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伟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临泉县分校,安徽 临泉 236400)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在商业运作、商品交易、教育培训、沟通交流、实时通信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便利。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而传统的培训模式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削弱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弥补传统培训模式的弊端,培训单位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构建起线上培训模式体系,从而满足培训人员个性化、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移动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参与培训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获取培训资源,无须再将授课教师与培训人员集中到固定的实地场所进行培训,使培训更加灵活,便于培训人员合理安排参与培训的时间。
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培训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与培训教师和其他学员进行即时沟通,可提高培训人员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使培训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培训学习上的帮助[1]。
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对农民的培训范围更广、传播途径更多,并且能够为授课教师与培训人员提供在线互动、离线互动的平台,增强授课教师与培训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移动互联网为培训人员提供了便捷的培训学习方式,培训人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更多的培训知识,使培训学习不再受传统培训模式下教材资源的限制,可满足多种不同层次培训人员对多样化培训资源的学习要求。
移动互联网的培训能够节省培训人员的时间和参与培训的成本,为培训人员提供便捷的培训方式。在移动互联网的培训平台上,培训单位可以开展培训宣传工作,介绍培训内容和培训安排,方便培训人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培训学习计划。
随着智能手机终端设备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为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奠定了基础。培训单位提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APP或网站,使培训人员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登录到培训平台参加培训,免去往返于培训学校与自家住宅耗费的时间和相关费用,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单位可以利用培训平台开展线上授课与指导,能够让一名培训教师同时培训多名人员,有助于减轻培训单位的师资投入负担,提高现有培训资源利用率。
相比较电脑而言,智能手机操作便捷,大部分农民易学易会,为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具。培训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APP客户端、创建微信公众号、组建微信群组,能够及时将学习资料上传到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扩充培训资源容量,方便培训人员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获取相应的培训资料,反复观看在线培训学习中未能扎实掌握的知识内容,帮助培训人员巩固和消化已学习部分[2]。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劳作时间不固定,很难抽出整段固定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而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使培训人员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参加培训,当农民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在微信群里发问,培训教师及时帮助培训人员解决问题。同时,在农忙时间段,培训单位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摄录现场授课视频,上传到培训平台,供培训人员闲暇时间在线观看学习。此外,培训人员也可以在田间地头利用手机相互交流农业生产经营技能,让智能手机真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的重要工具。
在传统的新型农民培训方式中,主要包括集中式培训、现场指导培训、示范性培训和媒介传播培训等方式,这些培训方式均存在一定弊端。集中式培训需要同时组织数量较多的农民共同参加培训,难以保证每名参与培训人员的学习效果。现场指导培训要求培训人员远赴培训基地实践学习,很难保证每名参与培训人员都拥有充足的培训时间。示范性培训虽然能够短期内取得培训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参培人员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就会淡化。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构建充分利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培训平台,为延伸培训前与培训后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弥补传统培训方式的弊端,可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促使培训方式更加合理,培训渠道更加多样。如,在培训前期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展农民培训意向调查,掌握本地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培训过程中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培训课程,为培训人员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参培渠道。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造培训流程,积极打造集成培训前、培训中与培训后于一体的高品质信息化培训模式,使培训模式涵盖培训研究、培训预测、培训实施和培训回访等多个方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突出强调培训前研究与预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培训信息,了解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制定培训计划、选择培训方式、设定培训内容提供依据。具体包括以下工作:一是需求调研。培训单位利用移动互联网培训平台开展线上问卷调查,由平台自动统计培训对象填写的问卷信息。二是培训通知。移动互联网培训平台发布培训通知,告知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资格认定标准。三是培训报名。有意愿参与培训的农民在线上报名,填写个人信息,自动生成报名表,由村级、乡镇级部门审批。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培训平台要加强培训全过程线上监管,以保证在线培训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工作:一是培训签到。培训人员要在手机上签到打卡,要求培训人员通过人脸识别验证,保证是本人登录平台参加培训。二是培训资料。培训单位及时上传资料,方便培训人员下载学习。三是分组研讨。培训单位采用小组讨论培训方法,借助培训平台对培训人员进行分组,对每个小组研讨结果存档。四是课程录播。培训单位利用培训平台的功能实时录播培训视频,便于培训人员在线观看和下载观看。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培训平台要延伸培训后管理,检验线上培训效果,保证本次培训达到预期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培训作业。培训单位向培训人员布置作业,当培训人员完成作品后在线上传作业内容,由授课教师在线审阅,及时回复作业评价。二是培训调查。授课教师设计问卷模板,让培训人员回答问卷内容,平台自动统计数据,为授课教师改进培训课程安排提供依据。三是培训考核。培训单位设计在线考核试题,让培训人员在线完成作答,系统平台统计考核成绩,及时公布培训笔试成绩报表。
