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3-03-21 12:18:19吴秀环
新农民 2023年5期
关键词:种苗林木林业

吴秀环

(嘉祥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 嘉祥 272400)

无公害防治技术是以预防为主,针对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防治工作,以促进苗木健康成长,避免受到病虫害的侵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主要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林业防治、生态调控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的施放,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打造宜居,需要落实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1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重要意义

1.1 经济价值

与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相比,无公害技术主要通过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手段,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并且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与此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节约资金成本。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林木的成活率,提升林业利润,以为建设生态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保障。加大林业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力度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水平、完善综合功能、促进的绿色发展[1]。

1.2 生态意义

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强调合理规划苗木种植工作,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及地理环境,避免种植的植被无法存活、病虫害过多的问题,以更好地进行林业植被规划及养护资源的开发项目合理布局,协调管理资源,完善养护服务及配套设施,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与此同时,利用无公害防治技术,遵循绿色经济的原则,降低林业管理的成本,采用成本低,易于操作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避免资金浪费。

1.3 现代化

对于现代林业的管控,我国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着力宣传推广无公害技术,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的现代化发展。基于发展的现代化需求,使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与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化需求相符合,实现绿色发展。那么,就需要加快绿色林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落实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最大程度地美化市容市貌,从而完善功能,推动绿色现代化进程[2]。

2 我国林业病虫害高发原因

我国森林植被面积丰富,并且植被种类多,所以病虫害问题多发。在长期发展下,没有形成生态思想,前期的乱砍滥伐导致后期人工造林树种单一,缺乏应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导致病虫害的规模不断扩大。

2.1 人工资金损耗高

由于人工造林面积较大,当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开展林业养护工作时,需要同时启动和使用大量病虫害防治设备,病虫害高发频发,而相关单位对此危害认识不足。其次,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周期较长,并且养护频率较高,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都需要花费高昂的资金和大量的人工。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依靠人力完成,购买相关机械设备,提升林业防治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导致了病虫害工作防治不力。

2.2 缺乏科学的监督及激励机制

纵观全国,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及激励机制。长期以来,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没有得到相关政府的重视,导致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系统化、规模化开展,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开展难度大、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此同时,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于其本身的工作强度较大,需要长期进行户外作业,监督机制及激励机制却导致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实际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出现懈怠、散漫等问题。

2.3 对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够

目前,我国对林业病虫害危害认识不够,相关防治措施也不够成熟,在某些病虫害发生初期不能及时处理,防治工作效率较低,使得林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我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通过大面积喷洒化学药剂治理病虫害,但这种防治措施弊端也较为明显。虽然治理初期见效快,但难以将病虫害消灭完全,增加病虫害整体抗药性,无形中加大了下一次病虫害防治的难度[3]。

2.4 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目前我国无公害防治技术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科技经费以及科技支出不足,科技整体水平较低,创新能力欠缺,导致无公害防治技术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呈现出单一性,并且无公害防治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率以及投试成果不高。目前财政资金配置方面没有针对无公害防治技术成果转化投入和相关补助技术等的专项款,技术与资本结合度低,无公害防治技术转化的过程往往仅依靠相关单位自主转化,与相关技术市场的联系不紧密。

2.5 专业化技术人才匮乏

高层次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资源严重匮乏。与此同时,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大多数市级、县级地区的技术人员的学历较低、病虫害防治经验等较为缺乏。除此以外,由于大多数病虫害防治相关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不佳,导致岗位吸引力不足,人员缺乏。这些问题造成对无公害防治等重要技术环节研究不足,无公害防治技术转化相关工作进程缓慢。

3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策略

3.1 提高病虫害防治意识

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教育,并且充分利用单位宣传教育的引导作用,大力宣传有关环境保护和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能够为提升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基础,促进无公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加强病虫害防治理念下相关无公害防治项目宣传力度。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媒体及互联网渠道,学习无公害防治项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帮助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了解无公害防治的意义、必要性,提升工作人员的推广意识。首先,相关单位要高度总结并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正确做法。编制无公害防治知识宣传及教育资料,向相关林业单位发放保护林业植被的宣传册,加强对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宣传及教育工作,提升相关林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其次,基于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视域下,需要提升林业养护管理工作布局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路径探索以及整治质量,全面开展无公害防治工作。优化林业种植空间布局,促进全域整治工作的开展,推动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与推广,实现林业管理以及养护工作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最后,需要着眼于优化无公害防治适用范围和未来林业发展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和引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4]。

