于非遗项目的资金投入,往往重视有形价值的建设,对于精神文化内核与非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在投入非遗项目资金时,更加看重文旅开发商业价值的提升,这就造成资金投入存在一定偏好,对于商业价值回报高的非遗项目集中资金保护,而对于商业价值表现较差的非遗项目却无人问津[3]。此外,目前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于非遗项目资金投入也不能满足正常需求。

(二)非遗项目过度商业化开发

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要并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文旅开发企业缺乏正确认知,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非遗项目失去原本内涵,沦为商业化的牺牲品。非遗项目传承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价值,具有独特性,一些地区为了迎合客户需求,盲目更改非遗项目外在形式,以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非遗项目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受制于传承人数量稀少、传承困难等,部分非遗项目无法开展大规模商业开发,但是部分企业融入现代元素和西方元素,进行所谓的创新,使非遗项目传承受到破坏,弱化了传统文化内涵,失去非遗项目传承意义。适当的非遗项目商业化开发有利于增加其活力,创新也是非遗项目传承必要因素之一,但是必须建立在保护非遗项目传承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非遗项目的保护。

(三)非遗项目缺乏成熟保护机制与专业人才

我国非遗项目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缺乏成熟机制与专业人才,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受限。一些地方在非遗项目保护上主要关注非遗项目本身,实际上传承人才是非遗项目的保护重点,一旦传承人去世,意味着非遗项目就会消失。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对非遗项目的尊重,而是按照市场要求进行创新,客观上对非遗项目传承造成一定的破坏。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项目开发与保护,需要既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又懂文旅产业开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4]。此外,在非遗项目保护方面,考核标准、考核目标、考核内容等均存在不完善之处,这就无法对非遗项目保护进行考核,不能根据考核结果制定保护措施。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施路径

(一)增加非遗保护资金投入

非遗项目的保护,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特别是对于一些缺乏收入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来说,非遗项目资金支持就是保证传承的重要因素。增加非遗项目保护资金投入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要在财政支出中专门设立非遗项目保护资金,适当进行财政倾斜,从而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融合下的旅游业,需要非遗项目拉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不但能够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文化内涵,还能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打造独特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品质差异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重视资金投入,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传承保护,并且通过市场运营,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

(二)创新非遗项目保护机制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既要尊重非遗文化特点,也要注重模式创新,平衡开发与保护,通过机制创新的方式,实现二者共同发展。在实践中,一些地区在坚持对非遗项目保护的同时,探索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旅游带来的客源,宣传非遗项目,提高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在此过程中,适当进行商业化开发,以旅游纪念品、艺术表演等形式进行商业运作,增加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吸引更多人成为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本身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历经多年传承,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因此在非遗项目保护中,要注重发挥非遗项目自身的特点,创新保护机制。

(三)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

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离不开传承人的培养,具体到工作中,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重视非遗文化的宣传工作,在教育阶段适当涉及非遗文化知识,让孩子从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建立初步的求知兴趣;其次,要重视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传承人培养班等形式,建设非遗传承人队伍,保证非遗项目后继有人;最后,要发挥市场调剂作用,提高非遗传承人收入,切实增加他们的社会地位,使非遗传承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并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到非遗项目中,成为非遗传承人。

(四)非遗项目与文旅企业协作,实现商业运营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商业开发中。非遗文化本身来自民间,依托劳动人民而存在,因此在保护与开发中,要注重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非遗文化具有较高的地域性、表演性、独一性,因此非遗项目本身与文旅企业协作,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将非遗文化引入文旅项目中,增加旅游景区的人文气息,打造文旅标杆产品;同时,借助文旅企业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非遗项目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借助市场力量成长,重新焕发活力[5]。实践证明,非遗项目与文旅企业合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重构文旅业态,使非遗项目焕发新的生命力。

五、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项目保护与开发工作,受到资金、理念、人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工作还存在较大不足,特别是在非遗项目商业开发中,过度商业化对非遗项目伤害巨大,需要改变目前的商业开发模式。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开发需要从创新开发机制入手,将非遗与文旅项目结合起来,适当创新,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才能促进非遗项目传承,促进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文旅与非遗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资金投入文旅遗传
非遗传承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推动老区经济快速发展
路桥施工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