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琦,孙 舒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
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以及新理论、新知识的源源引进,医疗事业也同样发展迅猛。除传统治疗疾病的方法外,人们开始将目光聚集在音乐对人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上。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音乐治疗不仅在神经系统康复、心理健康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合理且规范化地使用音乐的节律还可以促进肢体康复。时代向前发展,人们依旧不忘继承中医五音疗法中的智慧,中医认为五音角、徵、宫、商、羽配属五脏肝、心、脾、肺、肾,结合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生克制化,从整体上相互作用调节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1],通过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起到延长寿命效果。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无痛、无创伤、无后遗症的新兴疗法应用于临床、逐渐发展到社区,并且获得了非凡的成效。因其具有经济、安全有效、易实施的优点被人们所接受,并受到追捧关注。
音乐疗法可从上古代追溯到近代,它起自于我国古老的祭祀礼乐。上古时期,人们相信人神共存,渴望得到神的帮助来治愈自己的病势,为此存在专门治愈病痛的神秘团体——巫师。他们充当部落的医生,故上古时期的医者常常被称为巫医。部落的巫师作为整个族群精神支柱,用药草祛除病痛,或占卜求吉祥,亦或是在神坛围绕病人跳舞唱歌以求降下神迹、祛除病魔。原始氏族社会的医师苗父,使用竹管乐器为病人治病,这应该是最早的音乐文献记录。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昔陶唐氏之始……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描述。当人民精神抑郁而不舒畅,筋骨蜷缩而不舒展,可通过创作舞蹈来加以疏导。这与现如今运用音乐的方法去调理心身大体一致,且此方法极易普及和施行[2]。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医院通过给伤残人员播放柔和音乐以缓解伤兵疼痛、安抚伤兵情绪[3]。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立了国际音乐疗法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usic Therapy,NAMT)标志着音乐治疗学首次被承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音乐治疗协会(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AMTA)将音乐治疗形成了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开设了针对不同学历的高级课程[4]。相比世界各国的音乐治疗技术,美国的音乐治疗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发达国家陆续在精神病院、社区、老人院开设了独立的音乐诊疗室[5]。相比之下,音乐治疗学的概念在我国较模糊,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学会正式成立后,音乐治疗学随即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6]。目前,仅有几所高校设有音乐治疗学专业,音乐治疗学尚未形成健全的学科教育体系,临床试验过程中,音乐训练的实施者多以护理人员为主[7]。
音乐治疗学属于医学范畴,涉及学科较广泛,起自于音乐学后融合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为一体的新发展学科,具有音乐欣赏之外的发展和运用[8]。音乐治疗学以音乐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护理健康评估,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运用音乐声波能量与人体内细胞和谐共振来治疗各种疾病。音乐治疗则是音乐治疗学的实际应用,音乐治疗师或医护工作者利用音乐元素直接或辅助相应的症状进行治疗,达到改善人类自身的健康状况、身体功能,缓解或解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问题[9]。
音乐治疗存在3种形式即:参与式音乐疗法、感受式音乐疗法和综合性音乐治疗[10]。
参与式音乐疗法是指病人在专业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有语言障碍的病人可通过拍打节拍随声附和,无语言障碍病人可进行张口哼唱。确保安全前提下,身体均可跟随音乐节律进行不同程度摇摆,达到放松身心、减少焦虑。或利用音乐治疗室内的乐器进行敲击、弹奏等训练来提高病人肢体功能。
感受式音乐疗法是国内外研究人员较常应用的音乐治疗方法,又称音乐欣赏疗法。治疗的核心在于根据疾病类型,选择病人偏爱的曲风且适合进行训练的曲目,通过叮嘱病人安静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旋律,放松中枢神经、舒缓情绪,从而改善焦虑、紧张状态[11]。感受式音乐治疗主要适用于情绪治疗,如抑郁焦虑情绪、分娩紧张、压力性失眠、精神病人越激行为以及患儿孤独症等。
综合性音乐治疗是将临床上物理治疗与音乐治疗相结合。其中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与物理治疗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物理治疗的效果,同时优美的音乐旋律可减少焦虑。我国普遍应用于临床的有音乐针灸疗法、音乐运动疗法、音乐穴位按摩法、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法。而国外较常用的是音乐游戏疗法和音乐喜剧疗法[12]。
现如今临床将音乐治疗应用于不同疾病护理中:包括孤独症儿童、离退休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并发症、不良心理状态及降低成瘾行为等。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愉快的表达方式,在特殊儿童如孤独症患儿、听力障碍患儿[13]中的潜在好处得到认可。孤独症是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独处于自己营造的小世界,拒绝与外界主动地沟通交流,随着年年龄增长造成其在社交职业以及性格方面的障碍[14]。临床实践中人们慢慢注意到,孤独症儿童虽然拒绝语言,却不拒绝音乐,由此研究者试图将音乐为作为媒介打开孤独症儿童封闭的世界。音乐体验过程本身对多种感官具有刺激作用,能让孤独症儿童融入音乐活动中。张丽等[15]认为,弹奏乐器能够有效刺激人的大脑中枢神经,通过自由弹奏帮助培养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采用团体演奏互动音乐治疗模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非语言沟通及团队合作机会,帮助社交困难的患儿逐渐与他人建立联系,通过参与产生愉快的感受,进一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表达能力。黄雪莲[16]研究亲子团体的音乐治疗,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不仅缓解了护理资源稀缺的问题,还可以将音乐治疗融入日常生活中增进亲子感情,达到治疗的效果。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普遍适用于老年医学领域。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之一,音乐可以有效地刺激和强化人的记忆力[17]为痴呆症病人提供多重感官刺激,预防或延缓相关功能的恶化。人口老龄化早已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舒适感,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成为不可忽视的焦点话题,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发挥本质作用顺应需求已逐渐在社区服务及养老产业方面发光发热。