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但有好言论的人不一定有德。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孔子的道德哲学观。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要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但(他的另一个师傅)管仲却活着。”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的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各诸侯国间的盟会,而不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评析】孔子提出“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召忽自杀以殉其主,而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的政敌,担任了宰相,这样的行为应当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死相殉,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人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还没有人知道的吗?”
【评析】本章是对管仲的评价。孔子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评析】对于“上达”“下达”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观点。其中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