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开发和建设多种培训服务平台,对所有培训服务平台实施一体化管理,规范培训服务平台运行。培训单位在整合所有培训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构建起技能培训平台、技术指导平台与项目跟踪平台,拓展各类平台的功能,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培训服务。
(1)技能培训平台。政府部门和培训单位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建设新型农业培训网站、培训APP,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平台上传培训资源,实现授课教师与培训人员的互动交流。培训平台要具备学习注册、课程选修、在线学习、交流研讨、作业提交、师生互动、网络课堂学习记录等功能,为培训人员参与在线培训提供便捷的操作工具[3]。培训平台的具体功能如下:一是查询功能。培训人员在查询界面自主查询所需的农业知识。二是导航功能。培训平台设置简单易懂的导航,培训人员在导航文字表述下快速明白各项操作。三是在线阅读与播放功能。为培训人员提供文字、图片阅读资料,以及音频、视频多媒体资源,利用多种载体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人员自学效果。四是在线评分功能。培训人员在培训学习后可以进入到在线考试界面完成试题作答,提交答案后由平台自动评分,并提供详细解答资料。五是交流互动功能。授课教师可以借助语音、视频与培训人员互动,将现场实践操作的视频发送给培训人员,鼓励培训人员提出疑难问题,由授课教师及时解答。六是学习管理功能。利用培训APP定期向农民推送农业知识,推送时间段选在农民农闲季节,同时建立起微信群,由培训教师监督培训人员的学习状况。七是资源共享功能。新型农业培训网站或APP要提供培训资源下载、存储功能,满足培训人员自学需要。
(2)技术指导平台。培训单位要与各大院校、农机推广站等单位部门合作,共同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为培训人员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为培训人员提供账号,当培训人员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时,可登录农业专家咨询平台在线寻求帮助,向专家留言请教具体的农业生产问题,由专家给出专业性的解答。农业专家咨询平台的服务范围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病虫害防治、农业经营管理、农机维修服务、电子商务实操等方面,切实帮助培训人员解决实际问题。
(3)跟踪服务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促进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开展,培训单位要建立起培训跟踪服务平台,使培训单位能够通过该平台及时了解参与培训人员在培训前后的变化,为培训人员提供后续服务。培训单位要建立起培训人员个人档案,基于移动互联网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交流微信群,及时向培训人员推送最新的农业项目,对培训人员进行项目指导,引导培训人员将所学习的培训知识应用到农业项目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转变只关注线下培训的方式,充分发挥出移动互联网的作用,创新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形成集合远程、面授与实践于一体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施策略如下:其一,远程培训。培训单位要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移动平台开展远程培训,根据培训农民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组,将培训资源、学习任务上传到平台上,由培训人员按照自己的学习安排完成远程培训任务。其二,课堂面授。培训单位要增加课堂面授课程,让培训人员来校参与农业技术专家讲座,讲座内容包括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新农村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生物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确保培训人员能够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先进知识与技术。其三,现场实践。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要适当提高现场实践占比,组织培训人员到本地区龙头农业企业、大型农场、培训基地参观学习,培养农民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发挥出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借助云端建设培训资源库,使培训平台涵盖丰富的实用性学习资源,加快学习资源更新迭代,始终保持培训资源的先进性。培训单位要围绕国家政策、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以及农民的培训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平台上的资源,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经营管理培训。在培训平台上传创业创新、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融资担保等方面的培训资料,重点培养面向本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生产技能培训。在培训平台上传农业新知识、农业生产新技术、农用新机械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标准作业等方面的培训资料,重点培养适用于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综合素质培训。在培训平台上传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礼仪礼节等方面的培训资料,重点培养适用于农村服务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综上所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起在线培训模式,使培训工作覆盖到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各个环节。为推进在线培训模式实施,培训单位要加强一体化培训管理,不断丰富在线培训实用性资源,并且充分发挥出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各自的优势,从而形成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方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取得理想效果。