江珊等[18-19]研究表明,老年人学习音乐知识或参加社区舞蹈活动,能够提升精神层面的认知水平,有效促进离退休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精神性疾病,帮助重新创建老年人幸福心态,提升老年人自我价值强化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程度。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的论述出现在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传统声乐原理中还强调“气为声之本”“发生必用气”。说明呼吸与唱歌存在着密切关系。呼吸系统疾病均需要进行呼吸训练,呼吸训练的要求与唱歌过程中对呼吸控制的要求十分相似。唱歌时需快而深的吸气和延长的呼气,吸气过程中要求膈肌收缩,呼气过程中要求呼气肌持续性收缩[20],这与呼吸训练中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训练要点相吻合。国外有学者证明了音乐治疗对呼吸系统阻塞性疾病的积极作用,将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补充或代替的治疗技术,应用于呼吸康复的临床试验中[21]。传统的呼吸康复,尤其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极易出呼吸困难,疲劳无力等症状,导致病人出现依从性不佳,康复训练不达标的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当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在家中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进行训练时,能帮助病人完成高强度的训练[22]。Schneider等[23]文献支持,音乐可以提高运动速度及日常活动能力,改善脑卒中病人肢体粗大及精细运动,且此方法简单易行。同样的,Lee等[24]证明音乐治疗可以通过播放某种听觉刺激音以转移病人注意力,可减小病人肌肉收缩程度并降低乳酸分泌,减轻病人呼吸困难的主观感受,使其更易坚持运动,促进体力活动最大化地帮助病人达到康复目标。
脑卒中失语症是位于大脑左侧优势半球的语言区功能受损,引起语言功能丧失或损害。病人会出现不同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4个方面。语言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有着共同的神经基础[25]。音乐治疗能够促进脑卒中后失语症病人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得到一定的改善与恢复。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根据脑部成像发现,音乐训练通过刺激大脑未受损伤的右半球,代偿性促进受损左半球的语言功能区恢复。这与脑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偿学说以及中医“左病右取”论述吻合。具体音乐训练是运用音高、旋律、节律等音乐元素,引导病人通过模仿发音和哼唱歌词等形式[26],调节语言输出内容和语速,从而促进言语的再产生。音乐治疗失语症主要体现在对说话频率控制以及发音清晰度的改善情况[27]。
音乐治疗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消除病人不良心理状态,可以有效缓解病人产生的焦虑情绪。十九大报告中,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战略。现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转变了传统“无病即健康”的观念。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做了新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不良心理状态包括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燃起病人不良情绪的因素通常来源于环境、遗传、药物、心理等方面。如: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现阶段生活压力过大,心理素质差自我调节能力弱。大学阶段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思想行为尚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有研究显示,音乐具有调节大学生心理负面情绪[28]及疾病预防的作用。范桂霞[29]从不同层面将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融合,得出二者之间关系紧密可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Kamioka等[30]证明,音乐对抑郁病人具有良好治疗效果。根据神经-体液调节学说,音乐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抑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促进释放多巴胺等物质,调节负性情绪使病人产生快感从而降低疼痛感与不愉快。从音乐角度出发,音乐融合多元素包括:旋律、节奏等,熟知音乐的元素组成,探索某种特性对人情绪的影响[31]得出综合的干预效果。
音乐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戒毒人员的自我效能感、激发戒毒人员良好的戒毒动机,可有效改善成瘾者的情绪问题[32]。Gallagher等[33]证明音乐治疗可以保证成瘾病人的出勤率,提高治疗的参与度。王瑞华等[34]将中医耳穴按压与音乐治疗相结合,选择中医五音中主肾的羽调乐曲应用于吸毒者毒瘾发作时,可通过旋律优美的羽调音乐作用排毒器官肾明显缓解病人的颓废、烦躁等戒断反应,提高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
我国的音乐治疗基础尚薄弱,音乐治疗的疗效来源于从临床实践中,国内音乐治疗师人才较为缺乏。众所周知音乐治疗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医学高校开设具有音乐治疗的相关专业,需要各领域专家共同完成音乐治疗师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编写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音乐治疗不同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扩大音乐视野和形成正确艺术观,培养全面发展的音乐老师,而音乐治疗的宗旨则是治疗病人心理、生理的疾病[35]。因此,音乐治疗师人才培养、选拔迫在眉睫。
音乐作为一种无种族、无国界的人类共同“语言”,仍会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音乐疗法理论,遵循循证医学,在现代临床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建立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音乐治疗相关理论体系。
目前,音乐治疗的焦点更多地关注于患病群体,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应强调“防重于治”的先进理念,将音乐作为一种预防保健方法,由医院推广到社区、家庭,从病人惠及至普通群众中,可以有效预防并缓解心理疾病诱因。
音乐不仅是专业人士从事的艺术活动,同时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及医学康复过程中。通过音乐语言暗示,采用轻松的治疗方法对人身心起到调节作用,改善运动耐受性、愉悦性,提高病人康复依从性使病人更积极参与到康复运动中去,增强病人幸福感及社会参与感,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我国音乐疗法虽然起步晚,但我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领域人才的积累,在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应及时纠正和制定音乐治疗行业标准,提高音乐治疗师水平,促进音乐治疗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