3.2 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含量

加强病虫害防治从业人员的岗位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首先,要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监督机制,根据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严格地按照国家相关预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明确各岗位职权,将病虫害防治工作流程系统化、科学化,借助多种物理和机械防治的手段,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含量,提高防治效果。比如,推广人工或者器械捕捉灭杀等方法,实现病虫害防治,或者借助生物制剂,涂抹无害药物或者材料来防止病虫害侵扰林木,抑或者利用高温灭杀等物理方法来杀灭病原体等,都能够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含量,减少化学制剂的使用。其次,农林单位作为无公害防治研究主力军以及技术创新源头,拥有大量优质的技术资源能够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持。农林单位应该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无公害防治研究,并设置生态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处,统筹病虫害防治以及技术研究工作。定期开展生态病虫害防治检查工作,并对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的落实情况,进行综合性的科学管理以及推广工作。最后,整合推动无公害防治技术科技成果工作及服务资源,开展无公害防治知识以及技术的培训,推动无公害防治技术的普及效率。要积极引进新的林木育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及技术,组织相关技术工作人员参加知识培训,开展跨区域合作,来不断提高无公害防治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的质量。

3.3 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的素质

随着病虫害的出现,以及林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治行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中,要强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无公害防治技术的了解。首先,工作人员要学习并熟悉各种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特点、操作方法及适用规则,在使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前,根据病虫害防治需求及机械特点,选择合适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并向相关人士请教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方法。与此同时,在使用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制定好无公害防治技术使用注意事项及操作步骤,避免无公害防治技术因操作不当而出现效果不佳等问题。其次,林业单位也要做好对组织无公害防治技术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工作,并设置无公害防治技术考核制度,让工作人员培训、考核后才能够使用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工作人员通过学习病虫害防治机制,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最后,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经常召开病虫害防治会议,就养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盘点,总结,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

3.4 加强林木种苗的检疫工作

首先,在实际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选择优秀的种苗,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降低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的成本。所以相关人员应该在选择林木种苗时,选取适合栽培的本土林木种苗,提升其成活率,避免林木种苗无法适应外来环境而出现快速死亡的现象。在选取林木种苗种类时,根据绿化功能需求以及林木种苗生活特点,结合气候及条件,选用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的林木种苗,确保其能够存活,根据林业防疫工作的具体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方式,以便提高森林树种的多样性,构建良性的生态平衡体系,并且根据不同林木种苗的生长特点,留够生长空间,增加绿植间距,定时养护,提高其抗病害能力。其次,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高林木种苗种植工作的效率,降低林木种苗虫害概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一方面,做好施肥和常规管理,确保土壤肥力,补充营养,改良种植土质。养护人员可以根据种植需求使用复合肥,尿素,旱地龙等。另一方面,养护人员要做好防治病虫害工作,增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力度,提升林木种苗存活率,提高其抗病害的能力。最后,在防治虫害工作中,需要选取无害、农林单位的抗病虫害药物,消灭病害,并注重结合先进的现代化杀虫防虫技术,降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切实践行绿水青山理念,落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3.5 完善病虫害预警机制

为了促使病虫害防治的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开展,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病虫害防治预警系统的规划工作,科学地整合无公害防治的需求,从而增强预防病虫害、病虫害治理等工作的协调性、预见性以及科学性。其次,要做好完善病虫害防治预警的工作,切实地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参考依据,将安全责任理念落实到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去。要完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信息反馈与沟通渠道,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预警系统机制,加强对森林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与此同时,由于病虫害的种类较多,发病的性状和规律都不相同,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病虫害的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所以在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监测体系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当地林业病虫害发病的基本规律和不同病虫害的特征,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预防,提高林业防治病虫害的能力。最后,积极借鉴国外的病虫害防治预警模式,建立健全病虫害巡查机制。在农林单位设无公害防治技术管理处,统筹病虫害防治项目实施工作,定期开展技术改革及技术试验工作,并对病虫害防治中产生的问题,开展讨论及作出决策,鼓励创新信息技术,保护林业发展,以此来提升病虫害防治管理的技术指标,从而提升病虫害防治预警制度的规范性。

3.6 加强森林管理工作

首先,学会运用先进的第三方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尽可量延伸林业产业链条,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应当清理绿化项目的支出,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资金支出体系。注重病虫害防治工程的预算规划,做好额外支出资金的记录。针对重点绿化项目需要加大资金分配力度,合理分配病虫害防治资金。其次,时刻关注林业市场的动态,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布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良性的林业发展体系,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积极完善流程规划,并充分协调各类资源,降低林业发展模式的资源配置成本。最后,减少或者杜绝人为的破坏,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保证森林管理工作的质量。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切实理清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工作对于林业发展中的意义,加快构建无公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模式,优化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

猜你喜欢
种苗林木林业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长江蔬菜(2021年19期)2021-11-16 01:24:22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2021年5期)2021-06-30 02:26:22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学(2021年12期)2021-02-12 07:50:32
land produces
试论高大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7
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5
林木新秀 黑果腺肋花揪
新农业(2016年17期)2016-08-16 12:02:38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09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
林业与生态(2016年2期)2016-02-27 14:23:55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