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道龙
(亚父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巢湖 238000)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含量很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水稻品种,应用的栽培技术存在一定差异,合理应用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可以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品质。目前,全国各省份都有杂交水稻种植,由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并且水质、土质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杂交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需要因地制宜,选择与种植地区土质、水质及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水稻品种,做好秧田期、本田期的管理,同时注意病虫害防治,做好杂交水稻种植的综合把控,以此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
杂交水稻的品种有很多,不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适用不同的品种,影响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种、水质、土质、气候以及水稻栽培技术[1]。为了提高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需要全面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种植地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水稻品种,科学应用杂交水稻栽培技术。
影响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素是水稻品种,不同品种的水稻在特征、特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产量及品质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水质、土质、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措施也是影响杂交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主要因素,例如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水稻弱苗问题,影响水稻栽培后返青时间延长,出现弱穗、弱粒[2]。
针对各种可能影响杂交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客观因素,水稻种植户需要以当地的实际种植环境及条件为出发点,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合适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并合理应用各种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凸显出技术的优越性[3]。杂交水稻栽培需要重视选种、育苗、种植期管理、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对杂交水稻的培育和生长过程进行精准把控,从而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与品质。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是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水稻种植户的立足之本。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不能盲目,其他地区的杂交水稻成功经验只能作为借鉴,不能直接用于“移植”,而是需要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环境,对已经被证实有效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进行优化与改良,提升技术效果[4]。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可细化为水稻品种合理选择、秧田选择、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科学除草、及时收割等,不同地区适用于不同的技术,需要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统一指导和帮助下,做好杂交水稻的栽培和管理。
杂交水稻有很多种品种,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会形成良种,对生态环境有特定的要求。因此,水稻种植户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时,对良种的选择需要注重地域性、时效性、品种性。首先,良种对土质、水质以及气候都有一定要求,在选择良种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条件是否与良种需要的环境相近。杂交水稻的种植制度、气候、土地肥力、水质等都可能造成良种间的品质与产量差异,导致地域差异的出现[5]。其次,市场需求以及杂交水稻栽培的条件在良种选择上引起时效性问题,例如水稻的成熟季节与市场的供需时间是否相匹配等。最后,良种的产量、品质一般情况下都比普通的水稻品种有明显优势,因此在选择并种植水稻良种时,需要避免良种与一般品种的混杂,将良种的优势特性延续下去。我市杂交水稻以籼稻为主,宜选择中迟熟籼稻品种,全生育期140~150d,产量潜力在600kg/667m2以上的,且具有抗病虫、抗倒伏、高产、优质等特点的杂交品种。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中合理选择秧田非常关键,秧田是杂交水稻栽培的“载体”,秧田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杂交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对于绝大多数的杂交水稻品种,选择秧田时都会选择土质松散肥沃、水源丰富、灌溉方便、背风向阳的田块。田块内的杂草要少,病虫害少,有利于杂交水稻的栽培[6]。我市杂交水稻主要有直播、人工移栽、机插秧三种栽植方式,杂交水稻育秧主要有水育秧和秧盘旱育秧两种方式。水育秧秧田与大田面积比例应该为1:8,在杂交水稻播种前,需要使用复合肥对秧田进行施肥,并完成耕整与平田,将秧田做成大小适宜、深度适宜的秧厢。杂交水稻播种前一天需要做好秧厢。在播种水稻时秧厢需要维持平、细、软,畦内应该无积水、杂草、高包,表层有一层泥浆。面泥里软、不陷种、无结块,水稻种子的透气性良好,有利于渗水。机插秧秧田与大田比为1:50,播前预先制作秧田,对准备好的秧田旋耕,碎土灭茬,清除残渣,细耙平整,整理苗床,达到:平、实、齐、无残茬。根据秧盘大小将秧田做成适宜摆盘和田间作业的秧厢,四周沟沟相连,灌排便利。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具体应用,应从杂交水稻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差异化的技术选择与合理应用,由此保证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7]。杂交水稻的播种时间非常重要,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很高,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存在显著差异,气温、雨水等变化大,因此对杂交水稻的播种时间有不同的要求。我市杂交水稻作为一季稻种植,播种时间选择每年的5月10日左右。进行水稻播种前,需要对水稻种子进行晾晒,可以增强种子活力。采用水选清洗,除去瘪谷和杂质。将晾晒精选过的种子先用清水浸种1天,然后再用咪鲜胺等浸种剂进行6~10h浸种,可以起到恶苗病等病害的预防作用。最后将种子取出后采用“日浸夜露法”催芽,即把浸好的种子装入透气的口袋,白天置于水中,晚上拿回家,3d左右,破胸露白即可进行播种。(白天放置在水里的时间一般第1d6h,第2d4h,第三天蘸水即可)。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中对水稻的种植密度有较高的要求,在不同地区、不同土质与水质的条件下,选择培育不同品种的杂交水稻时,需要对水稻的种植密度进行合理控制,以此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8]。我市杂交水稻移栽秧龄一般为20~30d,宜采用扩行窄株均匀栽插,以利通风透光健康栽培。同时通过肥水促控,使早生快发,促进水稻群体合理。一般穗粒兼顾型品种栽插密度为1.6~1.8万穴/667m2,栽插规格:25~26.7cm×15~16.7cm,大穗型品种栽插密度为1.5~1.6万穴/667m2,栽插规格26.7~30cm×15~16.7cm,每穴2~3个茎蘖苗。
种植杂交水稻需要重点关注施肥,杂交水稻施肥技术的护理应用能够提高土地肥力,增加水稻产量。对穗大粒多的水稻品种进行施肥管理时,需要特别重视基肥的施肥,并且早施分蘖肥,在穗肥的施肥上需要注意时间和量的巧妙把控。我市杂交水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平衡施肥的肥料运筹原则。在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氮肥按照“前促-中控-强后”运筹方式,稳氮适磷增钾合理配方,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用量。氮肥运筹施足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花后根外追施壮秧调节剂和叶面肥防早衰;前期促早发、中期控制无效生长,加强后期物质积累与转化;构建高质量群体,促进平衡生长。一般总施氮量为12~14kg/667㎡,氮磷钾按1:0.35:0.6比例配方。基肥施用20-10-18配方肥35kg;返青分蘖期施用尿素5kg促蘖;烤田复水后施用20-10-18配方肥5kg壮秆促花,抽穗前施用尿素3.5kg促花增粒重。对水稻施肥时需要严格控制施肥量,既要保证施肥充足,又不能过多施肥,施肥过多可能导致水稻后期的植株贪青,引起病虫害,影响产量。
种植杂交水稻需要科学灌溉,合理使用灌溉技术,保持水稻获得充足的水分。在水稻栽培技术中,对水稻水浆的管理十分重要。水稻移栽时的田间薄水需要保持在1~2cm,水稻移栽以后需要立即灌水,田间水的深度应该保持在3cm以上,但是需要注意水面要低于水稻秧苗的心叶,不能将其淹没。对杂交水稻的灌溉需要遵从浅水移栽、寸水活棵原则。杂交水稻生长至分蘖期以后,田间需要保持1~3cm的水深,在分蘖数足够时需要将田中的水及时排出,进行轻搁田,对分蘖进行合理控制[10]。杂交水稻抽穗期的田中水不能中断,需要保证水分充足。灌浆期需要进行湿润灌溉,避免脱水过早发生早衰。杂交水稻的灌溉需要做到干湿交替,适时地对稻田进行晾晒,有助于水稻抗病能力提升。一般情况下在水稻收获前10d左右开始对稻田进行断水晒田。
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中涉及病虫害防治,不同地区的水稻病虫害类型稍有不同。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利用合理的农艺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等措施,减轻或控制有害生物;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无害化化学防治等治理措施,以获取最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并充分利用测报技术,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精准施药,开展统防统治。药剂防治以选择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从而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当稻飞虱百丛达1000头、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100头、纹枯病病丛率30%、稻瘟病(粳稻)病叶率达10%时,及时进行防治。孕穗期至灌浆初期当稻纵卷叶螟百丛幼虫60头、稻飞虱百丛虫量1500头、纹枯病病丛率30%时,及时进行防治,二化螟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稻曲病在破口前7~10d防治,根据天气状况破口期再防治一次。
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应用,在水稻成熟期间需要做好科学除草,一般使用化学除草方案。根据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茎叶喷雾处理,选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氯氟吡啶酯、二氯喹啉酸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选用吡嘧磺隆、2甲4氯钠、氯氟吡啶酯、灭草松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鸭舌草、耳叶水苋等阔叶杂草及莎草。
综上所述,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种类众多,涉及水稻品种选择、育苗、播种、管理、收割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水稻产量及品质的提升与杂交水稻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结合当地的种植条件进行选择,并根据气候、土质、水质等影响水稻种植的客观因素进行技术优化与改良,以此获得更高的技术应用价值,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巢湖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杂交水稻种植,但干旱、洪涝、高低温等气象和病虫危害时常发生,在杂交水稻生产中既要获得高产,又要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需要进一步研究配套适宜本地区应用的绿色丰产提质增效技术模式,不断完善和丰富杂交水稻绿色生产技术,促进生产技术模式的优化升级,带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